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下中国传统音乐在基础教育中的主体性

2020-04-17 14:48吴海涯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传统音乐后现代主体性

吴海涯

摘要:本文从后现代文化研究视角对现代性基础音乐教育提出了批评,探讨我国传统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缺失,并将这种现象纳入后现代文化研究的审视中,倡导东西方音乐文化的平等对话,促进传统音乐教育主体性的反思与建构。

关键词:后现代;传统音乐;音乐教育;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J6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2-0223-02

一、引言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我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与传承价值。但在西方音乐文化的长期影响下,我们的学校音乐教育至今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为基本模式,多以西方音乐知识为“主体”,音乐教育追求“技术性”、“系统性”和“同一性”。传统音乐知识则成为了“客体”,被认为是“落后的”、“低级的”,较难纳入学校教学之中,处于边缘位置。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高度重视,传统音乐在学校教育中获得了一定空间和机遇,但其复杂性又阻碍了教学的有效开展。

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传统音乐如何在现代性遭际下调试自己?学校音乐教育在现代性和后现代的语境中又如何维系传统?中国传统音乐如何在基础音乐教育的主体性反思与建构里走向彼岸?本文将从后现代文化研究视角出发,为传统音乐在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考。

二、从一元走向多元

在现代和传统的关系上,我们的音樂教育应避免一元论的极端。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特别是东方国家都面临过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在发展现代化的同时,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与西方的现代性音乐文化存在着相矛盾、相冲突和相对立的关系,这是人所公知的。一方面,音乐现代性的快速发展破坏着传统音乐文化固有体系,把不融合与现代社会的传统音乐文化剥离开来;另一方面,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些内容也阻碍了音乐文化现代化的进程。

从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来看,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我国传统戏曲、民歌的比重少之又少,且学校的教育将传统音乐灵活多变的节奏和各不相同的音色禁锢在五线谱的“监牢”之中,不同地域的语言特色及传统音乐教育“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毫无体现。用西方音乐教学体系的方式去研究和教授中国音乐,会使学生对传统音乐的认知产生严重的偏差。

“从富于建设性和生态的后现代主义来看,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或多质性都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所倡导的,也是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环境中的音乐教育所倡导的。”①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音乐之间存在着不可忽略、不可抹除的差异。而现代性音乐文化对传统音乐教育的排斥和侵蚀,使我国的音乐教育受到“西方主义”的一元论思维的深刻影响,我们应该承认世界各地存在多样的文化,并认同它们存在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后现代音乐教育学反对教育的一元性质,追求文化的多元性,在我国音乐教育的现代化过程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是基础,应立足于本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实际,学习并理解西方音乐或世界音乐,并以此更好的理解自身的音乐。离开自身传统音乐文化的音乐教育,在世界音乐教育走向国际化的时代,只能在别人的身后亦步亦趋,难以获得更长足的发展。而且我们不仅在观念上要从一元走向多元,在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上,更应该如此。所以在学校音乐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学习世界各地优秀的音乐文化,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音乐风格因地制宜的将地方民歌、地方戏曲以及舞蹈等引入课堂,要兼顾民族传统音乐的本土性和世界性。多元音乐教育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习、理解并尊重不同的音乐文化,帮助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音乐文化价值观。另一方面共享了世界优秀的音乐文化成果,促进世界文明的和平与发展。

三、从技术走向文化

在传统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时刻将传统音乐放置于文化脉络中来传承。受西方音乐知识体系的影响,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以及普及性的音乐教育都存在着一种严重的弊病,将音乐限制在理论的知识性传授和形式的抽象分析,将音乐与文化割裂,并把音乐当作一种科学的对象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对待,存在“技重论轻”的现象,在传统音乐教学中注重音乐本体的教学、演奏技巧的追求和音乐理论的实践。

“事实上,‘技术理性的偏向已经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其一,技术之上的盲目性,导致音乐中见物不见人,见知性不见情感、价值;其二,单一的尺度价值,导致音乐资源的丢弃和极度浪费,人们丧失了资源共享的可能;其三,单一的思维能力,导致在对音乐内涵的理解中其文化意义极度贫弱。”②

