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苏妙
摘 要:高阶思维能力是适应知识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多数研究者认为发展高阶思维与教学活动密不可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文章探索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笔者认为通过主题阅读教学,能够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敏捷性等,从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阶思维;主题阅读教学
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布鲁纳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中,根据达成教育目标所需思维的复杂程度,从低到高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目标,而高阶思维在教学目标分类中通常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
高階思维能力是适应知识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因此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是当下教育界的热点研究话题。对于“如何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这一问题,不同的学者通过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培养路径。多数研究者认为发展高阶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将高阶思维与教学联系起来,形成预期的学习目标。可见,学科教学与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密不可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
一、主题阅读教学
主题阅读教学是指教师以同一“主题”为主线,整合课内外相似主题、写法的文本,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提取信息,多方位、多层面、多角度地获得阅读体验,积累语文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教学过程。与传统单篇课文阅读教学相比,主题阅读教学涵盖了更丰富的内容,更能锻炼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阅读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去理解同一主题思想。
二、通过主题阅读教学提升学生高阶思维
主题阅读教学包括“以文带文”课、“读写联动”课、“单元导读”课等常见课型,下面笔者主要以“以文带文”课型为例,谈谈如何通过主题阅读教学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敏捷性等,从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一)以文带文,提升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主体在思维过程中对客观事物能做出快速、敏锐的反应,反映了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语文素养中听、说、读、写的熟练程度离不开思维敏捷性的训练。在以文带文课中,常常将两篇或多篇的有相同主题的文章进行类比阅读,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与阅读效率,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在以文带文主题阅读教学中,笔者做了以下的尝试:由浅及深,从教材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入手,通过课堂上以文带文,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阅读内容,提取有效信息,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主要是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其中的一个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在执教《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教师先进行课前带文,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朗读课外文本《梦海》,让学生感受海的奇妙,快速进入课文的情境。在研读课文《海底世界》时,教师安排学生完成以下三项思维活动:一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文的阅读;二是用简单的思维导图归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海底世界的;三是找出自己认为的有新鲜感的语句,批注出来。在学生自主完成快速阅读任务后,教师组织学生汇报阅读收获,小结学习方法。
学习完课文《海底世界》后,教师选取了一篇与课文主题相似,结构鲜明的课外文章《珊瑚是怎样色彩斑斓的》让学生阅读,为了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维方向,同样布置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完成上述三个思维活动。
从课堂的反馈来看,大部分的学生能完成上述思维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文本间的相同点,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比较能力,使学生构建不同的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指向分析、综合等高阶思维训练。在这样循序渐进、长期的训练中,学生不仅能提高阅读的速度,亦能逐步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二)以文带文,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为在智力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
小学生的思维状态常常出现表面化、片面化、绝对化等现象,所见即所答。因此,在课堂上有指导性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鹿角和鹿腿》这一课时,为帮助学生理解“事物各有自己的价值,不能只根据事物的表面去判断事物的好坏”这一主题时,笔者采用的教学策略是由略读带精读。
教师先在课前引入《骄傲的塑料椅子》这篇浅显易懂的略读文章,以读代讲,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感知文章主题。紧接着,让学生着重品味文章中塑料椅子和木头椅子的对话,进而揭示“事物各有自己的价值,不能只根据表面去判断事物的好坏”这一主题。
接下来,在教学《鹿角和鹿腿》这篇精读文章时,学生会联想到前面的阅读体验,从而运用阅读略读文章所建立的思维过程来品味《鹿角和鹿腿》这一精读课文。最后,让学生围绕课后练习第三题“下面的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1. 美丽的鹿角不重要,实用的鹿腿才是重要的。2. 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它们各有各的长处。”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从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这样通过以文带文的形式,将学生思维一步一步推进更深的维度,使学生获得对事件、人物深刻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以文带文,挖掘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表现为在创造活动中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不是一个简单的接收信息、处理信息过程,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例如,在执教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奇妙的想象》习作时,笔者采用了以文带文的教学形式。在课前,让学生发散学生思维,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围绕“奇妙的想象”这个主题给作文设计一个题目,教师在课上将学生设计的作文题目展示出来,让学生选出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并谈谈自己的理由。在这个环节,通过对不同题目的辨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接着选择相同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小组围绕题目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头脑风暴,展开故事情节的想象与分享,并将主要情节记录下来。在学生正式开始写作前,教师选取了许多有创造力的想象文章,如:《假如我是一支笔》《假如万物变颠倒》《“别具一格”的汽车》等,通过以文带文,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想象的世界,由此及彼地关注相关事物,拓宽思维的广度,让思维多角度、多方向地发散,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造天地。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主题阅读这种有趣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供大量训练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阅读素材,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天地,更能为学生的高阶思维插上翅膀,值得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罗成兰.“以文带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8(70).
[3]易伯福.浅谈在对比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学习(中),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