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仿真技术在高校 新闻传播学教育领域的运用

2020-04-17 12:49王超群
教育传媒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虚拟仿真

王超群

【内容摘要】通过对国家级和省级新闻传播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本文发现,新闻传播学科的虚拟仿真研究立项率偏低,项目规划主要侧重于传统新闻业务,新媒体数字产品、广告创意传播等方面的内容有待加强。通过对成功项目的典型性与普遍性经验的分析,本文发现新闻传播学科还存在虚拟仿真项目立项评估标准不统一、项目建设重复率高、反馈机制略显匮乏等问题。

【关键词】虚拟仿真;新闻传播学;全媒体人才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近些年来虚拟仿真实验技术发展迅猛且日渐成熟,并逐渐实现与高校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2018年10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指出:“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1000项左右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已经成为推进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实验教学、创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

目前,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到新闻传播学实验教学领域还处于发展阶段。2018年10月,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以下具体任务:建设24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新闻传播专业点,打造500门国家级一流线上线下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增设20个国家级新闻传播融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50个新闻传播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总体目标就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体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当前,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领域对虚拟仿真技术的运用现状如何?具有怎样的特点?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虚拟仿真技术在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领域运用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避开传统教学实验室设备老化快、更新慢、建设周期长、建设成本高等弊病

传统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常备的实验器材有摄像机、摄影机、无人机、演播室设备、新闻编辑室设备等。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这些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异常快速。但是,由于受到政策、实验室建设经费、实验场地等各种条件的制约,建设一个实验室需要经过申报、审批、设备招标购买、硬件建设安装等一系列程序,往往需要花费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样一来,常常会出现实验室才建好,设备已经过时的尴尬局面。这实际上是对实验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严重影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在坚持“能实不虚”的基础上,加大对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能够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训练时,不受器材数量和器材质量制约,不会造成昂贵器材损坏,无需专业场地。在使教学更加直观的同时,节约经济和时间成本,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二)有助于解决传统割裂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能够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全媒体时代要求新闻人才能够掌握新媒体的各种技术手段、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新闻报道,并且要第一时间通过多种媒体平台传播信息。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教学体系中,专业课程包括新闻采写、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电视摄像、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媒介技术学、融合新闻学等课程。这些课程条块分割,在进行实验设计时也无法融会贯通,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往往是零碎的、不成系统。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技术能够遵循教学的连贯性原则,整合传统教学中割裂的教学手段,通过虚拟整个新闻产品从策划、生产到发布、传播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全方位体验业界实操流程、提升实际动手能力。

(三)有助于学生体验高危或者恶劣环境下的新闻现场采访报道,提高学生的传媒素养和应变能力

新闻报道往往需要通过实地采访来锻炼学生的采写能力,尤其是一些重大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事件的报道,更是难得的锻炼机会。但是这些事件往往伴随恶劣的天气条件、危险的环境,学生无法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真正开展采访报道,导致教学上只能“纸上谈兵”。如果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方式来呈现重大突发事件或大型活动现场,学生将直观地了解并体验事件或活动的发生过程,学习如何保护自身安全、运用恰当的采访工具和多媒体手段,较高质量地完成采访报道任务,达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二、虚拟仿真项目在高校新闻传播学科立项的基本情况

2018年10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各省市也纷纷响应,先后开展了省级虚拟仿真實验教学项目的认定工作。新闻传播学科的虚拟仿真项目开展的情况如何?通过对国家级和省级立项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四点结论:

(一)在国家级立项中的比例偏低

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总共296项,虚拟仿真技术在医药学类(74项,占比25%)、工程类(38项,占比12.8%)、化学化工类(29项,占比9.8%)、机械类(20项,占比6.8%)等学科中应用较多。这些学科领域多存在实验环境较高危、实验成本较高、实验操作程序不可逆、对实验设备更新换代要求较大等特点,因而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能够克服这些障碍,快速高效地实现实践教学目的。相比之下,新闻传播学立项数为10项,占比仅3.4%。可以说,相对于理工学科,人文学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发展还比较滞后。为此,教育部在2019年和2020年的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规划中,将文学类(含新闻传播学)的项目分配数增加到20个。新闻传播学科必须抓住这个难得的契机,加快以虚拟仿真项目为主的信息化实验教学建设。

