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飞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大路镇农业服务中心,贵州铜仁 554105
家庭散养和规模化养殖是我国畜牧养殖最为常见的两种形式,规模化养殖通常会配备专职兽医,而基层畜牧兽医主要服务于家庭散养户。基层畜牧兽医在开展动物疫病诊疗时,一般只能凭借自身诊疗经验,很难得到专业实验室的帮助,从而导致动物疫病诊疗结果极易产生误差。
基层畜牧兽医必须对疫情发生情况及周边环境充分了解,以此来为动物疫病诊治提供有力依据。首先必须对周边环境优劣及气温变化情况进行仔细调查,然后了解感染疫病的动物此前是否进行严格的防疫,最后询问养殖户动物疫情发生情况,并采集有关动物疫病的相关信息。
基层畜牧兽医在对周边环境大致了解后,必须对养殖现场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养殖现场是否存在防疫隐患,并向养殖户了解感染疫病动物的详细信息,包括染病动物的数量、日龄、疫病日期、饲喂方式、消毒情况、是否接种免疫等。
在对染病动物临床检测时,必须遵循先静后动、先群体后个体的检查原则。
1.3.1 静态观察
在对染病动物临床检测之前,必须按照由远及近的原则,在不惊动染病动物的前提下,对染病动物的静态表现进行观察,包括群体数量、环境状况、呼吸声音、站卧姿势、发病比例等。
1.3.2 动态观察
对染病动物驱散,观察染病动物在动态过程中的体征变化和行为表现,并将其与正常动物进行对比,从中找出染病动物不同于正常动物的体征变化和行为表现。
1.3.3 染病动物详细检查
选择具有明显症状的染病动物,对其测体温,嗅气味,核呼吸数;观察其皮肤颜色,触摸皮肤是否存在硬块或肿块,有无充血点或出血点,注意淋巴部位有无明显变化;检查其口、鼻、眼等是否存在分泌物,如果存在分泌物,则要观察分泌物的性状、多少及颜色等;对其进行驱赶,观察其站姿、步态是否存在异常;投喂饲料,观察其食态是否存在异样;观察其粪便、尿液的颜色、气味、数量以及是否存在血液或黏液等。
宰杀濒危动物或选择新进死亡动物进行解剖检测,注意观察其气管、肠胃、膀胱、黏膜、囊胆以及脾、肺、心、肝、肾是否出现异物、寄生虫以及出血、水肿、坏死、充血、化脓等情况。
根据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推测出疫病发生在哪个器官部位,有明显病理变化的器官部位,应将其设定为主要怀疑对象。
结合动物疫情的发生顺序、发病过程及染病数量,联系同类或相关动物的疫病发生情况,可大致判断疫病是否存在传染性。
根据疫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症状,结合周边地区的疫病发生史,并借助抗菌药物加以验证,可大致判断疫病属于细菌性疫病还是病毒性疫病。
动物疫病种类繁多,而且部分疫病病理表现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对其进行准确判别。因此,在对染病动物诊治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其进行临床观察,而且需要对其进行解剖,明确其发病部位,减少并发症干扰,然后根据特征性病理变化,提高动物疫病诊断的准确率。
由于动物疫病诊断存在错判和误判的可能性,所以基层畜牧兽医在对动物疫病诊治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根据疫病诊断结果,选择有效且足量药物,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实时追踪,从而对疫病诊断的正确性进行佐证。
根据试治结果,适当调整用药,明确治疗方向,提高治疗力度。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基层畜牧兽医必须嘱咐养殖户加强日常清洁护理,为染病动物喂食一些绿色多汁的饲料,以此来提高染病动物的免疫力。
如果试治效果甚微甚至无效,则证明此前诊断结果错误,必须立即对其进行重新诊断,另行确立诊治方案。如果无法作出准确诊断,那么必须向养殖户说明情况,并向检验部门寻求技术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