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我们党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对深刻变革、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作出的生动阐释以及对人类发展前景和世界发展命运的深度考量。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它蕴含着丰富的、深刻的理论内涵,承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体的思想和中国“和合”思想,进一步升华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社会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等概念结构。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笔者主要从价值、理论和实践三重逻辑来着重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它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在理论价值上,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实践成果;在价值理念上,它是世界各国共识的新型价值观;在国际话语权上,它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中国方案”。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内涵;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中国智慧
【作 者】欧庭宇,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贵州贵阳,550001。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0)01-0023-009
为何党中央要向世界各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尽管世界面临恐怖问题、网络安全、贫富分化等威胁蔓延,但是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没有根本性变化,无论是现实还是时代背景都需要我们世界各国甚至全人类携手面对、共同解决,这也是任何单独一国无法从容解决的问题。为此,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应然而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本着自身发展的同时充分赋予其他国家发展的合理关切,为世界各国提出了一个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发展理念,不能只是“一枝独秀”,而要“万花齐放”推进共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世界舞台倡导将目光转向如何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这并非某些国家、某些地区、某些人群的享受文明进程,需要我们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力量超越国家战争、民族矛盾和宗教隔阂,因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1]15,进一步加强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七项原则的认同与弘扬,为更加融合顺畅的国际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创建了新平台。笔者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新的世界格局而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藏着丰富、科学的理论内涵,具有鲜明、深刻的时代意蕴,是学术界与社会各界的一项长期的重要课题。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经历了中国与俄罗斯、中国与巴基斯坦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命运共同体,到中国与非洲国家、中国与拉丁美洲等中国与地区之间的命运共同体,扩展到亚洲层面的区域性命运共同体及最终形成的“世界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不断丰富,形成了较为清晰的理论框架,直到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正式提出。它的理论视野着眼于整体性的、全球性的、全人类的世界发展,塑造了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的“五位一体”共建思路,成为全世界重新审视今天的经济全球化、技术全球化、政治格局等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撑特别是较为系统的、全面的“中国方案”。世界不存在没有源头的活水,为了进一步深化认识这一全球性发展理念,需要从它的理论来源、演进发展、自身结构等方面来理解它到底是什么样的共同体及其具體标准。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体”的思想学说
关于人类共同体思想,并不是从来就有,而是经过无数哲学家、政治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赓续创新、批判性吸纳之后萃取提炼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坚持“真正共同体”才能获得人的真正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对资本主义这一“虚假共同体”进行激烈地鞭挞和无情地批判,进一步指出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真正进入理想社会这一“自由人联合体”的真正目标,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类共同体这个重要课题的科学探索。纵观哲学思想史的发展进程,可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真正共同体”的思想学说是站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思想巨人”的肩膀上获得的。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几部对人类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梳理出其发展轨迹。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指出了“真正共同体”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这跟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少数人利益共同体有着本质区别,并在伦敦手稿中提出“真正共同体”要深刻认识资本主义剥削的“丑陋面目”,特别是资本家最大限度地追求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作为他们利益共同体的目的。而“虚假共同体”就是“货币直接是现实的共同体,因为它是一切人赖以生存的一般实体;同时又是一切人的共同产物。但是,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在货币上共同体只是抽象,对于单个人来说只是外在的、偶然的东西;同时又只是作为孤立的单个人的个人满足需要的手段”[2]178。在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资本论》中,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总过程中,分析了“两个王国”跟工人劳动的关系问题。按照有学者的理解,“自然必然性的王国和自由王国总是在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中处于此消彼长和变动不居的状态,正是这种状态使劳者的劳动有了奋斗目标,同时也始终处于受约束的条件之下”[3]397。换句话说,这里的“自由王国”就是保证个人自由解放、共同幸福的“真正共同体”,这是在改造物质生产方式并获得高度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上建立其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对“共同体”思想的探究是从科学理论进行分析的,那么列宁关于人类共同体思想则是从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实践层面来展开。