(二)不同地区立项比例参差不齐,经济发达与不发达地区高校重视程度的差异并不明显

通过对除台港澳之外的31个省级行政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网站官方公开信息的不完全统计发现,2018年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认定项目中,属于新闻传播学的立项总数为25项。新闻传播学虚拟仿真项目立项率比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10%)、陕西(9.5%)与河北(8.2%)三省;相比较而言,上海、黑龙江、福建、四川四省及直辖市的立项总数虽多,但新闻传播学立项数均为0;河南省级立项总数是所有省份中数量最多的,多达100项,但新闻传播学立项数只有1项,立项率仅为0.01%(见表1)。

这里需要加以说明的是:在除台港澳之外的31个省级行政区中,有15个省级行政区由于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相关信息未公开,数据不详。这15个省级行政区是天津、湖北、辽宁、江苏、安徽、江西、海南、贵州、甘肃、青海、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西藏。另外,还有6个省级行政区(浙江、北京、重庆、山西、山东、吉林)的数据有所缺失,其中浙江省省级立项总数不详,但国家级立项中新闻传播学有3项;北京、重庆、山西、山东省级立项总数不详,但国家级立项新闻传播学各有1项;吉林省省级立项总数不详,但省级新闻传播学有1项。

(三)双一流大学与非双一流大学重视程度的差异比较明显,非双一流高校的立项数要超过双一流高校

2018年新闻传播学省级立项共25项,涉及24所高校。其中双一流大学6所立项6个,占比25%;一本院校8所立项9个,占比36%;二本院校10所立项10个,占比40%(见表2)。

综合表1、表2可见,全国各地大部分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尚未重视虚拟仿真技术,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双一流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科尚未有效利用自身的优越条件来发展虚拟仿真项目,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项目规划主要侧重于传统新闻业务,新媒体数字产品、广告创意传播等方面的内容有待加强

从已经立项的项目名称来看,占据绝对优势的实验项目主题主要以传统媒体环境下的新闻采编报道和广播电视学为主,其中以新闻报道为主题的项目占比48%,比如灾难事件、突发事件、地震、体育赛事等融媒体新闻报道。其次是广播电视学主题(36%),主要包括融媒体演播室的节目制作、摄像技术等方面。网络与新媒体主题,比如短视频制作;广告学主题,比如广告空间VR策划;数字出版主题,比如数字阅读物设计等,这些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媒体业务占比远远偏小(见表3)。也就是说,目前的项目规划主要侧重于传统新闻业务,媒体数字产品、广告创意传播等方面的内容还有待加强。

三、虚拟仿真技术在高校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运用中的典型案例

通过对10项新闻传播类国家级虚拟仿真项目的考察发现,项目主题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有的注重遵循“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的基本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的注重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倡导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将线上交流与线下探讨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注重依靠先进的实验研发技术,善于运用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传感器、云计算等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手段,来提升实验教学的效果。不同的典型项目其特色也各有不同,下面就部分典型案例进行介绍与分析。

(一)虚实结合特色显著

遵循“能实不虚、虚实结合”的原则,对于在现实中不易处理或者不易解决的教学实践,利用虚拟方式进行。比如深圳大学国家级“融媒体演播室制播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主要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多机位制播操作(高成本,以虚补实型)。以往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多机器少,大部分学生缺少足够的机会接触和熟悉专业器材,更谈不上反复练习与熟练操作实验流程。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发一套演播室多机位制播虚拟仿真实验,就能有效解决实体实验高成本、设备不足、训练不充分的难题。二是虚拟化场景设计(高消耗,虚实结合型)。由于教学场地的限制,学生无法自由进行不同场景场地的操作练习。通过虚拟仿真的手段来扩充训练场地场景,能有效满足不同场景下实验练习的需求。三是虚拟化角色主播(无法做到,以虚拓实型),更是填补了传统实验教学无法做到的空白。①

(二)生产流程虚拟化特色显著

有别于深圳大学项目侧重于设施设备与场景再现的虚拟化,重庆大学国家级“灾难事件融合报道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侧重的是灾难事件融合报道生产流程的虚拟化。实验项目从西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山城重庆的地理环境出发,将灾难事件采访报道流程变成任务模式,从“接收任务—采访准备—场景观察”的实验进入阶段,到“报道策划—报道定位—报道录制”的现场报道阶段,再到“制作包装—学生互评—撰写报告”的报道完成阶段,都是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搭建如泥石流、火灾和地震等特殊的灾难场景,让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在线学习、人机互动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填补采访内容、撰写新闻稿,最后交流总结,完成实验報告。②

