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介入治疗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并急性大面积肺栓塞1例

2020-04-20 14:48夏风飞张成德张泽栋闫磊磊李洪福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肺栓塞二聚体抗凝

夏风飞,张成德,杨 芳,张泽栋,闫磊磊,李洪福

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一种非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动脉、静脉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现报告1例31岁男性抗磷脂综合征患者,因伴有重度血小板减少并大面积肺栓塞的介入治疗过程。

临床资料

患者,男,31岁。因“胸闷、憋喘4 d,加重6 h”于2018年8月19日入院。4 d前患者爬楼时突然出现胸闷、憋喘,休息后喘憋略好转。无咳痰、咯血,无昏厥、胸痛、发热。6 h前患者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晕厥1次。就诊当地医院查外周血白细胞11.2×109/L,血小板50×109/L,中性粒细胞占比正常。CT肺动脉成像提示双肺动脉栓塞。为进一步治疗遂转诊至我院。既往体健。发病前3 d内有长距离驾车史。体检:体温 36.6 ℃,心率118次/min,血压128/93 mmHg(1 mmHg=0.133 kPa)。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稍粗,双肺底可闻及细湿性啰音,无哮鸣音,无胸膜摩擦音。各瓣膜听诊区均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未见肿胀。辅助检查:白细胞14.66×109/L,中性粒细胞占比 0.826,淋巴细胞占比0.128 %,红细胞6.07 ×1012/L,血红蛋白 158 g/L,血小板36×109/L。D-二聚体8.13 mg/L。生化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动脉血气分析(鼻导管吸氧2~3 L/min): PO266 mmHg,PCO228 mmHg,pH 7.47,HCO3-计算值 29 mmol/L,SaO290。BNP 101 pg/mL。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ⅠQⅢTⅢ,V1~V4 T波倒置。心脏超声提示右室增大,肺动脉平均圧55 mmHg。下肢静脉彩超提示左侧腘静脉内可见低回声填充,呈漂浮状,周边可见少量血流信号。入院诊断:急性大面积肺栓塞(高危)、低氧血症、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症。立即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 100 U/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抗凝及对症处理。急诊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肺动脉造影及导管接触性溶栓术。

治疗经过:常规备皮,局麻后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颈内静脉,置入6 F血管鞘。应用5 F猪尾巴造影导管造影见肺动脉主干血流通畅,左右肺动脉及其分支内大量充盈缺损影,分支末梢显影较差,局部管径变细,血流灌注明显降低(图1①)。立即更换腔静脉滤器输送系统,顺利置入下腔静脉滤器(AegisyTM,XJLX3260,深圳先健公司)。后再次更换猪尾巴造影导管,导管襻端保留于肺动脉主干处,经导管脉冲式快速推注尿激酶50万U,肝素水冲导管及鞘后固定,每日经留置导管脉冲式推注尿激酶20万U/次,经左侧足背静脉留置针泵入尿激酶10万U/次,均为每8小时1次,尿激酶总量90万U/d。

