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天让
利用食品垃圾养殖的黑水虻可替代大豆成为动物饲料中的蛋白质来源,节省农田。英国创业公司Entocycle在位于伦敦的实验室中测试其养殖环境。
三月伊始,全世界正在遭受一場疫情的袭击。这场疫情从一个野生物种身上的小小病毒发端,慢慢影响到一座城、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惊人的发展速度似乎也在印证着一个早已成为常识的认知:没有人是孤独的岛屿,全球化的流动性已经将全人类塑造成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
不同民族要求在世界文化秩序中得到自己的空间,这不是对世界体系的排斥,而是对现代性的本土化的渴求。
在等待疫情过去的时间里,我们也正好带来两个关于全球化的话题。
摄影师吴峻松开启自己探访澜沧江上游的行程,也同时为我们关注西南丝绸之路的报道拉开序幕。这条自古存在的文化传播路径起于成都,澜沧江贯穿西南丝绸之路南北,将流域内的诸多民族带入全球化的快车道。在吴峻松的镜头下,澜沧江的人们的生活既充满了来自世界的冲击,同时也在竭力坚守着自己独有的对世界与人生的理解:“不同民族要求在世界文化秩序中得到自己的空间,这不是对世界体系的排斥,而是对‘现代性的本土化的渴求。”
国家地理作者罗伯特·孔齐希则将带领我们寻找一个“没有垃圾的世界”。他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彻底消灭的系统:全球化的垃圾流动,揭示的是每一个人生活背后的潮流暗涌——供养77亿人口的原材料和产品的洪流,正在造成兼具建设奇迹与惨烈破坏的效果。尽管如此,人们对循环经济的愿景——节用能源、无限循环生产材料,仍然在鼓舞着各类企业和环境保护者。
我们很庆幸能够记录下当下人们对本土性的坚持、以及他们为可持续发展共同体做出的探索。这些源于每个人的坚持与信仰正是改造生活的最大力量。世界是常新的,一切痛苦的过去都将过去,我们必将迎来更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