列宁生活在帝国主义垄断的时代,站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与民族解放的命运角度,披露了缔结对地球大多数人殖民剥削的“欧洲联邦”口号之虚假性,批判了第二国际那些否认无产阶级革命的国际主义立场的改良主义思想家,这体现了列宁本人对人类不幸的关怀与心系。他坚持从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胜利”观点出发,即少数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然后最终共同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并在十月革命之后建立起“真正无产阶级的和真正共产主义的国际,它既估计到和平时代的成就,也估计到已经开始了的革命时代的经验”[4]294。周恩来同志针对中国和印度领土边界问题,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重要思想成为世界各国处理国家关系的思路,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中国化进程中的思想理论。除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还赓续于中华民族爱好和平、邻里互助的民族气质,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润泽,为中国共产党面对世界新形势新情况提供了新的战略构想,成为其在新时代对国际外交、治国理政、人类命运的深邃思考和智慧结晶,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问题提供了一个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方案”。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赓续创新
跟其他思想理论一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展演进过程遵循着从时代特征找到理论依据并从具体实践中探索思路与方法。这一理念并非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从学术层面来讲,最早追溯到2004年郑必坚教授以“利益共同体”的概念范畴作为推动世界达成互利、形成共赢的建设性意见;从政党层面来讲,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5]648尽管这只是解决台湾问题、明确两岸关系的新阐释新策略,但是首次将单个的“利益共同体”上升到多层次的“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并就此在国际外交推进、深化经贸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继而在2011年9月的《中国和平发展》(国务院发布)白皮书中,强调“命运共同体”对于全世界、各民族的文明交流、安全共享的重要作用。这种倡导对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给予了新的理论视角、处理办法,但这时关于共同体的探索还处于萌芽酝酿阶段,与学术理论化、话语体系化有不小的差距。
党的十八大报告标志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上升到国家外交战略思想,并为国际外交行动奠定了思想根基。“我们的事业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6]128这一理念不仅仅我们中国应该深刻领会、认真把握,而且也要世界其他国家能够一起达成共识、携手推进。2013年的春天,习近平同志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向世界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呼吁世界秉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意识,这次演讲意味着由理念走向了行动,标志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外交层面的确立形成。之后,“中非命运共同体”“亚太命运共同体”“两岸命运共同体”“世界人民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精彩阐述,无不是习近平国际外交步伐的印记,尤其是首次在联合国这一舞台提出的“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6]15,这也回答了“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问题,深刻阐释了政治、经济、经济、安全、生态等五个方面的总体性布局和工具性路径。随后,他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进一步阐发“政治上,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安全上,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人文上,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生态上,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7]45至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了理论向现实、从实践中升华理论的飞跃。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概念结构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习近平同志代表党中央对过去五年治国理政的历史性成就作出总结,并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提出在政治上持久和平、经济上共同繁荣、文化上开放包容、秩序上普遍安全、生态上清洁美丽的目标,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的充足信心,从概念结构上完善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由此进入了成熟完善的阶段,指明了“五位一体”的实施方略。
一是构建政治共同体是关键。为了世界保持持久和平的稳定局面,需要世界各国不因版图大小、人口多少、发展程度、文化不同、道路差异而破坏相互尊重的对话立场、平等协商的对话方式。只有摒弃冷战思维、避免零和博弈、克服妄自尊大,才能将焦点放在共同解决世界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当然,这也离不开从思想和行动上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自由性与特殊性,尊重和承诺彼此核心利益不被侵犯、重大关切不受干扰,提倡走对话不对抗的合作态度、结伴不结盟的合作方式,从而有效妥善处理各方面矛盾与分歧,确保世界范围内的持久和平。
二是构建经济共同体是前提。目前,世界整体经济处于低迷状态,究其根源在于全球增长难以推动经济持续地、稳定地提升;当前的发展模式受到反全球化的制约,致使世界各国资金、技术、人力及其他资源无法充分利用起来,影响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加上缺乏合理的、灵活的全球治理模式,难以及时应对世界经济的新变化新形势。为此,世界各国携手坚持创新驱动、协同联动、与时俱进、公平包容的合作方式,打造增长有活力、合作有共赢、治理有公正、发展有普惠的世界经济模式,既通过“独善其身”保障本国人民利益,又通过“兼济天下”保障世界人民共同利益,推动世界经济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方向邁进,实现全球经济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三是构建文化共同体是基础。世界各国要充分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兼容并蓄、交流互鉴的对话方式,消除文明隔阂,避免文明冲突,吸收彼此长处而弥补自身短板,“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8]15。
