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婷
内容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针对在词语搭配中,有些名词前冠以“二”后出现的贬义色彩,如:二流子、二愣子、二杆子等,通过对数词“二”共时和历时层面的观测,并结合中国“二”的传统文化内涵,探究“二”的贬义色彩真正来源。
关键词:“二” “贰” 偶数 审美心理
表示数目多少或顺序多少的词叫数词,例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然而,很多数词除了用作计数外,还有其他用法。例如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一”,还有“专一”(一心一意、一生一世)、“都”(一概、一律)等意义。此外,数词还可以入诗入文。(林成滔2004)过去有一套话,是用来编排坐在庙里吃冷饭冷猪肉的土偶木像的,叫做:一声不响,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六亲不认,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久(九)坐不动,十分无用。又如宋代理学家邵康节写的一首五绝: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本文所涉及的“二”也不例外,除作“数词”外,还有其他意义①。笔者在本文仅仅通过数词“二”历时和共时层面的观测,以及结合“二”的传统文化内涵来论证“二”的贬义色彩用法的意义变迁。在此做一说明,本文所讨论的“二”的贬义色彩用法,不包括如“二毛②”这样的特例。
一.现代汉语共时层面的“二”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和《学生辞海》(盛平主编)都将“二”的义项列为:①表数目;②第二、次的,如“二等货”;③两样,如“三心二意”。以上三个义项都未显示出“贬义色彩”。然而,在现代汉语及方言中存在不少名词前冠以“二”的词汇带有贬义色彩,例如:二流子/二赖子/二愣子/二杆子/二百五/二把刀/二皮脸/二不拉叽/二尾子/二话/二傻子(傻二)/二虎/二二虎虎/二虎八卿/二马虎/二道贩子/二半吊子/二手货/二郎腿/二蛋/二房/二球/二五眼/二婚头……
许匡一、谢逢江(2008)例举:
1.二把刀:原指打下手帮炊的厨师,后指技术不熟练的人。如:该死的托儿所的二把刀医生!竟然在孩子感冒发烧的时候给孩子注射预防针。(王蒙:《夏天的肖像》)
2.二杆子:倔头倔脑,死心眼(的人)。如:炊事班长王士兵(山西复员兵)背后说他是二杆子,没水平,传到他耳朵里。(老鬼:《血色黄昏》)
3.二二乎乎:犹疑不决。如:梁永生从来不肯讨人嫌,可又觉得房先生的实在劲儿不好推辞,正在二二乎乎,房先生拿起扁担,就要帮他挑挑子。(郭澄清 《大刀记》)
4.二手货:本指已经使用过的商品,比喻再嫁的妇女。如:这媒婆出门时悻悻地说:“自己不射泡尿照照自己,还不是个二手货?有什么了不起?”(陈庆祥 《泥泞的村道》)
5.二五眼:本指视力差,喻指能力差(的人)。如:往年因为地情不明,干部没经验,分地真是二五眼。(周立波《暴风骤雨》)
在新疆汉语方言中,“二”除作数次外,还作为词缀加在名词及其他语素前,多指人,且多含贬义③。
6.二不对:动不动,稍不适意。如:两个人二不对就打起来咧。
7.二不跨五:两头不沾边。如:尽做些个二不跨五底事情。
8.二意摆呆:形容心不在焉的样子,如:这个人一天二意摆呆底,做个啥事情都靠不住。
9.二半吊子:傻里傻气,如:他是个二半吊子,你就不咧着气了。
10.二转子:混血儿,多指维族与汉族通婚后所生的孩子。
由此引发思考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名词前冠以“二”的词汇带有轻视或讥称的贬义色彩呢?查阅相关资料及论文,有关于这一方面的解释性材料极少,而在这极少数文献中,大多数作者则认为是由“二”的引申义“不专一”演变而来。但笔者认为,名词前冠以“二”的词汇之所以带有轻视或讥称的贬义色彩是由“二”的大写形式“贰”之义演变而来。
二.古代汉语历时层面的“二”与“贰”
许慎《说文》解释:“二,地之数也。从偶一。凡二之属皆从二。而至切。弍,古文。”《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将“二”的义项列为:①数目;②通“贰”,副。由此可以看出,“二”的本义就是现在的数词“二”,至于之后出现的其他意义都是“二”的引申义。
然而,纵观古代汉语中含有“二”的词汇,都不曾含有贬义色彩。例如④:
11.二臣:春秋时楚国乱臣费无极、鄢将师。《文选·演连珠》:“是以四族放而唐劭,二臣诛而楚宁【(李善注)二臣,费无极与鄢将师也】。”②黄帝之臣风后和力牧。唐玄宗:“赤帝收三杰,黄轩举二臣。”
12.二色:优、喜两种情绪。《后汉书·邓禹传》:“荣悴交而下无二色,進退用而上无猜情,使君臣之美,后世莫窥其闲,不亦君子之致为乎!”