由于在中、西方在历史、社会条件、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其音乐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音乐呈现出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表达情感的方式,具有不同源流的音乐文化也必然会表现出个性差异,狭隘的本体论分析并不能囊括所有的音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更注重的是对艺术的内心感受,技术往往居于次要地位,二音乐的风格、韵味则成为了第一追求。例如在教学民歌的时候,我们应认识到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所衍生的民间音乐文化也是各不相同的,它各自体现着该地区独有的艺术特点和文化特质。首先让学生去了解这些独有的特点,包括它所植根的地域空间、文化特质及其艺术土壤。其次,地方方言可以说是我国民歌的灵魂,民间音乐的地区风格多种多样,多达十六个,其每个音乐风格的方言色彩也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们去感受和听辨各地区的音乐风格,并根据方言与音调不可分割的联系去教授歌曲,让学生更好的品味到地方民歌不同的韵味。我国是一个音乐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在教育传承的过程中,如脱离其文化语境,传统音乐传承则失去了意义,应将传统音乐与其生存环境紧紧联系,感受传统音乐背后的精神文化内涵。

四、从静态走向动态

在音乐文化变迁的现实情况下,关注传统音乐的动态发展。“音乐人类学认同后现代主义的观念,认为传统是一条河,一种文化常常和其他文化交流、交融,其中的文化物事是不断变化的,‘音乐也是不断变异的。”③虽然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但其过程离不开创造与再创造。“所谓创造,就是建立前所未有的新质文化的过程。它包括具有起始意义的创造和在一定文化基础上的再创造。”④

就我国而言,传统音乐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既不是纯粹独立创造,也不是完全由外来音乐和文化传播所致,是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具体体现。它是一条流淌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河流,它先于我们存在,我们也深受传统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参与着创造传统。

简单的乐器和乐舞在我国初期氏族社会就已经出现,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为了协调劳动动作,减轻疲劳以及为交流感情而发出的各种各样的劳动呼声,因此产生了不同的语言和歌谣。

由此可见,音乐文化的形成首先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在发展过程中,音乐文化仍然需要创造,即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的再创造,不断吸收、融合各民族文化的优秀内容而发展。以安徽庐剧为例,早期庐剧伴奏乐器仅仅只有堂鼓、大锣、小锣、钹,随着社会的变迁发展,庐剧的伴奏相继增加了高胡、扬琴等,现代庐剧团的成立后,还加入了西洋乐器小提琴。在唱腔方面,庐剧的传统唱腔多吸收了当地门歌、大别山民歌、花鼓灯舞蹈、锣鼓书曲艺等各种不同种类的民间艺术形式而逐渐发展形成。而在专业剧团成立后,庐剧音乐开始有了专门的作曲家,其唱腔的来源也随着专业作曲家的进入发生了新的变化,作曲家在吸收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开始大胆的运用西方作曲技法,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新编唱腔,因此我们的传统不断的开始变化。传统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造就了新的传统,这样的现实问题不应该被我们忽略。不少学者承认并强调传统音乐教育存在必要性和延续的可能性,但是传统音乐教育体系的建构却处在一定的困境之中。人们往往将传统音乐看成是一种静态的存在,而忽略其动态的发展、变迁的一面。

因此,我们在音乐教育改革时,要根据传统音乐的发展变化,积极地赋予传统音乐教育以新的内容和形式,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在传统音乐的教育中,应以动态的眼光看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寻求两者之间有效整合的路径。

五、结语

无论如何,中国的音乐教育,首先是中华民族的音乐教育,在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层面上,它首先是民族的,中国的音乐教育应植根于自身的文化传统。管建华老师也曾写道“民间的、传统的音乐文化不被认为是知识的话,我们培养的未来人才将逐渐离开民间、离开传统,民间与学院之间,传统与未来之间将不能展开对话”⑤。这告诉我们应改变被禁锢的观念,传统的音乐文化是知识,而且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知识。

既然说中国的音乐教育要植根自身的文化传统又要现代化,首要解决的要务就是对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做出深入的研究,并在音乐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上,选择好民族音乐文化,开发传统音乐相关课程资源,建立起协调传统与现代的新的基础音乐教育体系,扎根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真正的形成有我们自己特色的东西。

其次如何让传统音乐通过音乐教育走向未来,我们应正确引导学生尊重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从一元走向多元,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在教育教学中,不仅教授学生音乐理论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音乐的文化内涵,从技术走向文化,还原音乐发生的现实语境,让学生对传统音乐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音乐发展的变迁过程中,关注传统音乐的历史与现状,从静态走向动态,为传统音乐在基础教育中的实施获得真实性和有效性。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的课程与教学面临着艰难的挑战,我们应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

注释:

①苏冰叶.中国民族音乐的人文关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2).

②李方元.现行民族音乐课程能给我们提供什么——现行民族音乐课程批判[J].中国音乐学,2000(03):72-87.

③宋瑾.后现代思想与音乐人类学(上)[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02):1-7+177.

④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⑤管建華.后现代音乐人类学的思考与写作[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01):109-119+5.

猜你喜欢
传统音乐后现代主体性
符号像落叶般飘散
90后现代病症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第九届全国美展雕塑展的后现代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