图1 患者诊治过程

术后第1天患者诉胸闷憋喘症状明显缓解。复查血常规:血小板34×109/L,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占比无异常。凝血指标:D-二聚体22.13 mg/L、活化部位凝血酶原时间54 s。术后第3天患者诉胸闷憋喘症状消失,下床活动后无不适。复查血常规:血小板31×109/L,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占比无异常。凝血指标:D-二聚体18.21 mg/L、活化部位凝血酶原时间47 s。患者血小板进行性下降,考虑存在出血风险,遂停用尿激酶并拔除留置导管,拔管前肺动脉造影见: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显影可,分支末梢显影、血流灌注较前明显改善,右肺上叶与左肺下叶肺动脉分支内仍可见少量充盈缺损影(图1②)。追问患者病史:既往无血栓病史、近期无口服药物史、入院前无肝素类药物使用,行如下相关检查:抗心磷脂抗体146.1 U/mL(阳性值>24.0 U/mL)、β2糖蛋白-I-抗体119.6 U/mL(阳性值>24.0 U/mL),抗核抗体谱、ANCA、风湿三项、免疫球蛋白、补体C3C4、肿瘤标志物全套、免疫常规无异常。根据检查结果补充临床诊断: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后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80 mg/d静脉滴注,逐渐减量至口服醋酸泼尼松40 mg/d。口服华法林桥接治疗4 d后停用低分子肝素钙,根据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正常化比值(INR)调整华法林剂量,维持INR在2.0~3.0。术后第7天复查血常规:血小板114×109/L,白细胞19.74×109/L、中性粒细胞占比 0.778。凝血指标: D-二聚体 1.17 μg/L、INR 2.2。下肢静脉彩超示双下肢静脉血流通畅,未见异常。肺动脉CTA:肺动脉干及左右肺动脉内无异常,左肺下叶动脉内见低密度影填充(图1③④)。术后第9天行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术中行肺动脉造影见肺动脉干及左右肺动脉血流通畅,左肺下叶一肺动脉支内见少许充盈缺损。余各分支显影良好(图1⑤)。与术前肺动脉CTA相符。术后第10d患者出院,无不适症状及阳性体征,复查血小板134×109/L,INR 2.5、D-二聚体0.92 mg/L。嘱终身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醋酸泼尼松逐渐缓慢减量至停药。出院4周,复查肺动脉CTA未见异常,左肺下叶肺栓塞消失(图1⑥)。出院14周,复查血小板121×109/L,INR 2.1、D-二聚体0.47 mg/L,抗心磷脂抗体16.7 U/mL、β2糖蛋白-I-抗体39.6 U/mL(图2)。患者无出血、血栓复发,日常工作生活中无不适。

图2 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浓度治疗期间变化

讨论

原发性APS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多见于年轻人,男女发病比率1∶9[1]。血栓形成是APS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研究显示,APS患者中总的血栓事件发生率为87.9%,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2.3%,肺栓塞发生率9%[2]。另有报道,男性APS患者以静脉血栓最为常见,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高于女性[3]。因此,对于发生肺栓塞的青少年患者,临床医师在查找病因时既要注重常见病,也应注意有无其他罕见的并存因素,以免漏诊或误治而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本例患者青年男性,发病前3 d有长距离驾车史,既往无血栓病史、血小板减少史、药物服用史,入院前无肝素类药物应用,排除特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及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结合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血小板减少、抗心磷脂抗体与β2糖蛋白-I-抗体阳性,符合原发性APS。后经激素治疗有效,复查抗心磷脂抗体与β2糖蛋白-I-抗体结果阳性,证实诊断成立。

APS伴有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20%~50%,可能与自身抗体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而引起血小板消耗增多有关[1]。李茹等[2]研究认为小板减少可能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保护性因素。目前尚无针对APS伴血小板减少的详实治疗策略,治疗方法大都效仿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且文献报道多为个案。对于APS伴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患者,抗凝治疗过程中是否增加出血风险,尚缺乏相关的临床研究。文献报道对血小板<100×109/L的APS并血栓形成患者要谨慎抗凝治疗,血小板<5×109/L禁止抗凝。当血小板<50×109/L时,需应用糖皮质激素药物,促进血小板回升[4]。对于此类患者,有关溶栓药物应用的相关文献报道不多,溶栓治疗仍存争议。Camara-Lemarroy等[5]报道经系统溶栓成功治疗1例APS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严重血小板减少患者。刘金等[6]报道经颈静脉置管溶栓联合全身抗凝治疗APS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明显,并且安全、省时,而单纯抗凝治疗疗效有限。本例患者急性发病,入院后急诊行腔静脉滤器置入,避免肺栓塞进一步加重。后于肺动脉内留置导管行接触溶栓,及时清除血栓、开通阻塞血管,保障血流灌注。经左侧足背静脉泵入尿激酶治疗腘静脉内血栓。溶栓抗凝期间未发生出血事件,因术后第3天血小板较低而停止溶栓,但拔管前的肺动脉复查造影结果及症状改善情况,令人满意。

总之,APS伴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患者,需权衡风险获益,制订合理的抗凝和(或)溶栓治疗方案,积极治疗,提高救治率,避免灾难性APS的发生。此外,长期抗凝治疗仍然是降低APS血栓事件的主要手段,部分患者需要考虑终生抗凝治疗。

猜你喜欢
肺栓塞二聚体抗凝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自拟豁痰祛瘀方联合大剂量rt-PA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疗效及对其TNF-α、D-D的影响
肺栓塞16例误诊分析
Mutually Beneficial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