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舆情事件中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研究

2020-04-17 12:49张霆
教育传媒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责任担当主流媒体网络空间

张霆

【内容摘要】面对网络空间网民因教育议题话语博弈的动机各有不同,其发声、表态目的的差别等原因造成的特定的舆论格局,主流媒体应在正确站位的前提下,积极发声,引导话语博弈走向,推动教育舆情良性发展,进而维持公众对于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正向预期,并最终为相关教育问题的切实解决,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关键词】网络空间;教育议题;话语博弈;主流媒体;责任担当

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教育议题为中介性事项的网络教育舆情问题不断出现,并且产生了一系列话语博弈。

在网络空间,网民进行教育议题话语博弈的动机各有不同。面对由此形成的特定的舆论格局,主流媒体应在正确站位的前提下,积极发声,引导话语博弈走向,推动教育舆情良性发展,进而维持公众对于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正向预期,并最终为相关教育问题的切实解决,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一、网络空间因教育议题而引发的话语博弈日益增多

所谓教育议题,简单地说就是指进入公众视野并引发相应关注乃至话题讨论的涉及教育的各种问题。教育问题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本身易受人们关注,加之各种新媒体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十分便利的平台,使得網络空间教育议题的生成频率很高。在实际生活中,教育法规的制定、教育政策的出台、教育新闻的播发、与教育相关的突发事件的出现等,都有可能成为教育议题生发的根源。

(一)网络空间引发话语博弈的教育议题类型多、数量大

在我国,教育关系公民个体的成长与发展,牵涉诸多社会阶层的利益,因此,教育议题通常会影响比较广泛的社会人群。

当前,网络空间所出现的教育议题可谓多种多样。如果以议题所关涉的直接主体来区分,则有以下主要类型:

涉及教育主管部门与管理机构的,有教育政策问题、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教育人事制度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等。

涉及各级各类学校的,主要有学校办学问题、学校发展问题、人事管理问题、校园管理与校园安全问题、招生与入学问题、校风与学风问题、人才培养问题、就业问题等。

涉及教师群体的,有师德师风问题、学术诚信问题、教仪教态问题、专业水准与职业素养问题、社会地位问题等。

涉及学生群体的,有求学与入学问题、报考问题、学风问题、考试诚信问题、校园生活问题、就业创业问题等。

涉及普通社会民众的,有对教育事务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维护问题,以及公正、平等的教育政策受益权的保障问题等。

当然,上述各种教育议题也经常彼此交叉。

(二)网络空间教育议题话语博弈的主要特点

在网络空间,围绕教育议题的话语博弈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网络空间教育议题的生发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由其引起的话语博弈也表现出较为突出的不确定性。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育议题引发话语博弈可以使无数网民卷入其中。国内近年来出现的多起反响较大的教育舆情事件都是如此,如2016年兰州某高校女教师患癌被开除事件、2019年某青年演员因不知“知网是什么东西”而遭遇网友质疑其是否具备获得博士学位资格事件等。诸多教育议题在网络空间所引发的相关话题讨论、话语博弈,体现出较大的随机性与不确定性。

其次,民众追问真相、追求社会公正,是诸多教育议题话语博弈得以持续展开的主导逻辑。正所谓“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围绕相关教育议题而生发的网络话语博弈,大都源于网民“心有不平”——或为探寻事实真相,或为追求社会公正。

再次,网民的不断加入,常常使这类话语博弈持续升温、加码。“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乐意通过这种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①由此,在移动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赋能下,网民可以随时随地介入相关话题的讨论,推动话语博弈不断升温、加码。而相关议题也会由先前的仅为部分民众所知晓和关注,演变为被全社会“集体围观”的状态。显然,网络空间话语主体的多元化,加剧了网上教育议题话语博弈的尖锐性与复杂性。

最后,主流媒体的“定调”性发声,在平息各类话语博弈中往往承担着权重性角色。现阶段,网络舆情问题已成为关系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主流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在正向引导网络舆情方面责任重大。面对网络环境下错综复杂的网民发声,主流媒体能够借助自身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通过向社会发布可信度更高的信息、更理性中肯的评论,为相关事件和问题“定调”,从而使由相关教育议题而引发的话语博弈逐渐平息,引导网络舆情逐渐趋向理性、客观。

