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子懿
作者单位:112400 辽宁 铁岭,铁岭市西丰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已成为威胁世界女性健康的第四大恶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12年全世界新发宫颈癌病例约52.8万,死亡26.6万,多数病例来自于低收入国家。我国国家癌症中心统计,2015年宫颈癌新发9.89万,死亡3.05万[1]。近年来,随着我国宫颈癌诊治水平提高及“两癌”筛查年龄范围放宽,越来越多的宫颈癌病例得到早期诊断,但宫颈癌的发病率仍呈逐年升高趋势[2]。由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作用下逐渐演变的生物学过程,这一过程大约需要10~20年时间[3]。因此,及早发现宫颈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并采取一级预防措施,对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旨在探讨宫颈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为监测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全部入组对象来源于2013—2019年本地区开展的宫颈癌筛查活动,入组对象均由病理初筛及最终病理诊断作为依据,排除宫颈癌癌前病变及其他恶性肿瘤;患者知情同意参与后续问卷调查;研究经本单位医学伦理审查部门批准后开展。本研究病例组最终纳入宫颈癌患者107例;按照1∶1比例,选取与病例组年龄相差<3岁同时期筛查中排除宫颈癌诊断的女性107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年龄26~69岁,中位年龄47岁;对照组年龄27~67岁,中位年龄48岁。
1.2 研究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相关专业人员指导及查阅同类文献情况下设计调查表[4-5]。在经过问卷调查培训后,对入组的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主题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既往史、家族史、生育史、性生活史,并对其配偶情况进行调查[6]。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软件录入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整理和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单因素分析显示,居住地、HPV感染、既往妇科疾病、首次性行为年龄、性行为卫生、初孕年龄、初产年龄、孕次数和产次数是宫颈癌患病的危险因素。见表1。多因素分析显示,HPV感染、既往妇科疾病史和产次数是宫颈癌患病的危险因素。见表2。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宫颈癌在女性肿瘤患者中发病率排第2位。从女性30岁起,宫颈癌发病率随年龄逐渐增高;尤其是女性40周岁后,宫颈癌逐渐进入发病高峰。从病理学来说,宫颈癌的发病是一个从不典型增生,经过原位癌,最终进展至浸润癌的渐进性过程,整体上需要10年以上,甚至是20年时间[7]。近年来,随着宫颈癌早期诊断水平的提升以及“两癌”筛查工作的推广,宫颈癌的早期确诊率越来越高。这里面既有医学技术进步的因素,也有宫颈癌自身发病率增高的因素。后者主要体现在社会早婚、早育、多产等。由于宫颈癌发病人群有年轻化趋势,因此国家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经典病理学理论认为,从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演变到宫颈癌这一过程中,如果在此期间内能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可逆转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成为正常上皮组织。因此,确定宫颈癌危险因素,作好一级预防,对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8]。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宫颈癌发病关系最密切的是HPV感染、既往妇科疾病和产次数。目前,已有研究证实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首要因素,HPV感染在宫颈癌癌变过程中起着启动和诱导作用。而既往妇科史方面,由于导致妇科疾病致病原较多,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等,这些病原体反复感染不仅增加宫颈癌的患病风险,还可进一步增加HPV感染风险。产次数也被认为与宫颈癌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分娩次数较多的女性,分娩及妊娠时内分泌及营养会发生改变,并且分娩本身会不同程度损伤宫颈,这些损伤也为日后包括HPV感染在内的多种致病原感染埋下隐患[9]。综上所述,妇幼保健人员应及时做好健康宣讲和普查工作,及时识别宫颈癌发病高危因素,促进女性生殖健康和提高女性生活质量。
表1 病例组和对照组问卷调查资料汇总及危险因素分析(例)
表2 宫颈癌患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