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河口近期冲淤演变分析

2020-04-17 06:33张伯虎
浙江水利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瓯江沿程采砂

李 玲 ,薛 峰 ,张伯虎

(1.浙江省温州市水利规划发展研究中心,浙江 温州 325000;2.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浙江 温州 325005;3.浙江省近岸水域生物资源开发和保护重点实验室,浙江 温州 325005;4.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0)

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江,瓯江河口是山溪性强潮河口,自青田以下河段受潮汐影响,进入河口地区,根据水动力和地形特征,可将瓯江河口区分为河流段、过渡段、潮流段和口外海滨段。河流段(温溪至梅岙),长25 km,河床系径流塑造而成;过渡段(梅岙至龙湾),长38 km,河床展宽,水流分汊,滩多水浅,径流、潮流作用相互消长;潮流段(龙湾至黄华),长15 km,江面宽阔,又受龙湾咀、磐石等矶头制约形成稳定分汊河型。口外海滨段,长25 km,位于口门以东,河床成形不明显,属温州湾浅区,外侧有洞头列岛为屏障,拦门沙发育,海底地形相对稳定(见图1)。

图1 研究区位置图

近年来,受洪潮相互作用及人类活动的多重影响,瓯江河口滩槽冲淤多变,尤其是重要的分汊河段及防洪险段受人类活动影响较为显著,河势朝不利于两岸堤防安全的方向发展[1-3]。及时掌握河床冲淤态势,分析河口形势,对加强河口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瓯江河口水沙基本特征

瓯江河口属强潮河口,河口段平均潮差超过4.00 m,最大潮差超过7.00 m。潮汐为不正规浅海半日潮。鹤城(圩仁)水文站是瓯江干流的控制站,控制流域面积75%,该站实测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约140亿m3,多年平均流量为443 m3/s,洪枯比大。径流年际上存在丰枯水年周期性交替现象,主要成因为梅汛和台风雨。河口区的含沙量分布呈“中部大,两头小”的特征,梅岙以上水较清,黄华以下除大风浪天气以外,水也较清,而龙湾至瞧头河段,涨、落含沙量峰值高达5 ~ 6 kg/m3,平均含沙量在2 ~ 3 kg/m3。

2 资料与方法

瓯江固定监测断面从鹤城DM01至口门灵昆DM51(包括其间加设的DM11J、12J、21J、23J、32J及楠溪江口的DMN01)共计57条断面(见图2),梅岙以上断面间隔平均约1.5 km,梅岙以下平均2.0 ~ 3.0 km。2012 — 2015年共开展10批次的测量,测次情况见表1,测次时间分别为2012年6月、10月,2013年4月、8月、10月,2014年4月、8月、10月以及2015年4月、10月。断面测量按1∶2 000比例尺进行数据采集。根据上述资料,通过容积计算、沿程平均高程、最低高程等统计数据,结合河口洪水过程和人类活动分析近期演变特征。

表1 2012 — 2015年瓯江江道测次情况表

图2 瓯江固定监测断面图

3 研究结果

3.1 河流段河床变化特征

从2012 — 2015年的10次测量的环比冲淤情况来看(见表2和图3),2012年6 — 10月河流段容积略有增大,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为径流量不大的冬春季,此时段容积增大,河床增深,从多年平均低水位下容积变幅可见,河槽容积的增大是主槽高程降低引起的,边滩呈淤积态势,河床增深与采砂密切相关;2013年4 — 8月,主要为梅汛期,因径流量不大,没有出现较大的洪峰,河床出现回淤;2013年8 — 10月,河床出现冲刷,因测前遭遇“菲特”强台风,此次容积增大应与台风暴雨径流冲刷有关;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枯水期河床进一步回淤,2014年8月河床容积增大明显,这与2014年8月份瓯江遭遇流域性大洪水有关,8月20日鹤城实测洪峰流量10 900 m3/s,河床高程降低显著;2014年8月以来,河床容积一直维持在1.18亿m3以上,2015年10月最大,达1.21 亿 m3。

图3 2012 — 2015年花岩头—梅岙江道容积变化图

表2 2012 — 2015年花岩头—梅岙江道容积表 106 m3

自然状态下,瓯江江道表现为洪冲潮淤、丰冲枯淤的特性。在空间上表现为上冲下淤,枯水期表现为下冲上淤的特性,丰水期河床冲淤幅度大于枯水期,但由于潮流段短,潮波变形不大,泥沙运动又以推移质为主,冲淤幅度不大。从本轮测次的年际趋势上研判,2012 — 2015年河流段容积呈增大态势,多年平均高水位下河床平均高程降低0.90 m,最大降幅可达5.00 m(见图4)。测量期间潮动力和径流的变化数据见表3,龙湾站潮动力变化不大,促使河床冲刷的径流也没有明显增大,说明河槽高程降低为江道采砂所致。