(三)网络空间教育议题话语博弈的社会影响

网络空间教育议题话语博弈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是复杂而多元的,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提升了相关教育议题的社会关注度,让更多的人看到存在的问题。网络空间教育议题的性质比较多元,既有情绪意见型、道德规范型和矛盾纠纷型,也有事故灾难型、违纪违法型、权益声张型等。不论是哪种性质的教育议题,网民因其身份的隐匿性,大都敢于在网络空间发言,并将相关信息推送给更为广泛的社会人群。这必然会提升相关教育议题的社会关注度,让更多人看到存在的问题。

其次,在一定情境下,有可能触发教育舆情危机事件。在网络空间,任何教育议题及其引发的话语博弈都能够被网友无限次地传播,进而发展为触及人群广泛、影响面很大的教育舆情问题。舆情的发展原本有着特定的逻辑,遵循相应的发展规律。然而,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舆情发展的诸多固有逻辑都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异”,遭遇“例外”。舆情主体的过于散裂化、舆情信息不可预知的衍生性,易造成舆情的扩大化,进而带来较多难以预期的关联反应。加之,“网络的匿名性、隐蔽性给部分道德低下的网民肆意传播公共危机的信息、恶意编造事实有了可乘之机”。②这些因素的存在,显然会增加教育舆情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最后,一定程度上为网民提供了展示自己立场、情绪、态度和见解的契机,有助于寻求社会共识,促进相关教育问题的合理解决。在网络空间,围绕相关教育议题而展开的话语博弈,往往鲜活地体现了各位发言者的立场、情绪、态度和见解。因此,对它们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和挖掘,有助于相关教育问题的切实、合理解决。

二、网络空间教育议题话语博弈的相关诱因

网络空间教育议题话语博弈所涉及的中介性事项尽管比较复杂、多元,但起支配作用的力量还是跟各种利益因素有关。“利益关系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关系,利益矛盾是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③围绕教育议题而产生的种种话语博弈,涉及到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相关管理服务部门等诸多权利主体之间复杂的利益纠葛。

(一)维护切身利益的积极发声

随着网络用户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网络空间的教育问题、教育事件会受到不同立场声音的关注。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引发社会问题的概率会大大增加,破坏性也会很大。面对网络空间中的教育议题,学生、家长、教师、教育管理者、其他相关人士等利益相关方,都有可能为维护切身利益而积极发声,对相关问题进行评说、讨论,宣示态度和立场,进而引发话语博弈。比较典型的,如近年围绕“校园贷”问题的有关舆论发声等。

(二)谋求社会公平、正义的鼓与呼

来自社会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网民通常都会对教育议题表现出较高的关注,是教育议题话语博弈的一大显著特点。“网民作为一个无限丰富的个性化群体存在,其网络行为常常受到参与动机、自身性格等因素的影响。”④教育議题通常会牵动各阶层的共同利益,又总是与社会的公平、正义相关,使得广大网民都具有参与发声、表态的动机,为求得公平、正义而“鼓与呼”。例如,2016年8月山东临沂徐玉玉被骗学费猝死事件、2019年2月青年演员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事件等所引起的舆情就属于此类。

(三)蹭热点以图名利的借机放言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平台,舆情在广大民众中进行扩散和传播,能够触及广泛的人群,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部分专业人士、自媒体机构、网络“大V”乃至普通网民等借机发声,在网络空间大量传播相关信息、点评相关议题,以蹭热点、赚眼球,从而借机图名图利,这无疑加剧了网络空间教育议题话语博弈的复杂性。

(四)网络空间话语权的竞逐

在新媒体时代,各种教育事件和教育问题都有更加多元的传播渠道、传播介质与传播平台,例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微博、微信等。通常又以网络平台上的发声最多,信息量最大,引发的信息交互、话语博弈也最为频繁和激烈。积极介入各种教育议题的话语博弈,成为各类信息传播机构、传播平台、专业人士乃至公民个人形成网络空间影响力、竞逐网络空间话语权、体现自身存在感的重要途径。

