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寒江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因而郑和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最早下西洋的外交使节。但根据最新披露的考古发现,实际上最早下西洋的外交使节是唐代中叶的杨良瑶。
杨良瑶(736—806),字良瑶,原籍弘农郡人,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父亲教导其节约、勤奋。虽说家境贫寒,但淳朴的家风让杨良瑶从小立志,希望能为国家贡献一己之力。后来他作为宦官入宫,服侍过多朝皇帝,其中包括唐肃、代、德、顺宗四朝帝王。
20 世纪80年代,专家考古时发现了唐代杨良瑶神道碑,在陕西省泾阳县博物馆内保存,该石碑体形高大,额篆的“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9 个篆字周正圆浑,苍遒大气,不失为中晚唐书法中的佳品。碑文里最重要的记载是唐中晚期——贞元元年(785年)4月,50 岁的杨良瑶亲率外交使团,通过海路出使印度洋沿岸南亚、中东国家。大食国与唐王朝一直以来都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所以海洋上的丝路贸易十分频繁。但由于现存的唐代正史文献中,对正式派遣使节航海下西洋的记录不是十分详细,因而这座碑文有关杨良瑶航海出使黑衣大食的记载,就显得弥足珍贵,填补了这段历史空白。
值得注意的是,该神道碑正文行书镌刻,用了许多简笔字,与当今简化汉字有相似之处。比如“請”写作“请”,“繼”写作“继”,“萬”写作“万”,“邇”写作“迩”,“爾”写作“尔”,“輔”写作“辅”,“彌”写作“弥”,等等。这些汉字简笔字的使用,对于研究唐代文字史,有着相当重要的启迪和帮助。而这两次发现,对研究唐王朝与阿拉伯之间的使节往来,以及我国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见证。
唐代宗永泰年间(756年),慈(治今山西吉县)、隰(治今山西隰县)等州发生武装叛乱,狼山部落首领塌实力率众劫掠,威胁州县。这时,“西河初平,四野犹耸”,唐王朝无力东征,遂派遣中使刘崇进衔命招抚,让杨良瑶充任判官。碑文称刘崇进畏懦不前,杨良瑶毅然孤身前往,当场宣示皇帝口谕,促使狼山部众“交臂屈膝,弃甲投弓,革面回心,稽颡受诏”。此举得到了皇帝的赏识,除褒奖赐禄外,还授予其文林郎、行内侍省掖庭监作之职。此后他“奉使必适于所难,临事未尝有不当”,深蒙历朝皇帝的信任。
据与杨良瑶同时期的著名地理学家贾耽(于贞元九年曾任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有关记载,经由海路前往黑衣大食国首都缚达城(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路线,应当先从广州南海登船,沿南中国海向南行,先至门毒国(今东西竺昆仑洋),再至古笪国(一说真腊),经海峡(今新加坡海峡),北岸为逻越(即暹罗,今柬埔寨国),南岸为佛逝(今苏门答腊岛南部),路过天竺(今印度国一带)等百数个国家,抵达大食国弗剌利河(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改乘小船北行至末罗国(今伊拉克巴斯拉镇),再向西北陆行千里,便可到达茂门王所都缚达城(详见《新唐书·地理志》)。与此相近,公元9 世纪中后叶阿拉伯地理学家依宾库达特拔(约820年或830年至912年)所著的《省道记》,亦详记了从大食国到广州(康府)的航程及贸易景况。
据悉,贾耽十分喜欢国家地理知识,晚年常向四夷来使及出访四夷的使节询问道里民俗,并写入自家著作。其所记广州至大食一段海上路程十分详细,所取原始资料当来自杨良瑶一行的亲身经历。据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考证,贾耽所记通往大食海道的不少国名、水名,多与阿拉伯人的记载颇相一致,“足见其所见者,闻自阿拉伯人也。”
陕西省泾阳县博物馆藏“杨良瑶神道碑”
阿拉伯人固然熟悉由大食至中国的海上航路,但贾耽在这里所记录的从南海通过印度洋抵达黑衣大食首都缚达的海上航行路线,更是来自杨良瑶作为聘国使西行黑衣大食的海上日志。照常例,杨良瑶归国后,应当向朝廷做出详尽的出使报告,贾耽因职务之便,获悉这一信息并写入著作,亦属情理中事。故而贾耽之于杨良瑶,恰如逻斯梯谢奴之于旅行家马可·波罗一样。
杨良瑶回国后,因功勋卓著,恩宠更渥,颇受德宗皇帝的青睐。贞元十二年(796年),加太中大夫,余如故。十四年(798年)春,特受命主持修葺先帝陵寝。杨良瑶“夙夜在公,日月匪懈。不改经制,惜费省劳。”受赐紫金鱼袋、判、傔等,并加绿绶。“非例也,特恩及之。”嗣后,举凡唐德宗圣情眷顾的贵主亲王,其丧葬事宜一律由他筹划办理,因其功劳巨大,受赐“金帛纷纶,不可备纪矣。”
岁月沧桑,但历史是宝贵的。杨良瑶身为唐朝宦官,率领使团航海出使黑衣大食,对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既要为郑和下西洋给予世界航海事业的伟大贡献而骄傲,更要为杨良瑶早在公元8 世纪后期就远航中东的历史壮举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