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战乱频繁的五代,书坛衰微,杨凝式并没有因此而随波逐流。他取法度又加以纵逸,通过不同的书法作品传达出他丰富的内心情感。杨凝式在书法艺术上取得非凡的成就,在中国书法史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关键词:杨凝式;书法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03-0016-02
五代时期,混战连年不断,多地割据政权,经济萧条,百姓生活疾苦,人心难安,士大夫们也无暇留意翰墨。这是一个混乱不堪的时代,因此书坛日趋冷落。杨凝式即生活于这样的时代,他的纵逸个性,天真烂漫的书风,给衰败的时代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
杨凝式,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字景度,号虚白,自称为杨虚白、希维居士、关西老农。杨凝式出生于世宦之家,他的祖辈均唐朝的宰相重臣。杨凝式聪颖且精神,极富文藻,因而他的文章在当时广为推崇。唐太宗时期登进士第,为秘书郎,历仕梁、唐、晋、汉、周朝官至太子少师,因而称其为“杨少师”。《五代史补》之《杨凝式佯狂载》:“杨凝式父涉为唐宰相。太祖之篡唐祚也,涉当送传国玺,时凝式方冠谏日:‘大人为宰相,而国家至此,不可谓之无过,而更手持天子印绶以付他人,保富贵,其如人千载之后云云何?其宜辞免之。时太祖恐唐室大臣不利于己,往往阴使人来探访群议,搢绅之士及祸甚众,涉常不自保,忽闻凝式言,大骇曰:‘汝灭吾族。”①面对复杂紧张的政治状况,无奈之下,杨凝式只好通过装疯卖傻的方式得以保全,故人称其为“杨疯子”。
杨凝式生活于五代朝廷,纷乱的政治环境下,政治抱负难以施展,内心的苦难无处排解,因此他选择一种佯狂的生活方式。杨凝式纵情山水,流连忘返,全身心投入,酣畅淋漓,众多的寺庙甚至是断垣上常留有他挥毫泼墨的大作。风吹日晒,受外界的环境影响,建筑物上的墨迹难以永存,他的书法墨迹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杨凝式流传下来的仅有《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夏热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等少量墨迹。
杨凝式初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怀素四人;又上溯魏晋,得二王之风神,继承前人的精髓,并结合自己对书法的理解,遂成他自由洒脱,风格多变、爽朗奔放的艺术风格。书法艺术是一种抒情性的艺术,书法作品中往往凝聚着书家的心理和审美情趣,更是思想与精神内涵的传达。 从杨凝式的作品的内容和书写状态来看,他不受法度的约束,往往是他对于现实的逃避以及内心情绪的宣泄。
杨凝式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韭花帖》(如图1所示),其被称为“天下第五大行书”,属于书札一类。作品总共七行,共计六十三字。《韭花帖》的主要内容,他昼寝乍起,腹中甚饥,恰逢亲友馈赠美味韭花,为答谢而作之。通篇来看,文字旷达恬淡,作者的闲适的心境溢于言表。《韭花帖》最独到的是它布白宽疏、散朗。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有大片的空白,含蓄顾盼,气韵贯通。整幅作品中字中宫收紧,但无虚笔。它异于唐人的布白工整,而是将字距与行距都拉开,产生出典雅秀丽的风格。徐邦达评价《韭花帖》说:“此本书法用笔自然生动,结体平中寓险,承唐而变出新意,下开苏、米法脉,宋人重颜鲁公、杨少师观此信有由来。”②《韭花帖》的用笔委婉有含蓄,细致品味发现其与王羲之的《兰亭序》有幾分神似。在结字方面,整幅作品给人有-种‘正”的感觉,细品又能品出其中字形的险绝,仿佛每个字都呈现出不同的姿态,而字的重心又非常的稳定。《韭花帖》的这种险绝又不同于欧阳询作品呈现出令人抖擞的面貌也不同于颜真卿结字的宽博面貌;故常读或每次临习杨凝式的《韭花帖》都会产生不同的体会或是新的发现,这正是一幅经典作品最耐人寻味的地方。
杨凝式的行草书极具特点,化繁为简,参差错落,跌宕起伏,个性强烈。行草书作品《神仙起居法》是杨凝式在七十六岁时所作,内容是杨凝式书写的古代医学上一种健身的按摩方法,文体近乎口诀。他的草书作品不像怀素狂草那样的狂放,也不像孙过庭草书那样严谨,纵肆狂放又错落有致,多变而和谐。“宋四家”的米芾对《神中仙起居法》评价:“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在作品里草书中掺杂着行书,后人称之为“雨夹雪”。从字的结体上看,字形长短、大小不一,攲侧多姿,通过将扭曲变形的行书结体和高度草化的结构相互组合,布白参差,趣味十足,和谐而自然。从用笔的角度上看,他书写时疾时缓,一气呵成,任情恣性,纵逸浪漫,无不体现出杨凝式控制节奏韵律的高超技艺。
