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旁批”,构建自读教学中的“问题链”

2020-04-17 11:48高兰芳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9期

高兰芳

【摘要】通过对课文旁批特点的分析,进而提出其使用策略,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阅读的“问题链”,进而设计阅读方案,迁移阅读技能,培养阅读能力。本文根据自读文章特点详细介绍了“批中导”——排列组合“轴心式”问题链、“批中批” ——渐入佳境“环环相扣式”问题链、“批中疑”——柳暗花明“无中生有式”问题链。

【关键词】旁批;轴心式;环环相扣式;无中生有式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自读课文与以往的人教版教材的助读系统的亮点之一是随文设置的旁批,本文通过对课文旁批特点的分析,进而提出其使用策略,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阅读的“问题链”,进而设计阅读方案,迁移阅读技能,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问题链”即依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构建有逻辑而又前呼后应的课堂问题整体设计。选择由批注入手,教师自然地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促成了编者、作者、校者与读者的隔空对话。如何巧借“旁批”,构建自读教学中的“问题链”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探究性的想法。

一、“批中导”——排列组合“轴心式”问题链

排列组合“轴心式”问题链,是指在自读教学中利用旁批提炼出一个“轴心”问题,其他子问题都聚焦于这个问题,而这些子问题意在突破这个“轴心”式问题。

例如,在学习八上《列夫·托尔斯泰》时,笔者就聚焦在“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这一“轴心式”问题,教材在本单元的单元目标中写到:“可以从中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特级教师王君说过:“青春语文气质,就是解读文本的时候,结合学生的现实成长所需,在语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开掘上都追求独到之发现和独到之呈现。”《列夫·托尔斯泰》是茨威格写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字,把列夫·托尔斯泰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里面有很多写作方法可以模仿,进而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因此,笔者把《列夫·托尔斯泰》定位为语用型文本,而在教材中的旁批是这样的:

第一处:开篇就是一个“特写镜头”,引导读者聚焦于这幅脸庞。

第二处:为何用“低矮的陋屋”来比喻外貌?文中还有一些新奇的比喻,阅读时注意体会其特别的效果。

第三处:这里为什么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四处:这已经是第三次出现“天才灵魂”了。作者为什么再三强调这一点?

第五处:第1指4段层层铺陈,反复渲染托尔斯泰长相的平庸普通。

第六处:写来访者的心理落差,其实是在为后文蓄势。

第七处:“那对眼睛”所展现的情感世界是如此丰富。

第八处:好好琢磨一下这句“心里话”。

第九处:“看透事物本质”,却会失去幸福。这似乎不合常理,其中有何深意?

教材上将描写人物描写的方法以“批注”的方式呈现出来。每个批注又各有侧重点,第二处批注从修辞角度,第三处批注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比,第六处也是从写作手法——侧面描写、先抑后扬。 第四处、第八处批注从人物精神来感受列夫·托尔斯泰“天才灵魂”的深邃、伟大。因此,提出轴心式问题:怎样进行“人物描写”?

这四个批注,提出了四个问题,代表了人物描写的不同的四個方面,这四个问题的轴心点是“怎样进行人物描写”,每个问题着眼于不同的点。随着问题链上的问题一一解答,托尔斯泰的形象也由模糊到清晰,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同时也跟着茨威格学习到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将自己学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在初次教读此外时,因为是自读课文,所以就仅仅是让学生理解了一下文章的写作思路,所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是直线的、平面的、肤浅的。基于此,通过排列组合“轴心式”问题链的设计来引领学生,将普通的文本阅读转化为语用型文本阅读,并以此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经过实践,这种排列组合“轴心式”问题链适合于某些批注带有聚焦性并异中有同的文本。比如,萧红《回忆鲁迅先生》中的“笑”、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中的“眼睛”等。

二、“批中批” ——渐入佳境“环环相扣式”问题链

部编版教材确立了“教读课”“自读课”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编排体系,目的是通过教师的“教读”课文学习一些阅读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些阅读方法,在此基础上,将阅读视野扩展到课外,自读课文就是对“教读课文”的巩固、拓展和深化,又是走向课外阅读的一座平台,自读课文更强调的是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自主性。

所谓“批中批”,是指在课文批注下学生再进行批注,从而将课文问题明确化,将思考引向深入,这样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让学生获得写作技巧和精神养料。在执教《一棵小桃树》时,学习特级肖培东老师的做法,由旁批中的三问切入教学,让学生自主批注这三问的答案。这检测学生的自读情况,了解学情,又能将文章的知识点落实到实处。

