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俊杰 褚保亮
摘 要 气象探测是航空气象服务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行业的重视,民航气象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还远不能满足民航强国建设的要求。本文结合业务运行实际,从用户需求、当前服务的局限性以及发展的重点作了简单探讨,分析了民航强国建设中航空气象服务的作为。
关键词 民航强国;气象探测;技术革新
引言
在日常的民用航空飞行中,天气的好坏、气象资料提供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着飞行的安全和质量,是造成航班延误或取消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起飞升空到进近降落,航空气象服务贯穿始终,保障飞行的平稳和顺畅。在建设民航强国,实现民航气象与国家气象发展同步的背景下,民航气象作为高科技服务产业,加速发展与进步势在必行。
航空气象探测作为气象服务的基础,其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着民航气象的服务效益。随着民航业的快速迅猛发展,民航强国战略的稳步实施,积极推动气象探测业务建设,调整服务的思路和方式,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水平,使航空气象的发展跟上民航发展的步伐,为有序高效的飞行提供保障[1-5]。
1 新时期用户对探测资料的新需求
航空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使得直接影响飞机正常起降及航线飞行的危险天气正在逐渐减少,但随着航班密度和飞行活动的增加,由天气原因造成的航班延误、取消和备降却明显增加,因此,航空气象服务的模式必须加以改变以适应现代民用航空飞行保障的要求,不断满足用户对服务产品的新需求。
随着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的推广应用,气象资料获取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均有了显著的提高:温、压、湿、风均可取的瞬时值、2分钟及10分钟平均值,同时在跑道的两端及中间地带均安装了风向风速传感器,使观测部门能获得跑道区域不同时段、不同地点的气象探测资料,并增加了跑道视程的探测,对低能见度下决定飞机的起降有重大决策意义。机场气象部门每小时发布传输气象情报的METAR报以及天气恶劣时的SPECI报,对于确定飞機配载及加注航油所需的温度等资料提供频率较低,不利于最大限度的节省飞行成本,增加服务效益。同时,随着航空气象服务的日益重视,航空用户需要更加精细化和通俗化的气象服务产品,而有时气象部门发布的航空气象产品过于专业化,没有考虑用户的切实使用和理解,这需要气象保障单位今后在开发服务产品时保证其通俗易懂,为飞行的效益发挥更大的作用。
现今机场对温湿压风等常规气象资料的获取和提供较为充分,但随着航空器性能的不断进步,机载设备探测能力的显著加强,常规气象资料对飞行的影响越来越小[6-7]。随着航班密度的快速增长,雷暴、风切变等高危天气对航空飞行安全和正常的影响越来越大,用户对雷电及风切变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航空气象服务部门应加以重视,多方协调,从硬件和软件要求上积极部署,早日实现相关产品的提供。
2 当前航空气象探测的局限性
当前航空气象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都有了显著地提高,但面对用户部门日益增长的专业需要,航空气象服务部门在提供服务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航空气象探测作为获取气象资料的基础部门,也受多重因素的制约[8]。
2.1 人员紧张,创新活力不足
民航气象探测虽经过了多年发展,气象探测保障人员仍处于严重不足状态,这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也与航空气象人员培训的高要求密切相关。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大量新设备、新技术在航空气象服务中投入使用,大量的新理论、新方法在业务中推广,因此,加强在岗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室及时掌握行业先进水平,是赢得发展主动权的不竭动力。现今民航发展迅速,气象保障业务日益繁忙,人员紧张局面持续加重,造成培训和学习的时间减少,同时繁重的值班任务也大大降低了岗位人员的创新活力,不利于民航的发展。
人是社会生产的主要生产力,先进的技术只有结合人的正确操作使用,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因此,航空气象探测部门应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引进人力资源,使其人员建设跟上航空气象事业发展的步伐,不断提高创新活力,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2.2 设备成本大,更新周期长
近年来随着民航事业的发展,国家对航空气象服务事业高度重视,在气象探测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先进仪器设备的配置和学习培训,基本实现了业务操作的自动化和电子化,但还不能满足民航强国建设中的航空气象服务需要。
