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内部控制作为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工具,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发挥着深远的影响作用。内部控制失效可能会造成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失真、资金收支不严、贪污徇私等问题,不利于企业实现戰略目标。因而,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成效,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价和改进,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闭环管理,是企业开展一切内部治理活动的必要手段。本文以制造企业为例,搭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为优化内部控制管理水平提出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评价 有效性
一、企业开展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相关概述
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评价活动,主要是针对企业当前的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以及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基于一定的衡量指标来评估内部控制流程设置是否合理、内部控制目标是否实现、内部控制执行是否有效等内容。通过评价工作能够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突出调整和改进的具体方案,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目标。从宏观角度来说,内部控制评价主要为了满足审计、管理以及法律法规这三方面的需求;从微观角度来说,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构的目标具体表现在:确保企业合法运营、提升内部风险防范意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优化业务流程、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等。
二、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的具体策略
(一)内部控制关键控制活动的评价指标设计
1、业务环节
基于制造业企业的基本业务流程,可以明确制造业企业的关键业务和主要控制活动包括采购与付款、生产加工、销售与回款、资产管理、成本控制这五个方面。以采购与付款业务作为二级指标,其关键控制点指标可以细化为:采购计划与申请流程是否合规;供应商管理系统是否有效;采购价格评估、确定、调整的科学性;招标管理流程是否合法合规;采购合同拟定、审核、签署、跟踪管理等流程的规范性;采购验收执行的有效性;采购付款审核的可控性;采购后评估分析的准确性。以加工生产业务作为二级指标,其关键控制点指标可以细化为:生产计划设计是否合理;生产考核流程是否有效;生产资料核算的准确性;生产质量问题投诉率。以销售与回款业务作为二级指标,其关键控制点指标可以细化为:销售价格确定、调整的合理性;客户资信档案管理的及时性;销售合同审核、签订流程是否合规;发货凭证记录的完整性;售后服务流程的规范性;销售收入核算的准确性;应收账款处理的及时性。以资产管理业务为二级指标,其关键控制点指标可以细化为:资产管理责任部门及岗位职能界定是否明确;存货验收、出入库、管理等流转程序的规范性;固定资产建卡建账、维修处理流程的规范性;无形资产获得、使用、核算管理的合法性;固定资产盘点清查的及时性。
2、管理流程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基于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构建管理评价指标,应当从内部控制环节、内部风险控制、内部信息沟通以及内部监督控制这四个方面来设置。以内部控制环境作为一级指标,组织架构(董事会责任履行的有效性、监事会责任履行的有效性、“三重一大”决策实施的有效性)、发展战略(战略规划拟定、审批、实施、调整的规范性)、人力资源(培训机制建立成效、员工绩效考核的效益型、薪酬福利管理的公平性)、社会责任(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企业文化等作为二级考核指标。以风险评估作为一级指标,其关键控制点指标包括:风险评估机制是否健全、风险识别体系是否全面、风险分析系统是否准确、风险应对措施是否有效、重大风险与突发事件应对防范是否及时。以内部信息沟通评价作为一级指标,在下属科目中分别设置内部信息传递(内控报告体系设计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内部信息反馈的有效性)和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开发管理的全面性、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的有效性)为二级指标。以内部监督作为一级指标,其关键控制点指标包括: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和制度设置是否健全;日常控制和专项监督执行的有效性;内部控制测试与评价工作的合规性。
(二)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赋值
在内部控制指标体系构建完成以后,制造业企业还要对相应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通常来说,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定性指标进行估值,最后以业绩评价标准细化定量指标赋值。在这一基本流程下,由于制造业企业内部评价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经济价值的提升,因此,以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作为主要评价因素,有效开展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分析工作。
三、制造业企业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应对措施
(一)发挥内部组织架构的管理和执行作用
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运行需要企业事前做好管理流程设计以及业务流程梳理等工作,这必定会涉及到企业内部权利和责任的界定与细化工作。可以说,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需要管理层人员的全力支持,也需要基层部门的贯彻执行。在内部控制组织架构设置方面,以独立的内部控制管理部门作为牵头主导部门,树立内部控制的权威性,并要求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加工部门、信息部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人事部门等都要积极配合,加强对企业采购管理、资产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多方面的监督控制。在这一过程中,管理层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中发挥着强制和激励作用,一方面,通过管理层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执行规章制度,规范各下属机构和人员的任务执行及工作行为,发挥内部控制的刚性作用;另一方面,管理层采用利益分配、物质奖励等手段能够调动企业执行人员的精神动力,主动参与内部控制活动,提升内部控制的执行效率。从财务部门角度来说,财务内控是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且无论是采购、生产还是销售等业务环节,必定与资金收支控制工作产生必然联系,财务部门则可以以资金管理为核心,发挥预算控制功能,对业务活动的费用支出和款项回收进行指导监督,把握好资金支出端口,才能实现企业控成增效的目的。
(二)发挥监督审计职能
为了提升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应用成效,完善的监管机制是必不可少的管理内容。一方面,制造业企业可以在监事会下属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和监察机构,在不受上级领导及平行部门干扰的情况下,发挥内部稽查和监管职能,着重对企业的会计信息、业务流程、预算执行、网络报销等重点环节进行监督审计,并有效编制审计报告,应用于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后续的整改工作中,有效避免内部贪污腐败现象,也能够优化内部各项工作流程;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发挥外部审计师事务所的作用,及时识别内部经营管理环节的风险因素和漏洞,通过外部审计力量、定期披露公开财务数据等方法,形成外部监督审计体系。在内外部双重监督管理下,有效发挥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施效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是加强内部管理水平、优化业务实施流程的关键环节,也是有效防范运营风险的管理手段。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应基于自身的经营特征健全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作为保障,逐步规范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艾玉霞.风险管理视角下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18):56-56.
[2]徐清萍.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J].中国市场,2017(7):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