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今日本书法的缺失

2020-04-17 07:55刘绍伟
书法赏评 2020年6期
关键词:运笔书家书法艺术

刘绍伟

日本的书法艺术源自中国,称为书道。中国书法艺术传入日本最早的时间,据《日本书纪》记载,应神天皇58 年,朝鲜百济国使王仁,进献了汉文典籍《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应神天皇的时代,是270 年至310 年,正处在中国的晋代。据此可知,中国书法至迟在晋代甚至更早的朝代,就已经传到日本。中国的书法艺术,在日本繁荣发展,是在唐代。日本先后派出十三批遣唐使来华学习交流,学习大唐先进文化的同时,也深受当时极盛的书法艺术氛围的影响,涌现出空海、橘逸势等书法名家,代表着日本书法的时代高度,至今颇有影响,日本人称空海为中国的王羲之。作为遣唐使,他们是文化传播的桥梁——不只是学习,更主要的是把中国文化与书法艺术传播到日本,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开始了日本之旅,并生根成长,子子孙孙代代无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又出现了空前盛世。唐以后至近现代,在书法上有所建树的日本书家,艺术成就都没能达到空海时期的高度。

当今日本,书法艺术,从民间的私塾传授到高校的课堂传播,仍然有着众多的受众群体。日本众多的书法爱好者和一定数量的书法专业教师,使书法艺术在日本得到了普及、传播。遗憾的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在日本历经千年,其精髓渐而缺失,诸多弊端纷纷呈现,使越来越多的人不知书法为何物,与传统书法艺术渐行渐远。

当今日本书法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学习书法方法的缺失

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重在师承,且需广博多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痴者可“出于蓝胜于蓝”。伯乐与千里马共生。日本民间的书法学习,普遍的方法是:不临古帖不师古,以所从老师之书为范本,且老死师门,不为贰徒。日本民间有很多私立的书法培训道馆。老师多以自己的书体去教授学生,学生也很接受这种直接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学者能在很短时间里就进入到实际创作,虽有自我创作的快意,但写出的作品类似流水线产品,或死或生,众生一貌;至于作品“质”的高度,更不能妄言。笔者在日本的展厅中,曾看到很多风格及笔墨雷同的作品,视觉上如同模板印刷出的美术字;装裱形式虽新颖丰富,却难以掩盖艺术内涵之空乏。这种现象在日本高校书法教育中,仍然存在。日本高校书法教育,基本以临摹中国传统碑帖为主,但缺乏对中国传统书法基本笔墨的深入认知、深刻理解和系统掌握,致使临帖学习多流于表面的结构和章法,对书法艺术内在的精髓或不知,或懵懂,或知之甚少,终不知书法为何物。日本高校的书法教育,普遍重视、强调创作,无根少据的个性创新,如无本之木,何以参天;似无源之水,何以汤汤。这种书法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以抒发个性的创作为主,不会走就先跑,导致急于求成之风盛行,种种弊端呈现。与日本相较,中国当今的书法教育,无论民间还是高校书法教育,仍然沿承着传统临帖的学习方法,重视长期临帖的体悟与积累,渐进探究书法艺术的本源内质;但有识之师甚少,愿不要舍本逐末。

二、传统笔墨的缺失

对中国传统笔墨,普遍缺乏正确的理解和实际运用。片面追求书法的外在形式和表现,导致作品缺乏内在的笔墨精神。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历来讲究笔墨精神。南朝时期书家王僧虔曾提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宋代苏东坡强调:“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都指出了书法艺术内在的精神气质——是书法艺术的精髓。书法艺术的内在精神,是书家通过运用传统笔墨表现出来的。传统笔法,即中锋运笔,运行间提按顿挫,轻重缓急,虚实相合等的基本方法。笔法,虽然只是书法艺术的一个方面,但却是表现书法艺术内在精神的前提条件,是书法艺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中国传统的中锋运笔法,是通过对毛笔提按的适度控制,积点成线的涩劲运行,通过肘腕手指的精微转换,达到笔墨意趣相生。在运笔过程中,书写者通过对毛笔的控制,将力量作用于笔端,在毛笔承受的限度之内,将活的笔力注入到宣纸之中,笔墨相生,点画线条饱满自然,形成“锥画沙”“屋漏痕”“万岁枯藤”等鲜活的线条,笔墨意趣,方可天成。

日本书法的点画质感,普遍单薄浮滑,少饱满圆润。主要原因是缺少笔墨的养成和法度意识;普遍缺乏中锋运笔,运行间的提按顿挫,轻重缓急等,且无法无依。因此徒有造形,不见笔墨,不见神韵。另外,日本书法教育中,片面重视大字榜书,忽视对毛笔的提按控制。超出了毛笔弹性承受的限度,虽有书家的大胆激情书写,笔下却难以表现出笔墨内在的精神,大多是板滞的死气,类刷出的美术字。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强调掌握中锋运笔,是为了表现出笔墨意趣,进而创造出书法艺术内在的精神气韵。

对传统中锋运笔方法,笔墨意趣的忽视,在日本的中小学和民间书法教育中尤为突出。因先入为主,基础教育就偏离了正道,只会渐行渐远。在日本两年,看过数次书法展览。在各级书法展览中,有些作品虽有视觉上的外在冲击力,而乏内蕴内美,是书法艺术根本的缺失。(如图—日本书法作品)。

三、追求个性表现的缺失

日本书法对大字及榜书情有独钟。书法作品,往往以一字或两三字为内容,表现形式及其随意张扬,充分表现书家的个性。书法创作追求个性表现,无疑是正确的创作导向,但作品美好的表现力,需要书家具有长期扎实、深厚的笔墨功夫积累,及对书法艺术的深刻认知和见地。真正的个性表现,是用传统的笔墨书写不同的表现形式,异曲同工,历代经典作品,形异而质同,书家用内在相同的笔墨精神,书写不同的个性特质和时代风貌;真正的个性表现,不是胡乱不羁的涂鸦,不是简单表象的特立独行。

客观而言,日本一些具备深厚传统书法功力的书家,由于有深厚传统书法笔墨的基础,大字榜书有其独到之处,具备艺术感染力。如已故的井上有一,长期致力于颜体书法的临摹,在榜书创作中融入自己对颜体书法的理解,故其作品线条的质感厚而活,有独到的艺术表现力。但这样的书家在日本为数不多,很多专门致力于榜书的创作者,往往不具备中国传统书法的根基,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致力于大字榜书的创作,一味创新求变,导致作品线条及墨色的混乱不堪。虽有外形的变化,点画线条缺乏活力,运笔过程平铺直叙,缺乏起伏顿挫的涩劲,看似有视觉上的震撼,实质少有内涵,难言艺术创作的成功。

当今日本书法的缺失,不仅是学习方法、传统笔墨和真正个性的缺失,更主要的是,对中国传统书法特质缺乏深刻的认知与领悟。当今中国书法艺术日渐普及、繁盛,传承和发展这一国粹,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日本书法的缺失和弊端,在中国现实的书法环境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个现象,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当今我国中小学书法教育已经拉开了序幕,高校书法教育日益发展,如何在正轨上更好地将中华传统书法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值得我们去深度思考。

猜你喜欢
运笔书家书法艺术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写意青蛙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宋稗类钞》的书法史料价值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张天德书法艺术欣赏
字钉运笔
杂说书家之性灵
湖北近现代书家、印家群体的掩名现象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