13.二痴:古谚指借书和还书二事。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贬误》:“今人云,借书、还书等为二痴。据杜荆州书告耽云:知汝颇欲念学,今因还车致副书,可案录受之,当别置一宅中,勿复以借人。古谚云:有书借人为痴,借人书送还为痴也。”
但(林成滔2004、伊力2008)均指出“二”的引申义“二心”、“不忠诚”,如“忠贞不二”,在旧时写作“贰”,所引用的例句是《诗经》中的“士贰其行”。
许慎《说文》又解释:“贰,副、益也。从贝、弍声。弍,古文二。”例如《国语·鲁语下》:“谁为之贰?”(谁作他的副职?)《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将“贰”的义项列为:①副的,《周礼·天官·大宰》:“乃施法於官府,而建其正,立其贰(副职)。”②辅佐、协助;③重复,行为、现象重出,《论语·雍也》:“不迁怒,不贰过。”也指从属二主,《左传·隐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引申为“不专一”;④变易、不一样;⑤数字“二”的大写。《古汉语常用字典》(李翰文主编)也将“贰”的义项列为:①不专,《国语·周语下》:“成不贰,乐之至也。”引申为从属二主,《左传·隐公元年》:“国不堪贰。”又引申为两样、不同,《孟子·腾文公上》:“从许字之道,则市贾不贰。”又引申为离心、离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②副的;③协助;④重复。通过上述列举,且不考虑“不专一”之义是由“贰”的本义引申而来,还是由其中某一义项引申而来,我们可以肯定“贰”自古就具有“不专一、不忠诚、生二心”之义项。例如:
14.贰心:异心,不忠实。《左传·成公八年》:“是以诸侯怀德畏讨,无有贰心。”宋·司马光《评汉高祖斩丁公》:“天下既定,姦不干正,尽节者赏,贰心者诛。”清·陈树德《黄陶庵先生年谱》:“主僧无等奉茶毕,曰:‘君进士,犹未服官,可以无死。先生曰:‘城亡与亡,岂以出处贰心!”章炳麟 《訄书·哀清史》:“钱谦益与冯銓,其贰心一也;一思明,一忘明,则恶名归於思明者。”
15.贰臣:在前一朝代做官,投降后一朝代之后又做官的人。清·朱珪《恭庆皇上御极六十年万寿文》:“赐胜朝守节之諡,以显忠也;贰臣有传,以励贞也。”蔡锷《讨袁通电》:“岂其心悦诚服,甘作贰臣,狂走中风,殉兹戎首。”后泛指叛逆者。
16.贰志:异志;二心。《左传·宣公十七年》:“举言羣臣不信,诸侯皆有贰志。”《周书·宇文测传》:“吾知其无贰志,何为间我骨肉!”宋·石介《郓城县新堤记》:“天覆地载之内,一用宋正朔,罔敢贰志。”明·陶宗仪《辍耕录·妓妾守志》:“佛奴亦泣下,誓无贰志。”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含“贰”的词汇自古就含有贬义色彩。白川静(2010)指出:贰,形声,原字为“貳”,声符为“弍”。“貳”义示用“戈”将镌刻于“貝”(青铜鼎)上的铭文刮削篡改,义为改变原文。又说:“貳过”“貳志”“貳心”中的“貳”亦有违背、悖逆之义。那么,在现代汉语中大量出现的含“二”词汇具有贬义色彩的来源何在呢?林成滔(2004)指出:“贰”表示“副职”或“二心”的意思,除用在特殊场合⑤外,“贰”字不能用作数目字来用。位同亮(2002)指出:大写数字始于先秦,完善固定于唐朝武则天。清代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岱岳观造像记》:“凡数字作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等字,皆武后所改。”在《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中也指出:唐以前⑥“贰”一般不用作数词,而用作“二”的抽象意义,指重复、两属、不专一、生二心、不一样等。由此,笔者在认为这些文献可以作为“不专一、不忠诚、生二心”义项是“贰”的引申义,而非“二”的引申义的有力证据。另外,笔者大胆推断,从唐朝武则天定立大写数字之后,尤其是明太祖大力推广后,因为“贰”成为“二”的大写,随着汉字形体由繁趋简的演变,表“不专一、不忠诚、生二心”的“贰”也随之写作了“二”。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位同亮(2002)在例句《礼记·坊记》:“君子有君不谋仕,唯卜之日称二君”中指出,这里的“二”同“贰”,说明在唐以前“二”与“贰”就已经存在通用现象。
而到了近代,雷汉卿(2006)例举出“二不棱登”,意里为“冒失莽撞,傻里傻气”。《醒世姻缘传》六十二回:“天下那不怕天不怕地的汉子,朝廷的法度,丢在脑门后边;父母的深恩,撇在九霄云外… …惟独一个二不棱登的妇人,制服得你狗鬼听提,先意承志,百顺百从。”黄注:“也作‘花不棱登,指浓妆艳抹、作风不正派的女人。”华夏版注:“即花不棱登,形容颜色错杂(含有厌恶之意)。”张清吉(1991)释为“低下,卑陋,够不上第一流”。显然,此时含“二”的词汇具有了贬义色彩。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
