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解决策略

2020-04-17 08:57赵多禄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0年4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农村

赵多禄

[摘 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本区域内农村土地扭转速度的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和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这就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为此,就要对症下药,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探索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本区域内农村土地流转速度的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和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我校地处拥有近4万人口大镇,农村经济条件相对富裕,学校986名学生中共有42名为留守儿童。而经济条件相对差一点的乡镇,由于务农收入低,许多农民不断外出打工,这就造成许多家庭中孩子监护人远走他乡,农村留守儿童大量出现的状况。处于生长发育期的这些留守儿童思想尚不成熟,但是由于远离双亲,父母亲难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呵护孩子,无法给予孩子家庭的温暖和关爱,致使很多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了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和情感教育的缺少,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偏离了快乐、健康成长的轨道,对他们的身体发育和身心健康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为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一、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普遍存在问题,一是性格趋于孤僻。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即使相聚也是年头节下的几天时间。平常基本上都由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抚养。由于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年岁已高,对孩子不能做到严加管教,加之文化程度低、教育方式落后,对孩子的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难以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他们对父母情感的渴望与日俱增,但是一年见不上父母几面的情况不仅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之爱,而且难以把自己的感情或内心活动倾诉给父母,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变得不愿与他人交流,性格慢慢孤僻起来,过分的怕羞和自卑使得自己难以融入集体之中,缺少朋友,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二是在心理上形成障碍。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呵护分不开。在温馨幸福的环境里,孩子心情愉悦,有说有笑,没有心理压力。即使有不愉快,也能在父母的关爱下化忧为喜。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关爱与呵护的缺失会使得孩子心理变得压抑,在他们身上难以找到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应有的天真与活泼。看似他们是懂事了、成熟了,其实已经形成了心理障碍。例如,有了困难,他们不向人诉说;有了焦虑,他们默默地承受。久而久之,心理上的压抑会使原本轻轻松松、快快乐乐成长的他们变得心事重重、满怀忧郁。表现在课堂上,他们往往注意力发散,或者悲观失落,或者自暴自弃,不能安心学习。三是认知行为上出现偏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在认知上的教育点拨、行为上的指导矫正,往往有疑问而无法得到圆满的解答,有过错而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教育,使得他们不能对所遇到的事情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以至于在行为上出现偏差,不知道如何做才好。

二、对策与建议

鉴于以上问题的普遍存在,对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做到对症下药,从以下几方面解决。

1.想方设法让家长的教育作用得到发挥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出现了诸多问题。这就需要从发挥父母教育作用的方面健全家庭教育,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之爱和家庭的温暖。其实,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也非常简单,就是在外打工的父母及时与孩子建立联系,每日抽空与孩子视频,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不管何种方式,哪怕相隔万里,只要家长能够发挥其在孩子健康成长中的作用,那么,孩子的心理就不会因为自己外出务工而受到影响。当然,家长更应该抽出时间,利用寒假或有事回家的时候,有重点地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鼓励孩子多跟同伴、同学交流,尽可能地带领孩子多走访亲朋好友;二是主动和老师联系,必要时带着孩子和教师多熟悉,以便让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2.营造宽松或专业的学校教育环境

尤其是学校,要切实担负起自身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责任,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不歧视任何一个儿童,要了解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变化情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及时的帮助,甚至由比较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来进行专门的心理教育,例如,开设心理咨询室,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一些思想或心理上的困惑,消除他们成长中的烦恼。

3.完善全社会关注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留守儿童所在村要高度重视,在村里聘请离退休的教师或者在心理健康教育上有特长或经验的人员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导师或辅导员,负责全村孩子的思想、情感辅导工作。作为心理辅导教师,要建立村一级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帮助孩子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做好孩子的思想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要和学校时时联系,共同构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成长机制,以指导矫正孩子的思想、认知与行为,培养他们良好而健康的心理,以有效弥补目前农村家庭家长由于外出务工而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造成的监护缺位。而且,更要提倡社会大教育方式,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知识或心理教育讲座、夏令营等活动来把对孩子的教育置于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健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总之,农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宗苏秋.浅析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困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4):31-33.

[2]李少聪.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及行为问题疏导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1.

[3]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4]李翠苓.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

[5]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3):44-46.

(责任编辑:刘 洁)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农村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