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龚静
重庆市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重庆 400020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健康意识逐渐增强,普遍养成定期体检的好习惯,希望对疾病能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而健康体检中的侵入性操作,成为医院感染的一大隐患,可能给健康体检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1]。同时,人们防止感染的意识逐渐增强,引发了不少对医院感染的焦虑,影响服务满意度,甚至引发纠纷事件。健康体检往往人群基数大,无预先诊断。 医务人员做好健康体检中各个环节的感染控制是保障检查安全的关键,抽血检测、妇科检查等侵入性项目成为感染控制的重点和难点,健康体检场所亟需一个有效、有序的管理措施作统筹,减轻体检者顾虑,提高服务质量。阴道超声检查因其检查快捷、疾病初筛准确率高,则为健康普查中常用的一项侵入性项目。该研究着手于健康体检中的阴道超声检查,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制订相应的预防感染措施,形成规范化流程管理,最大限度预防控制医院感染[2]。 对2019 年3—4 月4 333 名健康体检者进行应用,取得良好成效。 现将健康体检中阴道超声检查规范化流程管理报道如下。
选取2019 年3—4 月该中心应用规范化流程期间接受阴道超声检查的4 333 名体检者作为观察组,年龄20~86 岁,平均(42.75±12.65)岁,其中20~30 岁456 名,31~40 岁1 090 名,41~50 岁1 127 名,50 岁以上1 660名。 另选取2018 年12 月—2019 年2 月该中心采用常规管理期间接受阴道超声检查的4 558 名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年龄20~86 岁,平均(42.68±11.78)岁,其中20~30 岁608 名,31~40 岁1 542 名,41~50 岁1 291 名,50岁以上1 117 名。 两组体检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体检者检查期间根据中心的规定应用常规化管理方式管理阴道超声检查。观察组体检者检查期间应用规范化流程管理阴道超声检查,其方法主要分为以下4 个方面。
1.2.1 检查人员优化管理 对阴道超声检查人员进行无菌操作和预防医院感染培训,定期考核,提高防控意识。
1.2.2 具体流程规范化管理 ①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流程。 临床工作中发现,合理地应用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可以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应当全部放置于专用清洁柜,工作人员应严格查对产品名称、规格、型号、灭菌消毒标识、无菌有效期及包装密封是否完好,并按照使用失效期的先后顺序放入清洁柜内,以近期先出的原则取用,避免用品过期。每周定时用500 mg/L 的含氯消毒液对清洁柜进行1 次清洁消毒,如遇污染及时增加一次[3]。 检查时,保证每人一巾一双两物,即每位体检者使用一张一次性治疗巾、一双无菌手套、两个无菌超声探头套,即用即开,避免污染,如有用物破损,应立即重新消毒器具,更换一次性用物。一次性消毒耦合剂开封后4 h 内有效,如有超时,则立即更换。②规范消毒流程。严格环境消毒,检查室适时通风换气,每周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每次30~60 min(从亮灯后7 min 开始计时)。 每日更换床单、被套,当有污染物时立即更换。检查室内每日消毒处理,包括地面、墙角、门把手、桌椅等用物。 医务人员穿戴整洁,医务人员服装每周更换消毒一次,如有污染,立即更换[4]。 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操作前洗手戴口罩,特别注意操作前后洗手、换手套[5]。使用后的医疗废物放入黄色医疗垃圾袋,集中放置,及时收理,避免二次污染[6]。
1.2.3 检查程序优化 检查前,充分告知体检者注意事项,避免经期检查,明确检查流程,以免增加感染风险。
1.2.4 全面保障规范化流程实施 中心建立预防控制医院感染质量控制小组,定期对医务人员的消毒工作进行审查,不定期抽查,监督医务人员的防感染措施,保证检查人员严格执行规范化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7]。
①体检者检查期间的阴道超声检查室环境微生物检测:包括检查室空气、医疗器械设备表面、工作人员双手细菌菌落数进行检测。 菌落总数合格标准:检查室空气培养细菌菌落数<200 CFU/cm2,医疗器械设备表面细菌菌落数<5 CFU/cm2,工作人员双手细菌菌落数<5 CFU/cm2。
②体检者满意度:选择该中心统一制作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回访调查:调查表结果分为满意、较满意、不太满意、不满意4 个层次。
该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应用规范化流程管理,阴道超声检查环境检测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不合格1 次,即一次工作人员双手细菌菌落数6 CFU/cm2,观察组全部合格,对照组检查室空气培养细菌菌落数、医疗器械设备表面细菌菌落数、 工作人员双手细菌菌落数平均值分别为30 、1.16 、4.55 CFU/cm2,观察组检查室空气培养细菌菌落数、医疗器械设备表面细菌菌落数、工作人员双手细菌菌落数平均值分别为7.5、0.75、0.87 CFU/cm2。 观察者体检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体检者满意度对比[n(%)]
健康体检本是奔着防病的宗旨而开展,健康体检对象往往是健康和亚健康人群,然而,体检中的侵入性检查可能给体检者带来医院感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引发纠纷事件,降低服务满意度[1]。控制医院感染已成为健康体检工作中质量控制的基础环节。特别是健康体检中的阴道超声检查,因其检查快捷,疾病初筛准确率高,成为已婚女性体检中的常规检查项目,但同时也存在医院感染风险。已婚群体的生理特性,导致其本身患感染性疾病的风险较高,其症状往往阴道超声检查引发的阴道感染相似,便很难鉴别,易引发纠纷事件。 因此,该院需形成一个可行的控制医院感染的管理措施,形成一套完备且覆盖性广的规范化流程管理体系,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建立起体检者的信任,打消体检者的顾虑。
该文尝试从健康体检中的阴道超声检查入手,探寻一套有效的规范化管理。从检查人员优化管理、具体流程规范化管理、检查程序优化、全面保障规范化流程实施4 方面实践。 检查人员优化管理中着力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管理,提高防控意识,医务人员不但要注重仪器保养,更应当着力防止医院感染,通过培训做到流程人人知晓,环环相扣,紧密协作;具体流程规范化管理则是集合了医院感染的共性特征与阴道超声检查的个性特征,梳理了流程中的标准,特别是加强了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流程,环境、物品的规范消毒流程,提高对阴道超声检查的流程要求,最大限度做好防范;检查程序优化方面则做好体检者的健康宣教,使体检者明确检查的注意事项,对流程的理解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体检者的不良情绪;全面保障规范化流程则用制度去指导操作,按要求做好各项生物学检测,落实好监督机制,真正实现规范化,有效提高了阴道超声检查的安全性。该项规范化管理的局限在于仅基于目前对感染管控的认识,随着今后行业认识的深入,措施也需更新。 目前,该措施有章可循,有效控制了医院感染,降低了体检者对侵入性检查的恐惧,使体检者更放心,提高了检查者满意度,提升了健康体检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