航空气象设备由于科技含量高,技术操作复杂,购置维护成本大,造成一些精密设备的更新较慢,部件老化造成数据获取的质量和精度受到了一定的制约。机场常规气象资料获取方式较多,但随着飞行器性能的加强和改善,常规气象要素对飞行的影响已不大,而制约飞机起降的雷暴、风切变等天气现象探测不足,由于经费限制,大量机场还未配置雷电定位仪、风切变探测仪等相关设备,不利于航空飞行的安全和正常。所以,提高航空气象探测设备的投入,同时推进气象设备建设的国产化水平,减少维护成本,对于加快日常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排除隐患做好保障具有积极意义。
3 航空气象探测业务的发展方向
3.1 探测设备向综合性、系统性发展,新设备不断普及
大气探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在自动气象观测系统逐步推广的今天,民航地面气象观测仍处于半自动化阶段,温、湿、压、风已能由设备自动获取,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探测虽能获取一定的资料,但仍以人工观测为主,观测的主观性较强。为应对航空气象探测服务的需要,应加大对现有观测设备和技术的综合性研究力度,使探测设备不断向综合性、系统性发展,提高大气探测的水平和质量。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新产品、新设备层出不穷,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加强以及对航空气象服务的不断重视,新设备的引进和普及成为可能。现阶段航空气象探测中,常规气象设备已经基本满足,但一些影响飞机起降天气的探测设备不足,如风廓线仪、闪电定位仪等在大多机场仍无配备,严重制约了机场气象部门的服务水平。在民航强国建设的背景下以及社会投入的增加,新的探测设备定会不断更新普及,促进大气探测的发展。
3.2 探测向智能化、高精度发展
随着航空气象服务业的发展和进步,用户对大气探测产品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探测部门使用的观测仪器从探测基本的温、湿、压、风的传感器到雷达、卫星等高科技尖端设备,不仅种类较多厂家和性能指标也不尽一致,要提高探测质量,加大探测设备自身适用性,必须统一仪器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尽早实现全国探测资料可比较性,提高探测精度,使探测资料发挥更大的作用。
探测自动化、智能化是航空气象探测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探测手段正经历从传统到现代、从简单到复杂、从人工到自动化的过程,传感器探测大大降低了人工观测的主观性,实现了观测误差的可控性。但相关项目,如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目前还只能采用人工观测,在民航强国建设的背景下,加大相关探测设备的投入和研究力度,不断将航空气象探测向全自动化推进。
4 结束语
航空气象探测作为航空气象服务的基础,在保障飞行安全的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民航强国战略的實施,作为人才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航空气象服务业,对人员的素质、设备的配置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民航气象部门科研队伍和硬件条件相对较弱,技术革新和推广速度较慢,人力资源培养和培训机会有限,创新能力还较弱。在当今背景下,只有实现气象人才队伍协调发展,积极推动技术革新和新技术应用,才能促进民航气象业务的创新发展。
优化技术,提高气象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是航空气象探测的关键,现阶段很多设备运行及业务系统都不断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但目前气象探测高科技设备国产化严重不足,许多设备和技术严重依赖进口,不利于日常的设备维护和行业发展。因此,航空气象探测应以民航强国建设为契机,加大对现有观测设备和技术的综合性研究力度,制定民航气象观测技术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促进国内相关仪器制造业的发展创新,实现民航气象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陈廷良.现代运输机航空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140-141,162-171,488-490.
[2] 赵习方,徐晓峰,王淑英,等.北京地区低能见度区域分布初探[J].气象,2002,28(11):55-57.
[3] 王淑英,张小玲,徐晓峰.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统计分析[J].气象科技,2003,31(2):109-114.
[4] 冯彦华,邓文珍.白云机场低能见度气候的统计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1998,14(4):112-115.
[5] 吕艳彬.天津机场低能见度的统计特征[J].河北气象,1999,18(4): 8-10.
[6] 曾丽红,宋开山,张柏.1960-2008年吉林省降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J].中国农业气象,2010,31(3):344-352.
[7] 康丽莉,顾俊强,樊高峰.兰江流域近43年气候变化及对水资源的影响[J].气象,2007,33(2):70-75.
[8] 林振山,邓子旺.子波气候诊断技术的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