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以Z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2020-04-20 08:59刘佳佳
教育观察 2020年4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实训幼儿园

刘佳佳

(郑州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河南巩义,451200)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确定课程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是培养人才质量的保证。Z校学前教育专业从2016年开始招生至今,已由第一年3个班级160人发展到22个班级1280人,规模在不断扩大。与之而来的是如何保证专业的内涵发展,即“质”的发展,即如何使培养的学生适合社会的发展,突出学校的特色。为此,Z校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培养方案的内容,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理论基础:明确教育学科性质

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制定上,民办高校多侧重“会唱、会跳、会弹、会画、会手工”技能的训练(五大技能),轻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课程安排不断延长技能课程学时,而压缩理论学时。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了学前教育的交叉融合性,是教育、心理、艺术、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社会对学前教育从业者综合素质的要求,除了教育,还要多才多艺。但“五大”技能是幼师人才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

学前教育是对0—6岁幼儿进行保育、教育,促进其体、智、德、美全方面发展的学科。[1]从学制上讲,是对0—6岁幼儿进行的保教。0—6岁是人的起始阶段、奠基阶段,因此学前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从性质上讲,学前教育担负的任务是保育和教育,是“教书育人”本质在学前阶段的具体化。由此可见,学前教育属于教育学科,而非艺术学科,教育理论知识和心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应将教育学和心理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学科基础。

二、培养目标:突出应用型

培养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是对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2]学校不同其培养目标不一样。由于学科性质模糊,民办高校培养目标具有以下问题:第一,培养目标模糊,片面照搬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强调“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第二,专业性不突出,笼统地描述为“应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科学、社会、语言、健康、艺术五大领域的实践能力,或者是弹唱跳画做等技能”;第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明显。在如何为当地服务、与当地文化结合等方面模糊,导致专业特色欠缺。因此,一个完善的培养目标要立足本地,面向周边,辐射全国;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强调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课堂学习,又要重视实习实训。

教育应回归学生,培养目标也应回答学生在毕业时需具备哪些能力。就普遍性而言,即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2014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当代大学生应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具备三个方面的六大素养,即文化基础方面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素养;自主发展方面的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素养;社会参与方面的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素养。[4]就特殊性而言,即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幼儿教师的素质是幼儿教师在保教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保教效果、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所有品质的综合。[5]《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幼儿教师要具备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的内容。[6]就调研结果而言,用人单位尤其强调师德的培养。

结合这三个方面,民办高校确定培养目标是“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优良人文科学素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且确立了构建知识、能力和素养、师德四位一体的培养规格。具体如图1:

图1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规格

三、课程设置:强调系统性和特色

图2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一)重新定义专业基础课: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学前教育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在基础课的设置上,首先,应强调如教育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课程的学习,为接下来的专业课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学前教育具有特殊性,有独特的教育对象和教育方式,如重视游戏、环境、一日生活的作用,重视德智体美劳的启蒙教育等。最后,美育的启蒙需要借助手工、绘画、舞蹈等途径。因此专业基础课不意味着纯理论、纯知识,而是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结合。在此部分的课程设置要考虑三者的融合,具体参照表1。

表1 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设置

(二)重新定义专业实训课:师范类而非理工类

对于“实训”一词,很多人的理解是“实际训练”或“实操训练”。此理解源于理工类学科,侧重让学生在实验室操作练习。基于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训课的安排上,制定者首先想到的是各种实训室,如钢琴实训室、舞蹈实训室等,进而将实训课程等同于钢琴、舞蹈、手工、绘画等技能课程。但学前教育不同于理工科,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动态、特殊的学龄前儿童而非静态的物体,学前教育的本质是教师与幼儿的互动而非一方对另一方的简单操作。简言之,学前教育是社会科学领域,是师范类专业,而非自然科学领域的理工类。作为师范专业,最终培养的应是“能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受社会委托对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施行特定影响的专业保育和教育工作者”[1]。作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其“教书育人”的本质需通过五大领域课程实现,而弹唱跳等技能的学习只是教书育人的手段。因此在实训上的设计上,应该侧重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具体见表2。

表2 学前教育专业实训课程设置

(三)多层次集中实践,突出专业特色

实践环节是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载体。《本科教学质量国标》中指出,师范类的实践课程不应少于18周,应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训、教育考查、教育调查等[7]。结合我院特色,专业集中实践环节主要有认识实习(教育见习)、教育考察、教育调查、教育实训(小课题研究)、教育实习和毕业实习6个环节,具体安排见表3。

表3 学前教育专业集中实践环节设置

1.认识实习(教育实习)

认识实习(教育见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育环节的起始,通过观察、感受、体会,获得对幼儿园物质环境和工作程序、内容、特点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熟悉幼儿园教育与管理的日常工作、流程和规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对职业、幼儿的积极态度。

2.教育考察

教育考察是通过幼儿园参观、访谈等方法,深入系统了解幼儿园的基本情况和现状,包括环境布置、课程设置、一日生活安排、游戏与教学活动开展、办园特色、家园合作、幼儿园管理与社会评价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整理材料的能力。

3.教育调查

教育调查是通过访谈、座谈、问卷调查、个案等形式,就幼儿园的某个侧面,诸如办学历程、理念、环境布置、课程设置、一日生活安排、游戏与教学活动开展、幼儿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办园成就、特色、问题、家园社区合作、幼儿园管理与社会评价等进行较为专门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对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育实训(小课题研究)

教育实训(小课题研究)是通过小课题研究,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撰写小论文的能力,以满足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关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基础。

5.教育实习和毕业实习

教育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合并执行,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优秀教师、保育员的示范指导,将大学课堂所学运用于幼儿园教育实践,加深学生对幼儿及幼儿园保教工作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初步能力,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专业技能基础。

从初步的认识实习,到考察,再到针对某一问题的深入调查,最后完成毕业论文的实习,实践环节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实训幼儿园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我爱幼儿园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欢乐的幼儿园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爱“上”幼儿园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