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曼菱:从《青春祭》到《西南联大启示录》

2020-04-16 12:49木匠
北广人物 2020年14期
关键词:西南联大通知书云南

木匠

北大著名教授、学者钱理群曾感喟今天的未名湖畔“不仅已没有了如朱光潜一样的先生,也没有了如张曼菱一样的学生”。

那这个张曼菱究竟是何许人也?

张曼菱,1948年出生在云南昆明。当年,一个穷才子与一个想摆脱出大家庭的女学生定情于青年人的野外沙龙,四围香稻的菱角塘不仅决定了她那充满自由气息的精、气、神和一生坎坷不屈的路,也决定了她的名字———曼菱。1969年,张曼菱来到了云南德宏一个傣族山寨插队务农,并在那里度过了5年的知青生涯。1974年,她回到城里,进入了昆明医学院后勤部当工人。当时,她已经26岁了。父母及周围的人都催促她赶紧找一个对象,但她的理想是读大学。

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张曼菱义无反顾地走进了考场,她考了云南省文科第一名。当时,身边一些成绩平平的同学都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张曼菱却迟迟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情急之下,她跑到邮局询问。“一问才知道,重点大学的通知书都要自己来拿,邮局已经等我很久了。”看到印有“北京大学”4个字的录取通知书,张曼菱激动万分。回家的路上,她一边骑车一边大声地唱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站在青春的尾巴上,29岁的张曼菱终于圆梦北大。穿着妈妈特地为她缝制的棉袄,她坐了4天3夜的火车,来到了首都北京。“从一名爱好文学的工人到北大中文系学生,就像一个灰姑娘突然被水晶马车接到了皇宫,成为了一个光彩照人的公主。”张曼菱说。许多北大校友可能还记得,云南姑娘张曼菱曾是未名湖畔的风云人物。新生开学典礼上,张曼菱献唱了一首云南民歌《小河淌水》,顿时闻名校园。

1982年《当代》第三期,刊登了张曼菱的中篇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作品发表后反响热烈,不久,就被青年电影制片厂导演张暖忻拍成电影《青春祭》,饮誉海内外。

1982年,北大毕业后,张曼菱进入天津作协,从此开始了她的职业文学创作生活。1986年,首届中国电影新片展在好莱坞举行,《青春祭》在此上映,并赢得如潮好评,张曼菱作为受邀嘉宾,前往好莱坞进行学术访问,在美国以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女性为主题发表公众演讲,名动东西海岸,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首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女性。1989年,张曼菱到海南投身了影视业,自创公司。为海南省制作了首部电视连续剧《天涯丽人》,热播全国,掀起第二次“海南潮”,并获海南“开拓”奖。

1937年,在中国西南边城昆明,诞生了一所特殊的大学,她由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合并而成的,这就是西南联合大学。这所大学虽然只存在了8年11个月,但却大师云集,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西南联大只有3882毕业生,却从中走出了8位两弹一星元勋、2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173名两院院士、100多位人文大师……

1998年,张曼菱由云南省委“人才引进”返回故乡。她一回到云南,就开始了对西南联大历史的“抢救性挖掘”。说起张曼菱做这件事的源起,就不能不提她到与季羡林先生的一段“忘年交”。他们两人是上世纪80年代在北大校园内相识的,季先生对张曼菱的才华和个性很是赞赏,对其关爱有加。早在1998年,张曼菱在北京参加了季先生的生日会,她将自己打算整理西南联大故事的想法告诉了季老,问他行不行?据张曼菱回忆道:“他上下打量着我,说:‘你行。你是北大的,又是云南人,你可以做。”

为了做西南联大的纪录片,在1999年至2009年的10年间,张曼菱共计采访约200位西南联大人物,其中有120多位都是“一對一”单独采访的。在她采访的这些西南联大“学人”中,包括了朱光亚、王希季、陈省身、杨振宁、李政道、费孝通、王汉斌、任继愈、吴征镒等许多大师级的人物。

最后,结出了三项成果。一是以书的形式出版的《西南联大行思录》,二是以其访谈素材剪辑而成的五集纪录片《西南联大启示录》,三是一个近900分钟的视频资料《西南联大人物访谈录》,堪称是一部西南联大的“口述历史”。2018年5月4日,她这批访谈视频资料的原貌,已由中华书局进行了数据化处理,整理编制出了一个“西南联大访谈数据库”,于线上公开,为西南联大的研究者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猜你喜欢
西南联大通知书云南
西南联大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入学通知书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由西南联大想到的
工地上的他收到了北大录取通知书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50年前的大学录取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