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罗晓庆 图/杨岭多吉
封面故事
“嘎哇村改变非常大。路修好了,老百姓有养猪的、种菜的,开始找到在家乡发展的路子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读书不愁了。”61岁的英措身着色彩明丽的藏装,面容慈祥而平和。去年11月15日,她看着刚过古稀之年的老伴儿杨秋,穿上红色唐装,因获第七届四川关爱明天“十佳五老”荣誉走上四川电视台演播厅的舞台,眼前大屏幕上闪过老伴儿带病也坚持做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影像,耳旁是主持人深情地念着杨秋的颁奖词,“您说,‘人离休了精神不能休’,要时刻树立‘一面旗帜’,服务家乡建设……”高兴之余,仅有作为妻子的心疼。
杨秋从阿坝州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州关工委主任,到若尔盖县求吉乡嘎哇村五老志愿者,他走过领导高位,放弃城市优渥的晚年生活,最后在偏远藏乡山村驻足,他跋涉了很多路,总是围绕着学子,忍耐了许久的病痛,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要时刻树立‘一面旗帜’”,这是杨秋的信念。六年来,他绚烂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前程,为欲振翅高飞的下一代开了一扇知识改变人生的明窗。
2010年5月,杨秋退休后,牵挂家乡的山山水水,常回乡居家养老。地处四川最西北处,若尔盖县和甘肃省迭部县的交界处,一个只有7个村3340人口的乡镇——求吉乡正是他的家乡。“我的家乡是一个森林覆盖率达到98%、生态环境非常好的乡村。但是因为地理自然条件限制,物产不丰富,经济条件差,群众增收的渠道有限。”令杨秋骄傲的是,求吉乡在藏区草地县中,虽地处偏远,但老百姓渴求知识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很高,是若尔盖全县走出大学生最多的乡镇,第一位留学生也是出自该乡。
“我们老一辈的人没有文化,就希望下一代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但是许多孩子因家庭贫困阻断了他们的大学路、大学梦。”当杨秋回乡频频看到乡亲为了孩子们的学费,四处奔波到处借钱,心里很不是滋味,家乡的现实难题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他左思右想,下定决心要为乡亲们解决学费负担的难题,努力让孩子们圆满完成学业,让更多的大学生走出山村。
他先召集了几位村上的老干部,都是他家乡小学的同班同学,边叙旧情边说家乡大学生的经济困难,“不离休了精神不能休”,这是杨秋最常念叨的话,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刻树立“一面旗帜”。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支持下,通过行政部门的审批,他带领另八位老党员,于2014年4月23日,成立了求吉乡关工委教育助学协会,目标就是帮助考上大学、在读大学的孩子圆学业梦。
协会成立之时,杨秋仔细考察,如数家珍,“当时统计在校大学生124名,当年考上本科的有9名,公派大学生1名。同时有3个子女都在读大学的家庭就有3户,两名子女同时就读的有二十多户,负担孩子上学的费用成了这些学生家长的最大经济压力。经济压力或家庭突如其来的变故,孩子弃学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杨秋仔细算了一笔账,比如有一五口户,三个孩子读大学,家里只有父亲一人劳动力,母亲有大骨节病,没有养殖业,打工每个月只有一千块,算上退耕还林国家补贴、大骨节病补贴等,一年才一万八千六百三,而一个孩子读大学一年保守都需要一万四千五,三个孩子四年费用超过十七万,对于农村贫困户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而解决的办法除了国家助学贷款每年八千,剩下的就要到处借。当时这一家的第三个孩子都准备要放弃大学了。得知情况的杨秋马不停蹄地忙起来了,“一定要帮助这一家人”。
经过反复讨论,协会决定通过三个方式筹集助学资金,一是争取来自党委政府的扶持;二是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及个体工商户捐赠;三是全乡党员干部、群众自助从生活费中捐赠。杨秋首先就从自己的退休金里拿出一万元人民币捐赠给协会。
当时的杨老刚刚做完喉管手术,身体还未恢复,长达八九个月失声,医生强调他不能用力说话,否则会有后遗症,但他不休息,足迹遍布四川,期间的费用全部自理,通过努力,共筹集到资金53万元。他的行为感动了许多干部领导,在杨秋的感召下积极捐款,如原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和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作明个人捐赠各一万元。回乡后,不顾病痛的杨秋,风里来雨里去地深入本乡的家家户户,广泛宣传知识改变命运,多次到省、州、县党政部门报告情况。两年的努力,助学资金就达到120万元。通过合理运转,每年有20多万元专门资助大学生上学。协会的助学金终于有了着落,杨秋的身体也累垮了,他这才同意同儿女到省城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治疗一结束他便不听孩子们的劝阻再次回到了求吉。
“回想起来,我童年放过牛,少年时代也饿过肚子,青年时代也努力过奋斗过,到老年了还抓到一点新时代的尾巴,觉得非常幸运。如果身体允许,我会继续待在农村和老百姓一起,做一点事算一点事。”杨秋不疾不徐的言语下,是他燃烧晚年岁月为更多大学生助学助困、携手圆大学梦的初心坚守。
他随身带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字写得很大,一页又一页,层层叠叠,上面记录着他这六年来筹集善款的足迹。据统计,助学协会共募集310多万元,至今共资助了113名大学生,还有众多中小学生,助学善款已经逐渐覆盖到全县幼儿园、中小学,每一个贫困孩子都是杨秋心头的牵挂。
他还积极拓展救助渠道,邀请内地慈善机构、企业家、爱心人士赴求吉实地考察,开展奉献爱心活动。4年来共邀请8批次,实现“一对一”结对帮扶贫困学生103人,每学年结对帮扶资金达50万元左右,接受捐赠学习用具等物资价值30多万元。据初步统计,求吉乡的大学生毕业后,少数去了成都等大城市,约90%的人回到了阿坝州工作,成为教师、医生、公务员、技术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报效祖国、感恩社会。夕阳最美,晚照情浓,采访杨秋时,他还是那句话,“人离休了精神不能退休,党员要时刻树立‘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