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莉
在对小学数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空间图形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师不知怎样教,而学生也不知如何学,因此,需要对这一知识点的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克服这个困难。
一、教学时的要具有实践性
学习知识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直接传递,而是需要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过程,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仅仅在于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活动机会,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主动去获取知识,这样才能理解得更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新课》突出了将“过程”作为数学课程内容的一部分,非常注重“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活动中获得直观的经验,在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从而轻松地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或许会相信你所告诉他们的,但他们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因为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更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所以,在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一切创造探索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在体验、分析、判断、处理生活实例中,不断学会和积累许多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我在教学空间与图形时,尽可能地多让他们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从中发现其中的奥秘。如教学“有趣的七巧板”时,我先请学生选择七巧板中的两块,拼成一个正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正方形,而且要把三角形中同样长的两条边(最长边)拼在一起。再让学生思考: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还能拼成什么图形?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找到了一种或几种答案。通过这样的理解型实践活动,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并且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和认识周围世界,这是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重点。又如我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1立方米的大小,我用3根教学用的米尺借助墙角搭建了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让学生蹲到里面感受一下大小,钻进去两个学生,孩子说里面空间还很大,最后里面容纳了六七名学生,学生在体验中自然感受到1立方米的大小。1立方米的空间大约能容纳六七名学生的情境将深深地在孩子的心里扎根,帮助他们形成了关于1立方米的表象。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参与性高。在学习过程中从发现、验证、猜想,进而探索,都能主动地尝试、再尝试,从中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增加小学生的感性经验
小学生对与现实生活中联系紧密的问题有着更强烈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和实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
1.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有效利用。例如“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收集各种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将物体的几何图形说出来,例如书本是长方体、杯子是圆柱体、乒乓球是球体、粉笔盒是正方体。
2.教师要能够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在课堂中引入生活实际内容,对学生进行启迪。例如“周长”这一课的教学,笔者就设置了一个这样的动画场景:一只可爱的小狗正在沿着操场奔跑,恰好跑完一圈。让学生从小狗的奔跑中感受到周長的概念,说一说对周长的理解。此时笔者再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的一件文具,在纸上描一描这件文具的周长。能够使学生对数学的价值有更深刻的体会。
三、开展直观演绎,明晰推理过程
“以演绎推理为主要形式的论证几何,代之以形象生动的直观几何”是新课标对“空间与图形” 所提出的新要求 。因此,小学生难以理解严密的推理过程,这不是学生的错,我们也不必急着去改变它,我们要做的就是真正理解和践行新课程的理念——突出直观,关注经验。查看教材,我们就会更加明晰这个教学理念。如:《圆的认识》,教材要求“做一个实验,剪一剪、拼一拼”,还利用附页给学生提供学习素材,真正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拼出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以后,要求学生观察它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轻而易举得出公式。这样的教学行为,在教学理论上称为“实验几何”或“经验几何”,这些都属于“直观几何”的范畴。直观几何,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名词,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指导思想。如果以这样的思想来审视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其他种种难点之处,如平移与旋转、位置与方向、观察物体等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总之,我在“空间与图形”教学研究方面做了一些粗浅尝试,但无论在认识还是实践上,都有许多尚待完善之处。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还将继续在“空间与图形”领域里进行深入地研究与探索,以便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