四是构建安全共同体是保障。在国际安全的处理思路上,树立共同对话、综合考虑、合作治理、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以对话解决国际事务的争端、以共同协商的方式化解意见分歧的风险,一起统筹应对网络空间的、传统的和非传统的等方面的安全威胁。我们生活在一个利益交融、安危交织的“地球村”,这需要着眼于世界各国的共同安全利益,增强应对国际秩序挑战的共同体意识,不断扩张国际合作领域、升级国际合作方式,将国际发展与国际安全有机统一。同时,面对世界宗教极端主义、网络恐怖主义及其他威胁国际安全的威胁,我们要将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在对外合作的各领域,坚持义利用兼顾,尊重他国情况,加强对话协商,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国际新理念,有效应对气候变暖、能源危机、重大自然灾害等日益频繁的全球性问题,共同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五是构建生态共同体是根本。2015年习近平出席气候变化的巴黎大会,作了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为题的重要讲话,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加公平的、合理的、有效的全球性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倡导世界各国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全社会资源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更新生产生活方式。世界各国要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坚持走绿色的、清洁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共同建造尊崇“绿色”、保护“绿色”、“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链,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永续长存的生态家园。既要照顾世界消除贫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待,又要使全球生态系统更加绿色环保、低碳运行、循环使用、可持续发展,不断开拓经济层面的更加富裕、民生层面更加幸福安康、生态层面更加清洁绿色的生态共同体道路。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在逻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习近平为世界繁荣发展与国际外交关系提供的“中国方案”,经历了由一国倡议到多国赞同、再到全球共识,由政治理念到政治战略、再到外交行动,在解决世界范围内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问题过程中赢得了世界各国的拥趸与支持,有力展现了这一世界共识的强大领导力、强烈的感召力、深远的影响力。正是这一“中国方案”为全世界解答了“世界是什么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我们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怎么样来共建共享共治”等重大难题,为解决关乎人类发展与前景的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这一理念蕴含着深刻的系统的内在逻辑。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
为什么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运用?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做出重要讲话,指出:“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成果。”[9]5他呼吁世界各国推动包容性发展、造福性普惠,让全世界人民共享文明成果,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起点与终点,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族群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关切。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人民立场、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跟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政党最显著的、最本质的区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价值内涵。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定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肯定了人民群众有权利、有能力过上自由的、平等的、美好的幸福生活,产业工人和其他大众不是工具和手段,而是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彰显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的价值地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平等协商”“平等相待”等关键词,充分表明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共同努力最终归结为世界人民之间的共同努力,其平等性是不分家庭、社群、民族、国家的,“以世界人民对生存、发展、享受的多种需要为前提,实现主体人在政治、安全、经济、文明和生态方面的自主创造性”[10],进而维护和尊重全世界人民的创造性、创新性和共同性。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追求。它彰显了对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追求的关心与情怀,通过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在国内依靠人民的力量并让人民共享发展的劳动成果,让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列车”的行进过程中掉队,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同时,面对世界基尼系数超出公认的“危险线”,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产业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的冲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倡采取务实行动,欢迎世界各国搭上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便车”“快车”,一起释放包容的、可持续的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携手努力,相向而行,从而让全世界的人民共享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成果。
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判断。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标准就是为人民呈上满意的、高兴的、赞成的“答卷”,人民群众成为对“答卷”进行评判的“阅卷人”,将人民至上这个价值标准作为其他批判标注的“最终关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由中国率先倡议和推动的,围绕这一理念的“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中国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等组织行动,吸引更多的人民组织化的社会力量参与,由此让中国特色的方案在世界各国愈来愈占据重要地位,将增进世界人民福祉作为这一理念的根本目的,让世界人民携手共建并且共享发展成果,不断“增强广大民众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11]2。“鞋子合不合脚,穿鞋的人才知道”,这三个层面的“感”是由世界人民切身感受的,是否让他们感受到、共享到全球繁荣发展的成果,应该让他们来评价,这一价值判断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应对人类命运的战略提升及人民价值的原则体现。
