孟祥杰
《中国教育报》1月14日刊发的评论《师德考评不宜搞指标控制》一文提到,有教师来信称,“师德考评就是两张表格,每张表格上印有全校教师的名字,考评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而且规定优、良等级不能超过80%”。面对这种师德考评比例化的现象,该文作者指出,这种师德考评容易诱发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不能任由其发展。
事实上,已有不少包括一线教师在内的人士不断指出,当前的某些师德考评方式并不合理。在有些地方,师德考核比例化现象已存在多年,不少学校存在优秀、合格等不同等次不得超过某个百分比的硬性规定。这种有“先见之明”的师德考评方式,反映了某些地方教育管理中存在着以下错误思维。
一是主观主义思维,主观认为在一所學校里必然存在一定比例的“后进分子”;二是官僚主义思维,某些政策制定者并未完全了解基层教师的真实表现和需求,想当然地根据所谓的科学数据给基层学校的师德考评划定档次;三是懒政思维,师德考评等级化最大的好处是便于排序和管理,但这种固化方式未能灵活体现师德实际情况,“一刀切”的弊端显而易见。
师德无异于教师的精神生命,对其表现如何定位,关系到千万教师的尊严和荣誉,也关乎教师队伍健康发展和活力释放。如果考评方式不科学、不合理,就会压制教师的从教热情,影响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和荣誉感。因此,师德考评工作必须举措得力、方法得当,根据每一名教师的具体表现进行具体考核。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将教师有违师德的行为,通过“清单”的方式列举出来,以此进行对照考核,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重构师德师风建设新机制。为此,各地各校必须按照中央文件要求,全力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让师德考评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真正起到奖优罚劣的作用。
《师德考评不宜搞指标控制》一文写道:“好的考评机制应该唤醒教师个体的内心觉醒,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位教师感到自己受到了热情真诚、公平公正的对待。”各地各校在进行师德考评时,必须摒弃“等级化”“比例化”思维,认真思考、多方借鉴、科学制定有理有据、切实可行的师德考评方式,真正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热情真诚、公平公正的对待,促进优良师风教风的形成。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