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品”与“对话”中读懂《猫》

2020-04-16 12:42朱云静
语文教学之友 2020年4期
关键词:细品对话

朱云静

摘要:郑振铎的《猫》是一篇意蕴深刻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同情弱小、谴责专制霸道、弘扬民主与博爱的思想感情,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善待弱小的人生道理。“细品”与“对话”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深处,体会其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关于人性、关于社会、关于生命的诸多深层思考。

关键词:细品;对话;深刻意蕴

《猫》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十六课,是当代作家郑振铎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文章。此文通过叙述一家人与三只猫之间的故事,真切表达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全文以浅显直白的话语将三只小猫勾勒得形神俱全,借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的推进,自然地阐释了作者关于人生的哲思。文中最感人的地方是写作者第三次养猫的事。这只猫是拾来的,与前两只相比一点也不可爱,家中也没有多少人喜欢它。有一次,妻养的芙蓉鸟被外来的一只黑猫盗吃,但作者误以为是这只家猫所为,于是不分清红皂白,用木棒追打这只可怜的猫,以致后来它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作者后来明白真相,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

教学这篇文章,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生动形象的描写语言”、精巧合理的结构与伏笔,使学生体会作者真挚细腻的心理描写,学习作者同情、垂怜弱小的思想情感,教给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善待弱小的人生道理。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丰盈而复杂的感情世界呢?笔者在课堂上设计了“细品”与“对话”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读懂《猫》一文的深刻意蕴。

一、 细品结尾句

句子是文章重要的语言单位,教师引领学生对文中关键语句进行细心品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哪些句子是文章的关键句呢?首先是一些意在言外、含义丰富的句子,以及开头的总起句、结尾的总结句,每小节的起始句、文中的一些过渡句等,还有就是那些抒情、议论的句子。笔者引领学生紧扣《猫》一文的结尾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展开思考。“自此”是什么意思?从什么时候、哪件事之后开始的呢?“永不”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不养猫了?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细品”结尾句,进行深入地思考与探究。

《猫》一文中的第一只猫属于略写。作者将第一只猫称作“相伴的小侣”,在小猫生病死去后,作者心里感觉着“一缕的酸辛”。因为生病是“天灾”,作者无可奈何。第二只猫也属于略写,不过笔墨比第一只猫多。第二只猫是“亲爱的同伴”,它被“路人”捉去了之后,我“怅然地,愤恨地”“诅骂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因为这只猫的丢失是“人祸”,作者感到了人性的冷漠与麻木,于是说“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着笔墨最多,也最细腻,属于详写。因为小猫来历不明——流浪猫,是张妈拾回来的,又不好看又很瘦,还具有天生的忧郁性……大家都不喜欢它。以至于妻子对这只丑陋、懒惰的猫心生戒备和猜疑,让张妈留心这只猫。最终,在我们的误解和冤打之下,它死在了邻家的屋脊上。这成为“我”心中的一根“针”,让“我”的良心饱受煎熬和自责,在深深地反省和愧疚中说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为什么同样的结局,第一只猫、第二只猫带给作者的痛苦没有第三只猫这么强烈呢?以至于作者在文章结尾说,“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因为这只猫的死不是“天灾”,也不仅仅是普通的“人祸”,而是死于“我们”的偏见和误解。这让作者看到了人性的武断、狭隘和丑陋,带给作者关于人性、关于社会、关于生命的诸多深层思考。

在学生细品结尾句的基础上,笔者适时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社会问题。这一时期,郑振铎的作品中表现出许多新思想:同情弱小、谴责专制霸道、弘扬民主与博爱。此文中的三只猫性格不同,遭遇及命运各异,但都是弱者的代表。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学生能够读到淡淡的悲哀,也能读出淡淡的探求和期待,就能够领悟作者内心对“正义感和同情心”的呼唤,对人心世道能够多一些“宽容与仁爱”的期盼。

二、关注小人物

文章的主旨一般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描绘来加以体现的,所以要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了解文章记了什么人、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文中的“小人物”。文中除了“我”“三妹”和“妻子”以外,還有三个“小人物”:李妈、张妈和周家的丫头。作者对这三个人的用墨极少,可谓一笔带过。然而,细细品味,却能有别样的收获。