(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義相统一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必须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纵观世界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难题,需要一个和平发展、繁荣稳定、协商合作的重要方案。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以整体性的、普遍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看经济全球化的紧密相连、命运与共,人类的“命运共同体”实际上处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世界多极化的世界潮流中,这样的环境中挑战频发、混乱慌乱,考验着世界各国首脑智慧与人民的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必须通过各国人民的平等协商、同心协力,才能真正把握未来世界发展的机遇和国际社会的本质,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了“朋友圈”,收获了物质到精神层面的重要成果,正是全世界国家与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大力支持,才得以绘就一副合作共赢的“大写意”。
再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人类文明演进过程始终包含着人类生产活动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就是无数个“共同”活动。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来讲,“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12]160,这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不能只靠个人的力量,更要依靠合作的、协同的力量才能推动。当前世界正处在“工业革命4.0时代”的大变局之中,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等重大挑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建模式埋下了伏笔。如果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的社会生产过程,呈现出技术、金融、资金等这样的“物质基础”,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规范和指引国际普遍交往的“社会形式”,他们都是全球化的重要产物,需要我们认清过去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资历体系正处在危机,需要转变到一个更加平等互信、公平正义的人类共同体中来。截至当前,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整个世界经济贡献率超过了八成,这也证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宣告过去的“西方利益共同体”瓦解,正在走向“真正共同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正是基于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才能准确研判世界发展新形势,把握世界新未来,谋求发展新动力,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贡献了全球治理模式的“新版本”。
(三)知行合一的实践逻辑
“知行合一”作为哲学层面的认识与实践的逻辑解答,从认识事物与实践检验需要一个往复过程,既要求我们从做事态度上表现出实干精神、奋进担当、言出必行,又要我们尊重实践唯物主义的真理性,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理念生成、外交倡议到交流互鉴、平等合作的过程,带给了世界一片“掌声”、一份信心、一件共识的同时,又在行动上由亚投行、“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进《巴黎协定》等大国担当,充分展现了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守的“知行合一”。
“知”的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不是偏离世界形势、没有可行方案的“空口无凭”,也不是只为中国独善其身、没有世界共同发展的“空头支票”。自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以来,世界将自身利益作为国家核心而导致了世界霸权体系,如果依旧沿用西方霸权思维来塑造国际体系,将会导致世界的一片混乱。中国率先从国家外交理念上做出调整,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为世界贡献的国际交往方案,其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远大的宏观图景。中国以世界容易接受的方式,从不解到赞叹、再到共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愿意加入到“中国方案”这一“论坛”中来,逐渐领会了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行”的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要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取向来阐释如何构建,利用国际社会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推广,还要从摒弃西方知行对立的思维,充分运用刚柔兼合、圆泽通达的中国智慧,以深邃眼光、战略定力來充分解决人类命运体中面临的难题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以“一带一路”为引领,推动欧亚之间的基础设施互通、网络互联及“国际航运海上丝绸之路”,并在世界范围办好以“利益共同体”为纽带的人文交流论坛,推进世界“智库联盟”的建立。反过来讲,中国以推动世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契机,在共创世界的光明前景的过程也带给了中国高质量发展、增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机遇。
总之,无论是博鳌亚洲论坛、中巴共同体的共建,还是亚非领导人会议、G20会议及《巴黎协定》,无不体现中国对全球治理模式走向共建共享共治的期盼,对世界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倡导践行,足以体现中国的“大国担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知行合一”。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
为什么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新时代意义?英国BBC对党的十九大、全国“两会”高度赞扬为“一次在世界地图前召开会议”,甚至美国《纽约时报》认为“达沃斯最亮耀明星是东方中国”,这是因为中国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为全面发展与保持自身特色的国家与民族提供包容性选择、创新性方案。有人认为世界经济不景气是由于全球化导致的,而习近平同志认为:“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13]4-5这充分展现了大国领导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高度自信,对全球共识、共建、共享、共治的全球治理新思路的强烈信心,这不仅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而且为全球倡导了新型价值观,还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实践成果
“共同体”意识在斐迪南·滕尼斯那里理解为人与人保持休戚与共、同甘共苦关系的“自然意志”,但是近代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原始共同体走向了解体,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共同体”成为机械聚合与人工制品。在马克思的思想世界中,那些原始共同体是人的“类本质”完成了人与人的有机统一,并非存在个体之间的矛盾与分隔。面对泛滥的个体主义,马克思坚决地提出了消除私有制、阶级剥削的“虚假共同体”,走向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真正共同体”。如果说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强调社会所有制对个体自由的决定性作用,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从人类利益、国家利益、个体利益出发,强调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发展离不开世界人民,也不许回归人民共享,前面部分的价值逻辑肯定了为了人民的价值目的、依靠人民的价值力量,既重视了共同利益和人的个体利益,又约束国家只是注重自身的核心利益。习近平同志在访问巴西期间所做的题为《弘扬传统友好 共谱合作新篇》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促进国家间、民族间、地区间、企业间、家庭间、个人间的和谐互助、共生共利共荣。”[14]8这意味着以满足人类文明幸福做为这一理念的重要目标,以共建服务世界人民利益互惠机制作为这一理念的实施方案。