《夏热帖》是杨凝式的典型行草书作品。(如图2所示)《夏热帖》的主要内容是杨凝式天气炎热的午后带病给友人题写的一份信札。很遗憾的是,流传至今的《夏热帖》已经破损不堪,通篇来看,前半部分还能认清,后半部则己面目全非。从仅存的几个能看清楚的字,可以看出此帖笔力道劲,字形紧密相连,虽曲折宛转,但气势贯通。拜读这一帖时不难发现其与柳公权的《蒙诏帖》、颜真卿的《刘中使帖》等有相似的地方,例如:结体宽博、笔画雄健等特点。不同的是,杨凝式在笔画的“使转”的过程中加上一些方笔,更凸显纵逸的个性,展现字的精神面貌,这正是杨凝式学习前人的精髓的但是又能创新的体现。
《卢鸿草堂十志图跋》是杨凝式的另外一幅行书作品。作品为杨凝式为卢鸿所画的十幅草堂的图题写的跋,有文八行,凡七十七字,跋文书于后汉天福十二年丁末(947年)七月书。这幅作品不同于《韭花帖》疏朗雅致之气,也不同于《神仙起居法》的纵肆飘逸。从整幅作品的章法来看,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距离较为紧密,作者巧妙地运用一些字的大小或者粗细的对比作变化,使得整幅作品不会因太满而显得拥挤,从而达到一种茂密与疏朗兼备的完整效果。此外,作品的上半偏右部分用墨较浓,笔画更为鼓涨,字形较大;下半部分及左半边用墨较为淡,笔画偏枯涩,呈现出枯涩老辣的线条效果。在字的结构方面,可以看出杨凝式早期临习颜真卿,字的体势较为宽博大气。因此,我在临习这幅作品的时候,常常感受到作品所透露出的轻松灵活的书写感。
后人对杨凝式的书法有很高的评价。杨凝式这位处于唐代到宋代转折时期的人物,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宋代的书家,其中“宋四家”对杨凝式的崇拜尤为突出。例如,苏轼对杨凝式赞赏有加,曾说:“自颜、柳氏后,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绪,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也。”③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云:近世惟颜鲁公、杨少师特为绝伦。甚妙于用笔,不好处亦妩媚。大抵更无一点一画俗气。”④由此可见黄庭坚对于杨凝式的书法推崇,他认为自晋以来至宋代,能像二王那般超凡脱俗的人只有颜真卿和杨凝式! 除了宋以外,明代的董其昌对杨凝式也尤为崇拜,学习杨凝式的写意性及书卷气。
这是一个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审视当今中国学书的现状,其中蕴含着许多的潜在危机及弊病。当今的学书者不仅是临习其作品,更应该学习杨凝式的学书方式及精神,潜心学书的同时更应该开阔眼界,博取多家之长,提升自身修养,并且融入对艺术的思考与理解,然后形成具有自己个性与思想的艺术风格。不仅有利于书家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的与时俱进。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更应该学会肩负起新时代交付给我们的使命,传承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应该学会创新。总而言之,杨凝式在书法衰微的五代是独树一帜的,他不仅继承了前人之精髓又能创新艺术精神。杨凝式对于书法发展史具有深远的意义,他是书坛上一刻闪亮的明珠。我们应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学习古人的优点。
注释:
①傅璇琮,徐海荣,徐吉军,五代史书汇编·五代史补[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05):2476.
②(清)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103.
③王世国.中国历代书法家评述[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
④(宋)黄庭坚,《山谷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08):69.
作者简介:崔婷(1999-),女,浙江衢州人,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大学本科,书法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