(三)云媒体技术特色显著

注重研发技术,选择与现有成熟技术的机构展开合作。如浙江传媒学院国家级“多讯道导播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它与提供媒体云服务的华栖云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国内首个具备集“云端教学、生产实践、业务融合、虚拟仿真、生态共建、智慧管理”于一体的浙传云平台。“云平台”最大的特色在于:通过3D建模等技术,对真实的场景、业务流程、实体设备进行虚拟,同时在场景中嵌入云工具、云实验、云测验、云交互,师生在虚拟场景中能进行实际工具的操作,模拟教学的虚拟仿真素材可以在云端进行存储、计算、渲染,从而实现跨平台应用,在任何终端都可以通过可交互界面进行仿真操作。③

四、虚拟仿真技术在高校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应用中的普遍经验

尽管不同的典型项目其特色各有不同,但大部分成功的虚拟仿真项目都有一些共性,主要包括:准确适宜的实验教学内容、创新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理念、显著示范的实验教学效果,等等。下面以湖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湖科大”)潇湘学院新闻学专业“公共安全事件融合新闻报道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为个案进行剖析。该项目的实施,主要考虑克服传统实验环境下公共安全事件报道的三个障碍:一是公共安全事件多为“不安全”事件,需要报道者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报道;二是公共安全事件多为突发事件,需要报道者“招之能来,来之能战”;三是公共安全事件多为社会焦点事件,需要报道者第一时间传播、全媒体传播。该项目获得2019年湖南省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认定立项,并被推荐申报国家级认定立项。自2018年9月实施以来,特色比较明显、效果比较显著。

(一)准确适宜的实验教学内容

湖科大潇湘学院之所以实施该项目,是坚持问题导向原则,重点解决真实实验项目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的问题。在新闻采访报道领域,公共安全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新闻记者通常需要置身于“不安全”的高危现场,才能采访到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所以通过新闻教学开展实地实践公共安全事件报道,存在环境安全障碍。以虚拟仿真实验的方式进行,就能够避免高危的环境风险。

(二)创新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

公共安全事件多为重大突发事件,需要报道者第一时间实现报、网、微、端、屏等全媒体传播,这就要求报道者具有较强的策、采、编、发、馈等融媒体传播能力。但限于传统新闻传播学条块分割的课程设置,教学上对学生融媒体报道的能力缺乏有效的综合训练,而通过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能够有效打破传统教学的种种局限。一方面,虚拟仿真项目能够创新实验教学项目资源的呈现方式,项目中的场景和器材均采用3D建模技术制作,可全角度观察,操作细节清晰,仿真度高。学生可以在场景中使用不同的工具如照相机、摄像机、无人机,并进行新闻素材的录制和抓拍,提升对融合新闻报道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虚拟仿真项目有别于传统“填鸭式”教学,实行案例的自主式、探究式学习。该项目选取“流感疫情安全事件”和“重大森林火灾事件”作为两大典型案例进行虚拟仿真,包含新闻采访设备使用、新闻素材收集实践操作等,提供摄像、新闻报道理论知识讲解、器材讲解和训练、录制实践应用等项目的教学。以图文、动画、交互操作、考核等多种形式进行训练,从理论到应用,多方面提高学生融合新闻报道的能力。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理念

该项目坚持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注重对学生相关专业知识的传授、新闻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提升。第一,实验前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应对公共安全事故的安全知识(比如消防安全知识、交通安全知识、传染病预防知识、事故现场急救与逃生知识等)和采访报道器材的操作技巧,实现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第二,实验中通过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第一反应的训练,锻炼学生对公共安全事件报道“突发性质”的应急处理能力(如采访设备选择能力、采访现场观察能力、采访对象寻找能力、无人机使用能力等);通过对“流感疫情安全事件”和“重大森林火灾事件”两大典型事件采写编评播一系列流程的训练,锻炼学生对公共安全事件的融媒体传播能力(如报、网、微、端、屏等的使用能力,策、采、编、发、馈等的运用能力等),从而实现对学生新闻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闻报道伦理观的教育。通过模拟提问、进行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塑造,问题有“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最根本的一条是什么?”“记者的采访作风包括哪几项?”“当森林火灾救援工作结束后,你前往消防中队去采访参与救援工作的消防员,你认为正确的采访方式有哪些?”等。只有通过考核的同学才能顺利进入到下一步骤的操作,以此实现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四)显著示范的实验教学效果