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逐渐让世界各国意识到自然灾害、病毒泛滥、生态告急、战争威胁等严峻的全球性问题,应该达成“共同体”意识,用共同的价值意识和行动方案,维护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地区与地区之间乃至全球的和平态势和平等共赢。习近平同志深刻阐释了义与利的辩证关系,只有在坚守义与利的平衡性、共存性,才能实现义利兼得。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首个倡导者,就是体现一个新兴发展的国家的大国担当,通过和平相待、共存共生,实现世界各国之间、世界人民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发展共赢。
虽然马克思为解答人类进步方向而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共同体”,但是我们又必须面临一个在抽象共同体(自然共同体)、虚假共同体之后,如何过渡到“自由人联合体”的最终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体现中国对时代问题与人类命运的现实关照,而且承载着世界人民对共同价值的诉求,以人类发展的理论广角,注入了国际交往、国家合作、人民幸福等方面的新内涵,将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升到一种新境界,可以说这是在消除“共同体”的异化。换句话说,这一理念为全人类走向马克思所提出的“自由人联合体”提供了过渡条件,尽管这条道路依然很长,但是它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世界各国共识的新型价值观
关于价值理念,笔者在2014年版的《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找到习近平同志的一段论述:“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要加强外交战略策略运用……综合运用政治、经济、人文、军事等多种手段……树立和贯彻正确义利观……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15]466-467换句话说,全球新型价值观包含倡导合作共赢的新型交往观、包容互鉴的新型文明观、道义为先的新型义利观、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等价值理念。
一是倡导合作共赢的新型交往观。经济全球化浪潮使全世界的命运交织在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需要结束冲突对峙、摒弃自我中心的旧思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眼合作共赢的新型交往观,提倡世界各国由“搭台与拆台”旧观念转变为“补台是为了好戏连台”的新理念,以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追求本国发展的“善其身”中促进世界各国发展的“济天下”,共建互利共赢的新型交往观。
二是倡导包容互鉴的新型文明观。“物之不齐,物之性也。”虽然全世界的文化内涵、种族、肤色和国家道路都不相同,但正因为人类文明和国家发展的多样化带给我们思想的吸纳、智慧的汲取,为携手解决人类正在面临的新挑战新难题提供了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以人为本,协和万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倡世界各国要尊重彼此的民族文明,从本国自身实际为基础,从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中促进自身发展,从拥抱多样、择善而从中带来世界发展。这样的新型文明观区别以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封闭主义、“唯我独尊”的霸权主义,之所以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是因为过去价值观冲突导致无法达成包容互鉴的理念共识,新型文明观恰好解决了为世界发展建立公平的、有效的、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共同诉求。
三是倡导道義为先的新型义利观。习近平同志指出:“在同这些国家发展关系时要树立正确义利观,政治上要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为先,经济上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16]86这里的“道义为先”的价值观不同于过去“利益为先”的狭隘利益共同体理念,正因它才能义利兼收,只有多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诉求,在经贸、基础设施、交通、技术等方面的合作时多予少取、早予晚取,尤其是注意非洲地区的“造血功能”,致力于为世界提供更多基础性设施的援助、公共产品的服务,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合作中收获互惠互利的成果。
四是倡导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17]273这意味着不同于过去零和博弈的霸权思维,而是一种真诚友好的相处态度、同舟共济的相处模式、战略互信的相处原则,在秉承伙伴精神中增进世界人民之间的友谊、协调政策标准联通、推进合作共赢的境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含着平等互信、包容互鉴、道义为先、合作共赢等四个方面的新型全球价值观,形成了一个辩证统一的价值思想。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是必要前提和基础,道义为先的新型义利观是重要原则和关键,包容互鉴的新型文明观是基本原则和动力,倡导合作共赢的新型交往观是实现途径和目标,四者统一于推动全球的共商共建共治的治理体系、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全过程。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继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后,由中国再次提出的国际议题设置,倡导全人类携手共进、共谋发展、共同振兴的主张,获得全世界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提高国际话语权”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舞台和外交场合中积极探索、彰显话语力量的重要目标,它事关国家捍卫主权、领导和利益的效力,事关一个国家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国际影响力和形象力。二战以来,国际话语权日益成为合理承担国际义务与权利、捍卫荣誉和尊严甚至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在意识形态上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和平演变”战略,通过输出西方文化、政治观点和制度模式来输出美国的价值观,从国家知识分子入手渗透西方意识形态,从而使领导集团丧失思想话语权而使国家失去国际话语支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增强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提供重要条件,这也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所以能让世界各国喜闻乐见、欢欣鼓舞,就在于中国在改革开放的社会革命中取得了辉煌成就,愿意在中国的改革发展中为世界提供“便车”“快车”。