《猫》一文中的第7节写到家里人都在慌忙地寻找第二只小猫。李妈说:“我一早起来开门,还见它在厅上,烧饭时,才不见了它。”此处对于李妈的描写,没有语气,没有神态,也不见任何着急和伤心,读来极为平淡。让学生“细品”,可读出李妈是个心性冷漠之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活儿都忙不过来,哪里还有闲暇去关心主人的猫?而张妈却不一样。张妈连连说着:“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午饭时,张妈又诉说道:“刚才遇到隔壁周家的丫头,她说,早上看见我家的小猫在门外,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可见张妈对猫的关注与关心。后文中,正是张妈将门口那只“蜷伏在门口的,很瘦,不好看”的流浪猫捡拾回来,并且“每天给它饭吃”。在“妻子”怀疑猫、让张妈留心猫的时候,张妈也只是匆匆把猫抱了下来,默默无语,找不到话来为猫辩护……细品几处细节,可见张妈的热心肠与善良。文中对周家丫头几乎没有描写,只有张妈的一句话,从侧面可见这个“周家丫头”眼见猫被捉走“既不阻拦也不告知我们”的冷漠。如猫的命运一样,在当时的社会中,张妈、李妈和周家的丫头同样是生活中的弱者,她们的性格和品质各不相同。人性的温暖与善良,冷漠与自私,由此可见一斑。

猫是弱者,三只小猫的命运同样悲惨,原因却各不相同。有天灾人祸,有客观因素(人性的强势、偏见与冷漠),有主观个性的缺陷。在那个水深火热的社会环境中,李妈、张妈和周家的丫头何尝不是弱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弱者的生存状况值得我们关注。细品文中的“小人物”,并不是“钻牛角尖”的阅读思考行为,而是从细节之处来体会当时背景下,作者关注弱小、呼吁“民主与博爱”的进步思想。

三、对话人与事

作者的养猫之乐与失猫之痛,三起三落,构成了一部养猫的悲喜交响曲。通过朗读、理解、品味,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和深层思考。在教学的最后环节,笔者启发学生思考:作者仅仅是在说猫吗?这明明是一幕世态人情的写真!通过设计一处“对话”活动,让学生以“…… ,我想对你说……”的句式,从文中选取一个对象,畅所欲言。学生习作如下:

对可怜的第三只猫,我想说: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圆满才能避免不幸。

对文中的“我”妄下断语打可怜的小猫的事件,我想说: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应首先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对隔壁周家的丫头,我想说:做人不能这样冷漠,既然知道它是邻居家的猫,就应该提醒一下那个路人不要捉猫。冷眼旁观,麻木不仁是非常不仗义的!

对张妈,我想说:你舍不得可怜的流浪猫,将它捡了回来,还每天给它饭吃。你是不是觉得它的弱小、无助和卑微跟自己的身世一样?你的同情心和善良令我们敬佩。

对“我”的妻子,我想说:你不能因为小猫不好看、不活泼就对它产生猜疑和不信任,进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伤害了一个无辜的生命。

对作者,我想说:你误解了一只可怜的猫,你能够自我反省、反思,可见你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你的思考给我们以启发:要平等地对待生命、善待弱小。

这样,借助于这个巧妙的“对话”活动,让学生与文中的人和物进行心灵的“对话”,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使学生对作者的思想和文章的主旨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叶圣陶先生曾说:“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阅读教学中,教师立足文本内容,引领学生咀嚼语句、分析细节、对话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作品内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使其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细品结尾句、关注小人物、对话人与事,这三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引领其慢慢走入文本深處,使其理解当时时代背景下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通过这样的“细品”与“对话”来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深度学习,引导学生真正读懂《猫》的深刻内涵。

作者简介:朱云静(1981—),女,江苏省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文本解读。

猜你喜欢
细品对话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你品,你细品
食蟹
品茗
细品日本海自主力战舰
细品美国F—35B“闪电”Ⅱ隐身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