数词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也是相当活跃的一分子。本文所涉及的“二”看似简单,然而它的内涵却是相当丰富,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笔者在上文中通过探究“二”的贬义色彩渊源后,在下文将从中国传统“二”文化进一步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邢福义先生(1998)在给张德鑫的著作《数里乾坤》所写的序言中提到:“汉语中偶数及其倍数,几乎皆含褒义,示吉兆。”《老子》有名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于受(张德鑫1999)“好事成双成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受如《易经·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古代阴阳交合化生万物的宇宙观和“分而为二以象两”(《易经·系辞上》)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思想的影响,作为第一个偶数的“二”对汉民族的审美心理产生了巨大作用,(张德鑫1999)即在一切文化领域和文明活动中无不以成偶成双成对为至美至善至高的境界。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结婚要用双“喜”字,送礼要成双,贴对联要成对而且要对称等;从民间艺术剪纸到汉语词语,从城市建筑格局到汉字结构都讲究对称;诸如“两全其美、比翼双飞、文武双全、德艺双馨”等成语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偶数以为美为吉的审美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二”文化更多是借助“双、对”形成以对称为美的审美心理,体现的是褒义色彩。而诸多文中所提到的含“二”的词和词组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很明显与汉民族崇尚偶数,以偶数为美为吉的审美心理背道而驰。因此,笔者更加肯定这些名词前冠以“二”所产生的贬义色彩不是由本身的“二”的义项演变而来,而应该是由大写“贰”的“不专一”等义项演变而来。
四.结语
“二”作为一个常用词已延续了3000多年,并衍生出诸多含义,“二”的很多用法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中有着深远的文化背景和深刻的文化含义,其中许多含“二”的词和词组有明显的贬义色彩,而数词意义相对淡化。然而,在汉民族尊崇偶数以为美为吉的文化背景下,这些名词前冠以“二”后反而具有贬义色彩呢?笔者通过对“二”与“贰”意义变迁进行考察后,发现至少在唐以前,“二”与“贰”在表示“不专一”、“生二心”这一义项时已经存在通用现象,而之后因“贰”作為“二”的大写沿用至今,经过漫长历史变迁后,“贰”的义项也逐渐被“二”所接纳,以至于到现在,我们更多只知道“贰”是“二”的大写,并不知“贰”曾经具有“不专一”、“生二心”等义项,它的本义“副职”也已经不再使用。
参考文献
[1]林成滔.字里乾坤(第二版)[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
[2]许匡一、谢逢江主编.现代汉语语典[M].崇文书局,2008.
[3]伊力.图说汉字的故事[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
[4]雷汉卿.近代方俗词从考[M].成都:巴蜀书社,2006.
[5]张清吉.《醒世姻缘传》新考[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6]白川静著,蘇冰译.常用字解[M].九州出版社,2010.
[7]位同亮.中华数字文化[M].山东:泰山出版社,2002.
[8]张德鑫.数里乾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注 释
①“二”除作数次外,还有以下几个意义:a.没有匹敌,如“独一无二”;b.第二,如“老二”;c.二心、不忠诚,如“忠贞不二”;这里的“二”旧时常作“贰”。
②二毛:古代指那头上有白头发,也有黑头发的头发斑白的人。
③张洋、王玲:《新疆汉语方言构词法》
④文中例举均选自尹小林编著:《汉语数目词辞典》,中华书局1993年。
⑤在一些收据、发票中表示钱数时,为了以免改写数字而采用大写。“二”的大写形式为“贰”。
⑥大写数字据说是唐代武则天所定,其后明太祖朱元璋又下令推广,并一直沿用至今。
(作者单位: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