具体来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模式的构建与升级,为世界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等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提升自身的国际话语地位。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赓续与传承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以“接地气”的话语方式、“有人气”的话语风格向世界讲清楚“文化自信”的中国、“四个伟大”的中国、奉行亲诚惠容外交政策的中国、一个有大国担当的中国,让“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失去话语场所,真正让世界相信中国、与中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是互利共赢、共享成果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这离不开中国为世界和平、促进发展贡献升级全球治理模式的“新方案”。由于中国对“一带一路”的倡议、为世界和平事业贡献的维和力量、非洲国家的基础建设,全世界共享到了中国担当所带来的促进就业、增加国民收入、国家面貌等发展成果。中国为世界共赢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成果共享了自己的力量,体现一个东方大国的博大胸怀与世界情怀,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与信任。三是中国以谋和平、求发展为己任,始终做和平、发展、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际秩序观的倡议者和践行者,不仅提升了自己在构建国际新秩序的话语权,也提升了“非洲兄弟”在全球治理中的发言权和话语权。中国既在政治经济层面“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18]543,又在政治层面解决难民、极端主义、恐怖冲突等棘手难题,有力地展现了中国在国际秩序的“话语”作为。
总而言之,中国以切实的行动证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先进性、科学性与实效性,使这一理念在世界各国交往中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力。虽然中国难以在短时间内撼动西方国家的话语地位,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承袭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体的思想和中国“和合”思想,内蕴着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一个可行的、可鉴的重要方案。它以关切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为纽带,推进国际社会的平等互信、交流互鉴、共赢共享,为世界各国提供了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和平发展方案、超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互利共赢方案,也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全球新型的共同价值观、中国自身的国际话语权等问题提供了可行性路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宮敬才.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 [苏]列宁.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 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7] 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8] 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9]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0] 郎慧慧,张继龙.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民主体性意蕴及路径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19(1).
[11] 习近平.习近平新年贺词:2014—201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2]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 习近平.习近平在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和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时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4] 习近平.弘扬传统友好共谱合作新篇——在巴西国会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6] 李众,肖欢容.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1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ON THE BASIC CONNOTATION, INTRINSIC LOGIC AND
EPOCH VALUE OF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Ou Tingyu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a vivid explanation by our party on different occasions and at different times of the profound changes and complex and volatile world patterns, and a reflection on the prospects for human development and the destiny of the world development. A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Xi Jinping's socialist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t contains rich and profound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inherits and develops Marxist thoughts about the community and the Chinese thought of "harmony", further sublimates of political community, economic community, the security community, the social community, cultural community and other conceptual structure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Marxist position, viewpoint and method, the author mainly expound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from the three logics of value, theory and practice. Its epoch valu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value, it is the latest practical achievement of scientific socialist theory; In the concept of value, it is the world's consensus of new values; In terms of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it is the "China plan" to enhance China's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Keywords: the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theoretical connotation;intrinsic logic; value implication; Chinese wisdom
〔責任编辑:俸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