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激活自我教育的内生力

2020-04-17 08:57钱建兵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0年4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

钱建兵

[摘 要] 我校以南通市十三五规划课题“以‘和美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的创构研究”为依托,建设和美校园,构建和谐的生长环境,努力让文化去激活人自我教育的内在力量,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 校园文化;和美文化;内生力

当下,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象,其中不乏许多具有独特个性的创新案例。校园文化创建价值并不在于以一种完成的状态让外人观瞻,从而使得学校具有知名度,而在于其对于身处其中的人具有一种隐形的教育力量。

一、寻找最适切的环境:让儿童沉浸在文化中生长

教育的目的是人的成长,人及人的发展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因此,学校整体环境的布局既要适应儿童的天性,还要体现社会对人才规格与标准的期许,引导儿童成长,使得文化与人成长的内在需要高度契合。

1.顺应儿童天性:文化融于自然

儿童是大自然之子,能深深吸引儿童的,只能是自然的。只有让儿童有充分与自然接触的时间与空间,儿童才能拥有美好的童年。一切的教育规则应建立在儿童的天性之上。在物态环境方面,我们考虑,和美校园的样子应符合儿童的天性,是适合儿童成长的活动场所。如我校的嬉园建设。原来仅是一片绿色的草地。虽然绿化很好,但是如何在尽可能保持绿化的前提下,让这片草地更富有生机?我们思考,只有把儿童的成长融入其中,才能让这片草坪富有教育意义。为此,我们进行了改造。在中间以塑胶构建了七大洲世界地图,边上以石板通往其中,寓意学校立足培养具有世界意识的人才。每到课余,嬉园便成为儿童的乐园,学生三三两两,沿着石板小径,“通往世界各地”,学生或三五成群,或独处,沉浸其中,或嬉戏,或读书,或畅想,或沉思,或抬头仰望蓝天、白云与飞鸟,或低头观察虫儿在草丛间穿梭……七大洲、四大洋的形状位置等进入孩子的世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改造适应了儿童的天性,实现了文化与儿童成长的契合。实际上,许多标准化的学校,给人以千篇一律的感觉,甚至枯燥缺少生机与美感,其最大的硬伤是将儿童与自然硬生生地割裂开,将儿童的一些本质属性忘却了,是对儿童天性的漠视。在学校物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深感,硬件环境的建设是为了人的发展服务的,儿童是自然之子,亲近自然是孩子天性。现代学校的发展、建设,需要拯救童年,需要一块属于儿童自己的天地。

2.照应思想启蒙:课程融入校园

“在我的心里祭祀着童年,供奉着回忆”。这表明,学校文化指向人的精神发育。文化必须体现时代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人才规格与标准要求。将社会的期许融入学校的办学宗旨,让办学理念与宗旨融入课程。这样,校园成为童年美好的记忆,又是儿童精神发育发展的重要源头,课程成为儿童成长的最佳路径。

为了寻找文化引领儿童成长的路径,聚焦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谐发展”等核心素养,通过发现美,体现美,创造美等丰富的精神活动,润泽儿童的生活,使儿童个体获得人格的完美。我们在嬉园的一边,每年与毕业班孩子共植毕业树,共唱校歌,实施理想主义教育、感恩教育、绿色教育等德育课程。在另一边,则种植学校的校树——桂花树,配合学校桂花课程的实施。而学校的校刊取名《菁菁嬉园》,寓意儿童的成长如春天的嬉园,草木繁荣,欣欣向荣。嬉园里的一草一木是儿童成长的见证,文字记录着儿童成长的印记。这样,因地制宜,设置学校物态环境,将课程的实施与儿童的生命成长充分结合起来。像这样的场所还有很多,西亭小学构建了校园十景,每一景既是自然景观,又是活动场所与课程实施的基地,融课程与儿童活动为一体,共同指向儿童的精神启蒙与成长。

学校文化建设“最为重要的是思想的启蒙、精神的培养、情感的陶冶、习惯的养成”。学校文化是以儿童的方式,去走向成人世界,要帮儿童“扭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反之,如果学校里有些布置,看上去有文化的味道,但是因为远离了儿童,儿童不能参与其中,熟视无睹,因而其效果远不能达到我们成人预期的结果。

二、寻找最美的自己,让教师内心的光亮不断放大

文化立校,首要的是文化立师,就是用文化去引导教师的自我成长,用文化营造适合教师自我成长的人际关系与和谐氛围。在校园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舆论,在教师中树立自我成长的典型,让每位教师都有获得感,常善救人,使每一位教师永远相信,每一天都是与最美的自己相遇。

1.舆论导方向

文化其实代表一种方向,具有一种正确的舆论导向的作用,这种正能量的导向經共同成员的认可,根植于每一位个体的内心,积极参与每一个个体价值观、教育观、人生观的建设。因此,在精神层面,学校文化要重视和谐的教师生态环境的营造,这种生态,对教师理念的形成具有熏陶与濡染的作用。只有教师的价值观变化,才能引发教育行为的改变,从而改变教育生态。