1.文中三处“旁问”你们自己能回答出来吗?请批注在“课文批注”下。

2.文章中哪一处旁批在提醒我们阅读本课文的方法呢?请批注在课文中。

3.哪两处的旁批是说同一个话题?请就你的感悟批注在文末。

利用学生的再批注,将三个问题由花及人,由人及情的文章线索呈现出来,阅读方法从速读—精读—品读,利用“旁批”将三个问题有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方法将学生引入文本深处,能够极好地体现了自读课中学生主体阅读、教师适时疏导的特点。

利用旁批设计这个问题链有一个目标就是使不同的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第1个问题是较浅层次的问题,学生大多数可以通过课文找到而批注出来,第2个问题通过分析也能较好地回答,第3个问题就有一定难度了。因此,这三个问题代表了三个层次,这种问题链因为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素养差异,使不同学生都可以在知识上有所获、在思维上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在心理上享受到解疑的乐趣。

这种“批中批”——渐入佳境“环环相扣式”问题链可以放在一些需要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自读课文中,如,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中对于最苦于最乐的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爸爸做法的看法等。

三、“批中疑”——柳暗花明“无中生有式”问题链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自读课文,重要地是唤醒读者生活体验,真正地将自我融入文本中,吸取文章的精神养料。利用旁批,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书写阅读感受,引导学生开展自读自悟,开展小组交流学习,让学生“到课文中摸爬滚打,尽可能自求理解,进而领悟读书之法”引导学生进行疑问式批注,是提升学生思维水平、深入理解文章的有效途径。

在教汪曾淇《昆明的雨》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在课文旁边批注到:

“这东西也能吃?!”

“这东西这么好吃?!”

这篇课文是不是印刷有问题?怎么一个句子的末尾用了两个标点符号,又是“?”又是“!”

学生独到的发现,成为笔者教读这篇课文的突破口。在教学伊始,笔者在黑板上就写了讲个标点符号:?!学生疑惑。

于是,笔者用“?”“!”设计了如下的问题链。

首先,找到出现“?!”出处。其次,品析这“?!”两句话所代表的情感。

再次,用——?——!来说出你对昆明的雨的感受。

学生很快找到在文章的第7段。“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这里的“?”表示疑惑,用“!”是加强这种情感,突出让人疑问的程度,也激起读者的兴趣。而第二句是“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这里是强调好吃的程度,好吃到怀疑自己的味觉,能使你“张目结舌”,感觉“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用——?——!来说出你对昆明的雨的感受”,这个问题尊重了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答案五花八门,却异彩纷呈。

生: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仙人掌还能活吗?

炒牛肝菌不放蒜,是不是会使人晕倒?

昆明的雨季有多长?

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是什么?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昆明的菌子真多!

牛肝菌滑,嫩,鲜,香,真好吃!

菌中之王—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

卖杨梅的女孩声音娇娇的!

火炭梅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

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小酌真惬意!

……

作者曾经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汪曾祺始终保持一颗赤子的情怀,他说,生活是很好玩的,他的好玩生活从《昆明的雨》中可以寻得蛛丝马迹。汪曾祺的文章,在当下浮躁和不安中,人们越是发现他的好,他是一个对生活始终保有好奇与热情的老先生,而且是“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心机,少俗虑”它如一股清流浸润心间,愿我们在世间,都能不忘初心,做一个有情怀的人。

雨停了?花谢了?朋友离开了?

人仍在!心还在!情怀不能改!

约翰·杜威认为提问应当成为继续讨论的原动力。用学生在做批注时的疑问,投“一石”而激起千层浪,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文本中学生的疑问、自我阅读时的疑问、批注中的疑问等创设柳暗花明“无中生有式”问题链,激发学生思维,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达到激活学生的生命体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的目的。柳暗花明“无中生有式”问题链的关键是要找准切入口,准确设置有层次的问题。它的试用范围也比较广泛,如,在教李森祥的《台阶》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在课文旁边批注到“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中“尴尬”,《窃读记》中“窃”的理解等。总之,自读教学中巧借“旁批”构建問题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从旁批中提炼出“以生为本”的问题链,如何从旁批中构建解决教学核心的问题链,如何以旁批为支架设计高效课堂的问题链,这些都是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

在部编版教材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课堂进行生本、师生、生生交流,建立高效课堂, 巧借“旁批”,构建自读教学“问题链”是完成自读课教学目标的较好途径。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84—88.

[2]陈雁.阅读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12.

[3]肖培东.巧借旁批读桃树——我教《一棵小桃树》[EB].语文教学通讯,2017 (35),2017.12.17.

[4]王健强.课堂问题链的设计、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