图4 河流段河床平均高程沿程变化图

表3 龙湾站测量期间水动力情况表

另据文献4研究,2002 — 2013年实测水下地形资料计算可见(见表4),河床高程降低明显,单向河道容积扩大,且存在自上而下逐渐减弱趋势。其中温溪至西洲河段河床高程平均降低达4.12 m,西洲至江南河段河床平均降低2.94 m,江南至梅岙河段河床平均降低1.29 m。可见,近年来瓯江河口中上游江道河床下切剧烈。

表4 近期瓯江河口各河段冲淤变化表

3.2 梅岙以下江道受强烈的人工控制,整体格局稳定

河口段主要为多节分汊河型,江中江心洲、江心滩和边滩发育。河床演变形式主要通过心滩、边滩的移动和主支汊的更替来实现,在洪枯季径流变幅大和潮流作用下,流路常不一致。沙滩易遭切割,或深槽摆动(蠕动),使泥沙冲刷下移,深槽(深泓)也随之摆动,1970 — 1983年温州河段先后开展以航道整治为目的的一 ~ 四期的整治工程,控导水流流向,由于这些控制性整治工程的建成,改变了河道的边界条件,从而改变水流流向,使流路固定归槽,主槽深泓线基本稳定。

自梅岙的DM26断面至龙湾的DM44断面属于河口的过渡段。从2012 — 2015年的10次测量的环比冲淤情况来看,多年平均高水位下容积为4.75亿~ 4.94亿m3,多年平均低水位下容积为2.77亿 ~ 2.98亿m3。灵昆北口DM45断面至岐头DM48河段为潮流段多年平均高水位下容积为2.31亿~ 2.36亿m3,多年平均低水位下容积为1.48亿~1.54亿m3。较之河流段,容积变幅相对较小,河床相对较稳定。从多年平均高水位下河床平均高程沿程变化可见(见图5),2012 — 2015年降低约0.13 m。

图5 河床平均高程沿程变化图

4 瓯江江道保护和利用建议

4.1 加强河口地形监测,完善水文监测体系

及时掌握河床冲淤态势,为河口防洪排涝、资源保护和利用服务,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应持续开展周期性水下地形测量工作。同时,结合水下地形的监测,建议开展系统的水文测验,及时掌握在河口开发强度不断增强的条件下,水沙地形的调整规律。特别是针对瓯江干流低潮位呈逐年下降、潮差逐年显著增大,潮动力沿程上溯的问题[4],尽早启动梅岙、花岩头等潮位站恢复运行工作,完善水文监测体系,恢复鹤城(圩仁)水文站输沙量监测工作。

4.2 加强采砂监管规划,开展河口对采砂等重大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

近年来的水下地形监测表明,河床沿程均有采砂活动,其中梅岙以上是采砂的主要河段,2002 — 2013年,该河段平均河床高程下降约4.00 m,局部深槽河床降低幅度可达20.00 m以上。瓯江偷采和过度采砂现象严重(见表5),使得河床坑洼不平,呈畸形发展状态,深泓线不规则摆动,引发滩坡冲刷后退,导致河势变化剧烈,需要加强采砂规划监管。

相关研究表明[5-6],河道采砂使得河床下切是多年来潮区界、潮流界不断上溯的主要影响因素,在采砂高强度背景下,采砂对瓯江河口潮区和潮流界面、对沿程洪水位和洪水历时、对河口盐水入侵、水体浊度、河势、堤防、航运以及码头取排水口等工程均将产生一系列影响,需要开展针对性的专题研究,以提出相关对策措施。

表5 2012 — 2015年监测河段采砂分布表

5 结 论

利用瓯江河口2012 — 2015年的水下地形资料,对河口近期冲淤形式进行分析,得到几点结论:

(1)瓯江河口河流段多年平均高水位下河床平均高程降低0.90 m,最大降幅可达5.00 m,采砂是江道河床高程降低的主要原因。

(2)梅岙以下江道受强烈的人工控制,整体格局稳定。多年平均高水位下容积为4.75亿 ~ 4.94亿m3,多年平均低水位下容积为2.77亿 ~ 2.98亿m3。

(3)鉴于河流段河势变化剧烈,应加强河口地形监测、完善水文监测体系,加强采砂监管规划、开展河口对采砂等重大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为河势、堤防、航运以及码头取排水口等工程安全运行提供有效支撑。

猜你喜欢
瓯江沿程采砂
基于管道粗糙度的排泥管沿程压力损失计算
A new species of the gudgeon genus Microphysogobio Mori, 1934 (Cypriniformes: Cyprinidae) from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不同微纳米曝气滴灌入口压力下迷宫流道沿程微气泡行为特征
采砂对沅水典型采砂河道影响初步分析
新版河道采砂许可证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启用
典型生活垃圾炉排焚烧锅炉沿程受热面飞灰理化特性分析
流量差异和管径突变对立管流动状态的影响
《瓯江丛韵》在浙首发
再次邂逅(绝句小说)
我国将打击长江非法采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