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亚琦
有人说,缺少德育教育,跟孩子缺爱一样可悲。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人格品性教育,教孩子如何做人,因为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贝多芬曾经说过,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
有一位母亲在网络上发表了这样一番言论:如果有一天儿子说“妈妈,我把同学打了,他家长要5万医疗费”,我就可以说“什么,要5万!给你20万,再打3次”。为了成为这么棒的妈妈,我要好好奋斗。
不知道这位母亲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说出的这番言论。如果孩子被欺负的时候做其坚强护盾,这无可厚非。但如果孩子在外惹祸,家长不仅不做正面引导,反而助长孩子的嚣张气焰,则会变成典型的家庭德育反面教材。
上述或许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是当自己的孩子欺负别人时,许多家长的应对逻辑却如出一辙:但凡自己的孩子没有吃亏,他们就或敷衍,或纵容,绝不会正视这一问题及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孩子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摩擦与冲突的情况,有些时候是不需要父母插手的,因为孩子之间会有独特的机制来调控他们的互动关系,而他们也正是在这种互动关系中学习与成长的。
但还有很多情况是需要家长介入的,尤其是作为霸凌孩子的家长,更应该积极承担起管教的职责,这不仅是为了解决孩子之间的冲突,更是为了塑造自家孩子合理的价值观念,保障孩子遵守社会交往的规则,与他人形成良好互动。
对于孩子欺负他人的问题,父母可能会犯以下两种错误,其一是放任不管,甚至为孩子的错误行为找理由;其二是以暴力、攻击性的行为强迫孩子扭转认识。这两种错误行为之下,孩子往往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行为错在哪,更不知道该如何改正了。
父母该怎样做,才能改善和解决孩子欺负人的问题呢?
第一,倾听,充分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
孩子欺负别人的原因多种多样,这需要父母认真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需求受到了重视。父母在否定欺负行为的前提下,可以识别出孩子的合理需求,并及时予以满足。
第二,沟通,使孩子充分认识欺负行为的后果。
通过耐心沟通交流,父母应让孩子认识到欺负他人是一种错误行为,拒绝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理由。孩子刚开始找理由,可能是由于心虚,害怕受到责罚,这是其道德认知产生动摇的表现。父母应该抓住这种关键时刻进行沟通,帮助孩子分析其行为会造成哪些不良后果,通过对不良后果的了解,让孩子慢慢认识到欺负作为一种手段的有限性和弊端。
第三,引导,唤醒和利用孩子的内疚感。
如果孩子反复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理由,从而将错误行为合理化,他就很难产生内疚感。唤醒孩子的内疚感,会促使孩子在道德层面谴责自身的错误行为,会时刻提醒孩子关照他人的感受。当孩子的内疚感被唤醒后,他会对自身的错误行为进行道德判斷,父母可以利用孩子内疚的情绪体验,引导孩子通过实际行动弥补过错,促进孩子的知行转化。当孩子在事后积极处理与被欺负孩子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感知、理解他人情绪的言行时,父母要及时鼓励,予以表扬。
寻找合理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们平息冲突、化解矛盾,避免孩子将欺负人这种不当行为发展到极端,是家庭德育的重要任务,需要每一位父母积极参与。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