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在民办高校集中理论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2020-04-17 09:00刘佳佳
戏剧之家 2020年10期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因材施教

【摘 要】从孔子提出“各因其材”开始发展到现在,因材施教已不再是单独的环节,而变成了环环相扣的环节,它即是理念,又是方法,即是过程,又是实施原则……随着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视,理论课程集体教学也正面临着改革,因材施教是实现综合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作为系统工程,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理清教学内容之“材”、学生之“材”、教师的“材”,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差异组织不同的教學,如讲授式、小组活动等,促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因材施教;集体教学组织形式;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9-0137-02

因材施教源于孔子,他提出“了解学生个性,并能针对个性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朱熹把孔子的这一教育经验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一教育经验后来成为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1]”经久不衰。而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不仅需要知道理论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即怎么办,将学生的学习与教育现场紧密结合起来。在此目的的指导下,高校教学方法不断地发生改革,开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翻转课堂、实习实训第二课堂等。课堂变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而看似繁华的背后是重技能而轻理论的真相。高等教育不仅需要传递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法。而理论课程的系统性、科学性以及现实指导性无疑是重要载体。因此,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应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因材施教成为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环节。

现代的因材施教即依据学习者的已有知识基础、学习风格、意志水平、兴趣、性格、能力等实施针对性的教育。从概念出发,因材施教强调对学生的了解,但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概念,因材施教不是一个独立的教育行为,而是包括教育、学生、教育理念、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在内的贯穿教学全过程的系统概念[2]。在《教育心理学》的教学中,在教学之前、教学之中、教学之后都要因材施教。

一、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全方位理解“材”

纵观对因材施教“材”的理解,更多的是重视学生一面,但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就学习内容而展开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学效果即取决于教师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生的基础、兴趣等单向性要素,而取决于双方各方面的契合,因此教师既要理解教学内容,还得了解学生和自身。

(一)教学内容之“材”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包括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在内的,阐明了学生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认知、技能和品德学习的新学科。主要介绍了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主要代表人的思想,内容对于没有实践经历的学生来说较枯燥、乏味,易将主要人物、代表思想、主要观点等混淆。

(二)学习者学生之“材”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谁获取知识谁就是课堂的主体。作为教育的对象,了解学生是教育行为发生的前提和基础。于永川先生曾具体概括到:“材”是指学生的道德修养、意志性格、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才能爱好等方面的差异[3]。教育心理学作为研究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的科学,更应该尊重学生,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主导,教师的教学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才能发挥作用。

(三)教学组织者教师之“材”

教师除了了解教学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还应对自己有全面理解。如孔子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贯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观点,坚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立场,常向老农、花农等问道。因此,因材施教需要教师清醒地认识到知识范畴、自己的能力以及教学风格等。如教学属于理智型、幽默型还是情感型[4],只有认识自己才不至于迷失,单纯地模仿他人。

二、突出因材施教的实施,落实“施教”

教学是因材施教的落脚点,强调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因人而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德智体美劳方面的教育。

(一)民办高校多层次学生的特点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清楚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理解能力、性格等。大量的研究表明:民办高校的生源主要是“三本”,其优势主要是知识储备上的薄弱,心理上由于高考失利带来的自卑感,自我控制上自主学习能力低,学习目的功利性较强,为了证书、荣誉等附属内驱力强,而非重视自我实现的认知内驱力。同时,他们优势是实践能力强、思想较活跃。但不同层次的学生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专科生大部分基础弱,理解能力差,但态度认真、端正,学习氛围好,具有明确的目标(如升本的意愿),对教师的依赖较大;本科生较专科生基础稍好,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自主能力强;专升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科学校,其知识基础差异较大,学习态度差异明显,如有些就是为了学历,有些有进一步升学的意愿。加之很多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的课程、对大学的教学有了基础的认知,课堂效果较差,很多同学容易“开小差”。另外,不同层次的学生趋向的学习风格不同,专科倾向于“场依存型”,即受环境因素较大,而本科以及专升本倾向于“场独立性”,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的影响[5]。

(二)深厚的专业品质是因材施教的基石

教师的专业品质是影响因材施教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包括了教师的知识结构、教育教学能力、人格特点等在内的系统结构,对教学的影响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6]。

首先,教师要精心备课,理清每一个学派的基本观点,明确每个代表人物的观点,以深厚的知识底蕴让学生信服。其次,优化课件。课件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更是学生理解书面知识的途径,其合理使用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在课件中,教师可增添一些图片或小视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三,规范课程。在实际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的重难点,在重点的地方提醒学生做笔记。课堂的最后5分钟,留给学生整理笔记。最后,不断反思。反思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捷径”,正如波斯纳所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是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受到很大的限制[7]。”因此,教师需不停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虚心接受学生对教学的评价,以包容的心容纳学生的一切行为,以爱为基点,以教学为支撑点,不断成长。

(三)注重学生差异的教学组织方式是因材施教成功的关键

《幼儿园教育词典》将集体教学定义为“一种按学生年龄、学习程序分为固定人数的班,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组织教材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按固定的时间表进行连续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又称‘班级授课制。”在现阶段的大学教育中,由于大学教育普及带来的生源增多、教师资源的短缺等方面的因素,集体教学仍具有较大的市场,但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主体性,是因材施教的重要突破口。

1.群体差异下的因材施教

基于本科、专科、专升本学生的学习认知方式的不同,教学方式也应不同。如对于基础差,但学习态度好的专科生,可以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课后习题等,帮助学生理解书面知识;本科班基础好、自主性强,第一次学习课程内容,仍以教师讲授为主,注意扩充知识面,同时辅以讨论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专升本班课堂纪律较差,单纯的教师讲授效果不加,可以以小组课堂展示为主,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提供学生收集知识、整理知识的能力以及授课技能。

2.个体差异下的因材施教

在尊重集体差异的同时,教师也要注重个体差异。如针对爱看书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在专业方面不能仅仅看教材类的书籍,更要看名著。对于考研的同学,私下辅导学习安排,如学校的选取、教材的选用、学习难点的重点支持。同时注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提出的,即“个体对自己是否能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8]”。三本的学生普遍自我效能感不高,经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其主要原因就是失败经验的积累,尤其是高考的失利,因此不管是考证、升本还是考研,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自我效能感的改变,而班杜拉提出可以通过“社会比较[9]”来提高,因此课堂上,教师应结合课程,经常跟同学们讲一些发生在周边的成功案例来激励。

因材施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也是教育事业客观规律的反映。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也大体相同,这是学生的共性。但由于学生生理条件、环境影响和受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同,而导师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即他们在知识、能力、性格、兴趣、爱好、意志力、习惯、品格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展开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注重因材施教,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489,144.

[2]張蕾.对因材施教原则的重新审视与再行反思[J].教育与管理,2018.8.

[3]北大教授卢晓东:因材施教是个很大的“误会”,http://blog.sina.com.cn/s/blog_7f1799a20102vudy.html

[4]百度文库:教学风格,https://baike.so.com/doc/6926835-7148973.html.

[5]张淑芳,王琨.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9:41.

[6]张淑芳,王琨.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9:219-227.

[7]转引自何孔潮,李丹.反思型教师的内涵和特征刍议[J].科教文汇,2006.

[8][9]张淑芳,王琨.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9:98-100.

作者简介:刘佳佳(1987-),女,郑州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学前教育理论。

猜你喜欢
自我效能感因材施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浅论中职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巧抓课文及学生特征因材施教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