从2018年9月1日实施该项目以来,共服务学生150余人次。从2019年4月3日面向校外开放该实验的教学以来,共服务200余人次。综合学生上课、课后反馈的情况来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效果显著、受益面广。学生实验兴趣浓厚、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实践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做到了全时化的实验教学。打破了传统实验室受时间、场所的限制,教学实验平台可以实现24小时对学生进行开放。二是实现了低成本与高效能的结合。高仿真性的虚拟实验不仅可以逼真虚拟公共安全事件的现场和情景,而且实验可以反复进行,降低了教学成本。三是强化了融媒体的报道模式。引导和鼓励学生与从业人员在面对公共安全事故的危险环境时,能够运用融合新闻报道模式,从而达到发掘潜能、提升综合能力的目的。

五、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尽管新闻传播学科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摸索解决。

(一)评估标准问题有待解决

目前不论是国家级还是省部级虚拟仿真项目,双一流大学的立项比率都低于非双一流大学。问题在于现在的国家级虚拟仿真项目主要由理工科专家评审,以理工科思维评审出来的新闻传播学项目,不见得是最有人文社会学科特色的,也不见得是最适合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规律的。理工科实验是探索和追求新知的过程,而新闻传播学科实验是经验性学习,注重经验的获得以形成习惯和专业素养的过程。完全按照理工科实验的标准来评估新闻传播学科,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有必要设立文科标准的评估体系,来促进文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良性发展。

(二)应提倡因地制宜,避免重复建设

在国家政策的倡导和促进下,大部分高校都在积极申报虚拟仿真项目,但由于新闻传播学虚拟化实验内容提炼难、建模难等特点,很多高校在申报项目过程中找不到建设方向,最终选择盲目从众、跟追大流,毫无特色可言。有鉴于此,新闻传播学虚拟仿真项目建设工作应该朝着如下方面加以改进:一是要勾画出整个学科项目建设的基本方向,让项目建设有章可循,可以从“设施设备的虚拟”“生产流程的虚拟”“综合场景的再现”三方面入手。二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不同地域的高校应发挥各自专业的能力和特长来申报项目,拒绝盲从跟风。三是要建设开放共享的平台,可在全国各高校设立分中心提供数据,进行内容共享,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重复建设带来资源浪费。

(三)要注重反馈机制的建设

不少高校存在误区,以为立项了就等于项目建设完成了。实际上立项仅仅是一个项目的开始,远没有结束。首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虚拟仿真项目建设,注重对项目质量的改良与改进。每一次学生的实验操作,都是一次宝贵的反馈机会,应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改进项目建设,让项目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其次,要用联系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虚拟仿真项目建设在硬件、软件、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改进,都会直接影响新闻传播学其他实验室项目的建设。相互之间要有机配合,既有单纯技能的训练,也有综合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培养全能型新闻工作者的目标。

总之,虚拟仿真技术在高校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运用,应本着“学生发展为中心、实践应用为特色、能力培养为主线、多元协同为抓手、虚实互动增成效、开放共享促拓展”的建设理念与思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针对新闻传播传统实验“建设与维护成本高、便捷性差以及实验特性的可扩展性弱”等缺点加以实施,走“学生为主角、虛实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之路,才能真正切实促进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注释:

①《博耐飞特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新闻传媒传播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介绍》,博耐飞特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网站,https://www.4dvr.com.cn/VRxuninarongkaifa/20181128/133.html,2018年11月28日。

②《新闻学院获批教育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重庆大学网站,http://sj.cqu.edu.cn/info/1015/4947.htm,2019年3月26日。

③华栖云:《浙江传媒学院荣获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云教说”微信公众号,2019年3月7日。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讲师)

【特约编辑:李艳华;责任编辑:王旖】

猜你喜欢
虚拟仿真
机械电子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与实验
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计算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高职证券专业虚拟仿真实训应用研究
虚拟仿真在飞机维修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畜禽解剖课程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浅析虚拟仿真技术在海军院校教学中的应用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积分法插补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开发
网络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设研究与实践
基于虚拟仿真的电路实验教学改革方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