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争
【摘 要】 目的: 探讨在对移植肾患者的急性移植肾排异鉴别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价值。 方法: 抽取院内2016年1月~2019年3月行肾移植术的47例患者,并依据肾功能情况分组,两组患者均在术后3d进行彩超检查,对比移植肾指标及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移植肾长径、横径、厚径、体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Vs、RI、PI高于对照组,Vd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针对肾移植术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实现对移植肾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有效监测,可为肾移植术患者的术后急性排异反应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肾移植;排异反应;彩色多普勒超声;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5-101-01
肾移植是现阶段对于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治疗的有效措施,而肾移植手术后患者的急性排异反应常发生于术后的一周~六个月内,特别是患者肾移植术后的数周内通过及早发现其的急性排异反应,并给予有效治疗可帮助患者肾功能尽快恢复至正常。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超声成像是对肾移植术后患者进行监测的有效手段 [1] 。本文将针对我院接受肾移植术后出现移植肾排异反应与肾功能正常者的相关彩超血流动力学指标、肾皮质厚度和肾体积等对比和分析,以期为肾移植术后患者的移植肾排异反应诊断和鉴别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6年1月~2019年3月接受肾移植术治疗的47例患者,根据其术后的肾功能及恢复情况进行分组,观察组(急性排异反应组)为26例,性别比:男15/女11,年龄26~67岁,均值为(39.5±1.3)岁。对照组(正常组)为21例,性别比:男13/女8,年龄24~70岁,均值为(40.4±0.5)岁。两组线性资料对比中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后3d接受彩超检查,方法如下:应用我院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选择凸阵探头,其频率设定为2.0~5.0MHz,保持仰卧位,详细观察其移植肾的具体形态、结构、回声和大小等,测量出三径线。获取患者的二维声像图之后,还需叠加其彩超血流显像来明确肾内部的血流灌注,以脉冲多普勒模式详细观察其频谱形态,并测量出主肾动脉与各个分支的具体血流参数等,包括Vs/收缩期峰值流速、Vd/舒张期峰值流速、RI/阻力指數、PI/搏动指数。
1.3 评估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移植肾相关指标以及血流动力学各参数指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文中所涉及数据利用SPSS17.0分析,标准差通过(x ±s)描述,行t、χ 2检验,P<0.05表示组间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移植肾基础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移植肾长径、横径、厚径、体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移植肾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观察组的Vs、RI、PI高于对照组,Vd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中移植肾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以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使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也成为对于广大终末期肾病者进行治疗的有效措施。然而患者手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为急性的排异反应,这也是造成患者术后慢性排异反应和移植物功能发生丧失的重要原因,针对此类患者进行及早明确诊断,有利于逆转其移植肾功能,并且有助于提升移植肾的存活率。现阶段临床中仍然以移植肾到组织活检作为患者术后排异反应的诊断金标准,然而该方式属于有创检查,不利于临床的广泛推广应用。移植肾处在髂窝处其位置相对浅表,有助于进行超声检查,同时肾移植术后患者早期出现的排异反应、移植肾形态与血流指标方面均具有显著变化,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利于监测患者的移植肾结构与血流灌注指标,能够及早发现术后的排异反应 [2]-[3] 。
患者术后出现的急性排异反应情况,还伴随不同程度的肾间质水肿和血管炎情况,因此造成肾窦受压而发生变窄情况,严重时还可能产生肾内分支血管的血栓和皮质硬死灶。因此通过彩超检查能够发现患者移植肾出现皮质片状的低回声,以及肾窦消失等一系列影像学特征,这也高度提示患者存在着急性排异反应。除此以外,当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异反应情况,其移植肾的椎体增大情况较为显著,此时需特别警惕患者的早期排异反应。
综上所述,针对肾移植术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实现对移植肾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有效监测,可为肾移植术患者的术后急性排异反应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田方圆,吴斌,占美, 等.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患者急性排异反应的系统评价再评价[J].医药导报,2019,38(8):1064-1069.
[2] 李琼,任涛,谢双双, 等.功能磁共振成像对移植肾急性排异反应诊断价值的初探[J].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2016,4(4):207-212.
[3] 关为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肾移植术后的治疗效果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9,20(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