和美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做美的自己。以“和”为文化基调,以“美”为文化追求,建设“和融共济、美美与共”的学校文化。让每一个人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让每一个人都树立一种成长的理念。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事实证明,竞争为目的价值引领,只能从外部激发人的成长,而一旦外力消失或减弱,则会呈现动力不足甚至消失等现象。竞争更有可能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如每年的评优评先,各种表彰,由于名额限制,很难满足教师积极要求向上的要求。处理不好,就会出现各种不和谐因素。作为管理者,我们认为,教师是学校最大的财富,只有教师间主动合作,才能实现1+1>2,也才能与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相匹配。

如何营造一种氛围去改变教师固有的观念?一是让教师发现自己。为此,学校举行了最美教师的评选活动,通过发现自己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闪光点,讲述自己的教育叙事,编写教育叙事文集《做最美的自己》,让教师感悟教育的幸福,增强获得感。二是让教师有一种归属感。我们为了让每一个教师感受到学校对他工作及个体的认同,宣传栏不再是一些有称号的老师照片与事迹,把每一个教师都列入其中,让每一位老师看到自己在学校里的地位。对每一位教师的重视,增强了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三是优化评价机制。以往的评选常常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这种等级性的评选机制容易挫伤教师积极性。为挖掘教师的闪光点,树立标杆,营造一种向善的氛围,鼓励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开展了“亭小最美教师”的评选,但这种评选并不是将教师分成不同的等次,而是树立一种标准,我们拟定了校级名师的评选标准,通过全体教师大会讨论通过,人人根据自己的特长与闪光点进行申报。分别评选了教科研型、技术型等各种校级名师典型。虽然是校级的荣誉,但对于很多教师而言,是一种肯定,又让教师看到自己的不足与可以提升的方面,大大激发了教师自我成长的内驱力。

和美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做最美的自己。多元评价教师,带来的不仅是和谐的氛围,更是教师对学生观念的转变与教学生态的改变。

2.读书燎星火

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应犹如一池活水。只有保持源头不断有清泉流出,整池水才清澈有活力与生命。而读书就是这池水的源头。教师的发展离不开专业阅读,学校文化建设也离不开专业阅读,但如何才能引导教师读书却是一个难题。

首先我们为了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并没有采用强制性措施与统一步伐齐步走的方法。而是成立了教师读书会,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通过一部分读书意愿强、专业发展意愿强的教师先读,鼓励他们先发展,先成功,一方面探索教师校本化发展的路径。相比城市教师而言,乡村老师专业发展存在更多的瓶颈。通过读书会读书分享,让全体教师间接地与教育经典对话。读书会的成员分散在各办公室,他们经常把读书感悟在共处、把新书推介给其他教师,犹如一个处火种,改变了学校的阅读生态,他们在高速成长,为其他老师效仿提供了蓝本,引导每一位教师慢慢地去接受专业阅读,以他人为鉴,养成阅读的习惯。

3.文化养气质

做最优秀的自己,是教师的理念与行动,也是教师的教育观,更是教师的人生观。优秀的教师,从来都是完整丰富、富有生活情趣的人,是精神高贵的人。事实证明,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传递者,教师的教育教学需要文化的滋养,教师首先要活在校园文化之中。我们通过各种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组建了各种文体艺术社团,学校不能组团的,则鼓励教师走出去参加区级的社会文化团体。这样看似是“不务正业”,实则是不言之教,无为之益。教师的教学如何才能向四面八方打开,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教的学科之外的东西。讓文化影响教师的行为,教师的成长,教师的气质,才可能将文化通向儿童。

三、寻找文化家园,让学校精神吸薪火相传

黑格尔说过,文化的魂与体是融为一体的,好比洋葱头,剥掉一层皮,就是剥掉一层肉。皮剥完了,肉也就不存在了。优美的校园环境当然是文化建设的一方面,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但是,没有精神文化,再华丽的学校硬件如同是没有信仰的庙宇。校园文化建设更应注重“软文化”的建设。文化建设需要赋予物质环境以精神的内涵,就犹如一个人,高贵的灵魂与强健的身体同样重要。

学校的东侧是两个亭子,状元亭与春鸣亭,是异地新建学校时建立的,为纪念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与和教育家李春鸣先生。我们取名为亭园,与嬉园相呼应,正好与校名西亭谐音。我们思考,这里应是学校文化的根之所在,“亭园”象征这所学校精神的发祥地。为此,我们以状元亭为依托,建设了校史发展长廊。通过挖掘两位先贤的精神,我们确立了学校的精神:正心致和,砺行尚美。以张謇先生的诗句“若蹉跎又是一日,肯发奋何需三年”激励教师不断地自我更新与生长。两亭之间曲折的长廊取名“一分廊”,下有荷花池,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气节和状元“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风骨,打造师生共同的生命底色,在亭园,师生讲述清正廉洁的故事,分享好家风,进行师德师风专题活动,让每个个体有共同的精神追求。以两位先贤的精神共同打造教师的生命底色,亭园成为亭小师生的精神圣地与家园。

学校精神即全体教师精神纲领,一种共同的认识、共同的生命底色。这种共同的精神追求将影响教师教育观的构建,对于什么是好的学校、好的教师、好的校园、好的教学、好的学生、好的师生关系的认识都可以追溯到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当一种共同的精神扎根于每位教师的内心时,文化便活了。

(责任编辑:刘 莹)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基于一校多区格局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分析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索
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的必要性
让魅力校园文化点亮心灯
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及成因分析
我区高校8项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获国家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