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娜灵 杜翠芬 陈伟琴
(福建省泉州市儿童医院,福建泉州362000)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比较常见的心内科疾病,在学龄前及学龄儿童中多发,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随着病情持续进展会出现复杂、程度不一的临床表现。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不能将自身症状清晰、完整地表达出来,加上对疾病的耐受程度差,易出现不良精神状况和行为表现,降低治疗依从性,进而对临床疗效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患儿治疗期间辅以积极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1,2]。家庭协同式护理是在临床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家庭成员参与患儿临床治疗和护理的模式。本文就家庭协同式护理在该病中的实施效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将2018 年12 月至2019 年11 月期间在本院进行诊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92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纳入标准:(1)经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病毒学检查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均与《实用儿科诊疗规范》中的有关诊断标准相符合;(2)均为首次发病、意识清楚的患儿;(3)患儿家属已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确认。
排除标准:(1)因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肌炎患儿;(2)存在其他心脏病变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3)存在凝血机制障碍的患儿;(4)存在脑器质性损害、精神疾病的患儿;(5)存在沟通交流困难的患儿;(6)研究期间失访的患儿。
对照组(n=45):男 20 例,女 25 例;年龄 4-13岁,年龄平均值(7.01±1.65)岁;病程为 3-7d,平均病程为(5.01±0.68)d;疾病类型:心肌缺血 16 例,心室早搏17 例,心动过速3 例,房性早搏9 例。
观察组(n=47):男 21 例,女 26 例;年龄 5-14岁,年龄平均值(7.09±1.73)岁;病程为 3-8d,平均病程为(5.06±0.72)d;疾病类型:心肌缺血 15 例,心室早搏18 例,心动过速4 例,房性早搏10 例。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存在均衡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安排患儿接受各项检查,对其生命体征密切监测;叮嘱患儿多卧床休息,对体力活动进行限制;对患儿家属进行口头健康宣教和指导。
观察组:家庭协同式护理。(1)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根据患儿家属的文化程度采用合适的健康宣教方式,让其正确掌握病毒性心肌炎相关知识和治疗注意事项,并耐心解答家属提出的问题,取得家属对临床操作的理解与支持,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2)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护理人员向家属详细说明家庭协同式护理对患儿病情转归的重要作用,鼓励家属积极参与到临床治疗及护理中;护理人员指导家属了解患儿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引导其采用正确方法促使患儿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恢复正常;针对存在抑郁、孤僻状态的患儿,对其出现消极情绪、异常行为的原因进行明确后进行针对性的疏导,多陪伴患儿并与患儿加强沟通。(3)家庭关怀:护理人员叮嘱家属多关心、照护患儿,引导患儿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患儿勇敢面对治疗,并予以肯定和表扬,杜绝冷暴力和打骂行为。(4)基础护理:护理人员将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重点告知家属,指导其掌握护理技巧。护理人员指导家属为患儿创造良好的环境,促使患儿形成健康的作息习惯,做好保暖措施;提醒家属按照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为患儿补充营养;同时对患儿家属进行用药指导和运动指导,由家属协助和监督患儿合理用药、进行适当的运动。
(1)观察两组患儿干预前、干预后的精神状况,应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评价焦虑状况[3],共包括5 个评价项目及41 个问题,采用3 级评分法,总分为0-82 分,分值越低,焦虑程度越轻;根据儿童抑郁量表(CDI)评估抑郁状况[4],共包括 5 个项目、27 个问题,得分区间为 0-54 分,以得分低为优势。
(2)运用艾式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两组患儿干预前、干预后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估[5],CBCL 量表中共有问题12 个,总分为0-24 分,分值越低,行为表现越正常。
(3)应用由株式会社日立医疗器械设计生产的EUB-7500 型数字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
两组患儿干预前精神状况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小(P>0.05);两组患儿干预后的精神状况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患儿干预后的分值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所示。
组间比较干预前的行为表现评分数据相近(P>0.05);组间干预后的行为表现评分对比明显是观察组比对照组低,两组组内干预前、干预后的行为表现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干预前的心功能数据差异不大(P>0.05);两组患儿干预后的心功能均较干预前改善,且观察组患儿的各项数据均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所示。
表1 对比两组的精神状况评分(,分)
表1 对比两组的精神状况评分(,分)
组别 例数(n)SCARED 评分 CDI 评分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45 47干预前66.80±11.43 66.86±11.54 0.025 0.980干预后43.05±7.29 22.10±3.15 18.026 0.001干预前46.19±9.62 46.24±9.65 0.025 0.980干预后30.32±7.45 21.09±5.02 6.996 0.001
表2 对比两组的行为表现评分(,分)
表2 对比两组的行为表现评分(,分)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例数(n)45 47干预前16.39±4.40 16.28±4.42 0.120 0.905干预后11.05±3.39 7.40±1.34 6.845 0.001 t 值6.449 13.181 P 值0.001 0.001
表3 对比两组的心功能()
表3 对比两组的心功能()
组别 例数(n) 左室射血分数(%) 心脏指数(L/min·m2)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45 47干预前45.50±4.60 45.61±4.63 0.114 0.909干预后53.39±5.18 58.78±5.30 4.930 0.001干预前2.45±0.54 2.51±0.60 0.503 0.616干预后2.99±0.58 3.40±0.65 3.187 0.002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症,病情严重者会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引起心悸、心律失常甚至是心力衰竭的发生,对患儿生长发育、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患儿由于躯体疼痛、治疗产生的恐惧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精神状况差、行为异常等情况,并给家属造成了较大的心理负担,消磨家属对治疗的耐心及积极性,可能会对患儿疾病康复进程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家庭协同式护理应运而生。家庭协同式护理模式可为患儿家属进行科学、规范的健康宣教和护理指导,促使家属能积极协同护理人员参与到非专业性的临床护理工作中,一方面能够提高家属对疾病和治疗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促使家属的负面情绪减轻,能以良好的心态支持和配合临床护理工作;另一方面能够让家属正确认识到家庭协同式护理的有效作用,通过家庭关怀增加与患儿沟通机会和提高效率,帮助患儿调整心态,纠正错误的心理行为,从而促进患儿依从性的提升;通过基础护理指导能够让家属掌握该病的护理技巧和防治知识,从而能够避免患儿出院后复发[6,7]。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儿在经过家庭协同式护理后的精神状况、行为表现均得到了显著改善,且心功能恢复良好,充分说明了家庭协同式护理的应用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家庭协同式护理适合推广应用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对患儿精神状况、行为表现、心功能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