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清和
“精致穷”是指形容一种普遍发生在年轻人群体中的生活方式。他们虽然赚的不多,但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追求精致,为了自己所向往的生活和喜欢的东西变穷,穷得明明白白,也活得开心漂亮。其实追求精致跟追求卓越一样,无可置疑,但问题是年轻人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与消费观,该不该追求“精致穷”呢?应该追求“精致穷”
“精致”是指精美、细致,“穷”则指的是物质上的困顿,那么合起来“精致穷”可以解释为在物质困顿的前提下,依然要追求美好的生活方式。大部分刚刚离开校园,在基层奋斗的普通年轻人,经济上窘迫几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追求“精致穷”?
其一,“精致穷”能够促进年轻人的自身发展。一方面,在生活中精致需要成本、需要品位,研究和学习精致的过程是提升自我的过程。而且年輕人只有看到并享受到精致生活的美好,才能有为此努力的动力。另一方面,“精致穷”还能够拉近年轻人与社会的距离。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最快打破人际壁垒的往往是那些装扮精巧细致,衣着考究的人。比如生意场上沟通的客户,更能被衣着光鲜的人震慑住,而精致后的自己,也会不自觉的在面对任何交流对象时,多了一丝底气。归根结底,一个行为得体,做事有分寸,知道如何精致的人,往往更知道怎么跟这个世界交流。
其二,穷不代表没有享受生活的权利,事实上无论何种处境,都不能被剥夺追求精致生活的权利。大富大贵可能难有,小精致却易得。更何况,追求“精致穷”,并不是狭隘的将不多的积蓄用在购买名贵衣物、化妆品等外在装饰上。如果能把节省下来的钱用在提升自己上,比如购买一些好书,参加一些培训课程亦或是出去旅行开拓眼界,那么谁又能说这份“精致穷”是没有必要的呢?相比财富上的匮乏,心灵上的匮乏似乎更无药可救。
“精致穷”展现了一种生活态度,不能因为当下的条件限制,就不去思考未来的目标,只有将眼光看得长远,才能更有发展;“精致穷”更是一种精神,是低阶经济实力的人对高阶生活的一种向往,斩断“精致穷”,会斩断一类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同斩断的恐怕还有打破阶层,勇敢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气。
不该追求“精致穷”
“精致穷”并不意味着这个人的收入就一定低,经济背景就一定差。在当代社会,大多数已经成年的年轻人,都是能够实现经济独立的人,他们口中的穷指的是想要的生活无法得到、想买的东西舍不得买、实现了经济独立却无法实现经济自由。从这一层面上来看,这一代年轻人所说的穷是向往远方却受困于“996”(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是想过精致生活却要为眼下生活不停奔波,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所带来的焦虑和迷茫。
一方面,在这种状态下出现的“精致穷”,是无节制的、跟风的、颓废心志的精致。在他们眼里,变得精致似乎就可以用来装饰疲惫的生活,于是,不少年轻人在“精致穷”的路上越走越远,他们奉行及时行乐,奉行超前消费,降低了抵抗风险的能力,而这样的后果,与最初只是想让生活变好的期待也发生了本末倒置的变化。
另一方面,“精致穷”是商家设置的消费陷阱。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商家会用各种噱头不断引导消费者购买产品,拥有了它,消费升级,仿佛就成了引领时代的弄潮儿,但往往花大量金钱购买的东西不一定是真正需要的。所以,很多年轻人消费不是在为物的本身买单,而是为商家包装出来的各种名词付款。而这种现象就像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说的一样:“今天的消费社会中,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却是把物用来当作能够突出自我的符号,或让自己融入某个理想的群体,或模仿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自己本来所处的群体。”
真正的精致,是享受生活本身的样子,不是别人注意到时那一刻的虚荣和炫耀。那些被“精致”绚丽的外表所迷惑的年轻人,把物质等同了精致生活的全部,花掉了所有存款,却活成了一个表面绚烂的躯壳,内里的本质依然是空洞和自卑。支持“精致穷”,就是给不合理消费的人群披上了一个高大上的外衣,也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拒绝平衡消费,合理化迈向穷的借口。
不要被纷繁的物欲遮住双眼,不要沉溺于奢侈品的世界中,不要让自己消费能力超过自己赚钱的速度,可以花钱学习投资自己,但要让自己有所收获,不断成长。在当下,我们与其探讨追求“精致穷”应该或者不应该,倒不如来静心思考一下“承担”的意义。其实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在面对各种人和事之时,始终把责任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沉溺于虚荣的镜花水月之中。而当我们真的可以承担得起自己的选择,承担得起自己的生活之时,“年轻人应不应该追求‘精致穷”这个问题将不复存在。
(编辑 鲍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