三、主流媒体介入网络空间教育议题话语博弈的责任担当

“教育是国家很多问题的最后答案,要想有长期稳定的发展,教育本身必须有良好的公众形象,能够得到政府和公众的不懈支持。”⑤主流媒体应在正确站位的前提下,积极发声,引导话语博弈的走向,推动舆情良性发展,进而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在讨论相关教育问题时,应将改善和发展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教育权益作为根本诉求,通过自身的积极建言、发声,以期推动整个社会教育福利水平的提升。“社会人之间的关系之所以不同于自然界生物之间的关系,就是人们在进行优胜劣汰的利益竞争之余,还会进行相互协商和对话,找出共同的利益以图共存。”⑥这就要求主流媒体要通过积极发声,引导网民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议题进行评说、讨论与发言、表态时,要守正祛邪、弃恶扬善,自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主流媒体应从增强政府公信力、提升社会诚信和民众社会责任心出发,促使相关教育事件、教育问题得到公正、合理的处理和解决。2019年7月,针对因山东大学为留学生配异性学伴而引发的网络舆情,主流媒体本着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积极发声,促使相关部门及时、合理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维护公平、正义、法治的价值理念

移动互联网为民众提供了一个可以快速、便捷传播信息与充分自主发声的平台,进而也为教育议题的自在生发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围绕相关教育议题,广大网民可以自由地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展开言辞有别、形态各异的话语博弈,但这种自由应与责任相关联,其边界就是社会的公平、正义、法治。因此,主流媒体要善于引导和推动各方在评说相关教育议题时,自觉维护公平、正义、法治的价值理念。当然,这也是网民在面对所有公共议题进行发声、表态时,都应该秉持的理念。

(三)维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

网络教育议题话语博弈的产生,与公民的相关权利主张息息相关。公民借助网络空间强大的信息发布、检索、聚焦功能,推动相关教育议题更广泛地引起人们的关注,改变了传统的公民参政议政的格局,体现了公民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在网络空间有效实现的诉求。当前网络使用人群结构的不均衡,会直接影响网络舆情、网络民意的表达。尽管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已逐渐向低学历、中老年、农村地区人群扩散,但是高学历、中青年、城市人群依然是互联网用户的主体。社会中相当数量的弱势群体未充分行使话语权、未能有效表达自身利益诉求。这就要求主流媒体通过自身的示范效应,有意识地引导广大网民在热议相关教育事务、教育问题时,能够关注弱势群体、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

(四)维护惩恶扬善的社会道义

生活中,公众对惩恶扬善的社会道义的渴盼,也是诸多教育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因此,主流媒体应顺应公众维护惩恶扬善的社会道义的心理需求,这样,不仅有利于推动相关问题得到切实解决,也能够传递社会正能量,让民众切实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情和善意。例如,针对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出现的“范跑跑”事件、2015年常州的“毒跑道”事件、2018年北京的红黄蓝幼儿园事件等,主流媒体都及时发声,将广大网民对相关事件的舆论表达引导至对惩恶扬善社会道义的理性维护上。

四、结语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在网络教育议题不断增多的同时,因教育议题而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的机率也在增加。民众对教育领域相关问题、事件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的表达和宣泄,体现了一定的价值观(语义信息)和立场偏向(态度支持、中立、反对),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正面、中性、负面等)。主流媒体及时介入、合理发声,能够推动它们转化为社会公共议程,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最终促进问题的合理解决。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网络空间的群体极化现象,推动网民更加理性地发声、达成社会共识,创造良好的舆论空间。因此,主流媒体应引导各方自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公平、正义、法治的价值理念,维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维护惩恶扬善的社会道义。

同时相关管理部门应始终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各种教育“焦点”“难点”“痛点”问题,做好相关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这样,才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负面教育舆情滋生的社会土壤。

注释:

①程工:《网络舆情研究与应对》,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第199页。

②汤志伟:《网络空间群体行为规律与政府治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3页。

③钱周伟:《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思维方略内涵阐释——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河南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

④钟瑛:《网络传播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86页。

⑤骆正林:《教育部门的信息发布与危机事件的日常管理》,《阅江学刊》2017年第2期。

⑥罗以澄、刘兢:《论新闻传播中的公共利益原则》,《当代传播》2006年第4期。

(作者系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特约编辑:李艳华;责任编辑:王旖】

猜你喜欢
责任担当主流媒体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新生态
素人真人秀节目的价值坚守与责任担当
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责任担当与发展趋势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