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明:父母应该扮演的3种角色

2020-04-16 12:41贾方方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家长学校

贾方方

采访对象:

洪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科研管理部副主任(主持工作)、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学校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主要修订人。

专家观点:

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要担任3种角色:家庭教育的主导者、学校教育的合作者和社会教育资源的选择者。只有对自己的角色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够真正助力孩子的成长。

在社会进步和教育普及的今天,相信很多父母都知道并认同,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从根本上来讲,就是父母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那么,问题来了:父母的职责到底是什么呢?有人说,只要管孩子的生活就行了,教育归学校管。有人说,管好孩子的学习就够了,至于为人处世就和父母无关了。还有人说,父母负责赚钱养家,照顾孩子靠老人,科学教育靠老师。从这些答案不难看出,很多人并不了解父母的职责,甚至在这个问题上是存在误区的。

其实,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很丰富,包括:家庭教育的主导者、学校教育的合作者和社会教育资源的选择者。

家庭教育的主导者

很多父母以工作忙为由,上学前把孩子扔给老人、保姆带,上学后则全权交给老师,以为就万事大吉了。但事实上,孩子一出生,父母就具有教育孩子的权利和义务,而不是由老人或保姆承担。此外,学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公立学校没有普及时,大多数孩子都是在家接受父母教育的。即使现在学校教育很发达了,父母也只是从全权负责转变成了部分负责,而非完全脱离。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也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所以,父母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主导者。

那么,父母怎么才能做好这个角色呢?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一、合理的期待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发布《学生和班主任眼中的家长与家庭教育—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 首先,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普遍偏高。超过90%的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有要求;超过95%的学生认为,家长对自己的成绩期望至少是“班里中等”;其中,四年级中有45.9%的学生感受到家长希望自己成为“班里前三名”,八年级中有42.7%的学生感受到家长希望自己成为“班里前十名”。其次,家长对孩子的期待过偏,八年级學生认为家长最关注自己的学习情况,而他们最希望家长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

教育是从期待开始的,有什么样的期待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目标,进而影响行为。合理的期待就是要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内确定目标,让孩子“跳一跳,够得到”的状态。所以,父母首先要降低期待,不要和“邻家的孩子比”,而是和自己应该能达到的目标比。

二、适度的任务

有机构公布了《2019年最令家长崩溃的十大行为》,包括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磨叽、不想学习等。为什么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说到底,是因为任务过多、过重、过偏,压力过大,产生了厌学情绪。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都和学习任务有关。很多父母反映,孩子一学习就生病,一回家就没事,反映出的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上,孩子的压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学校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开始实施减负。作为父母,也有责任配合,一方面要根据孩子的能力安排作业进度;另一方面,要根据孩子的实际需求选择课外班,如果可以,不报班也没问题。孩子不同,作业量可以有所差别,但要有几个原则:一是作业不能影响孩子的休息,二是作业不能超过孩子的能力范围,三是作业不能机械重复。

三、融洽的关系

近些年,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越发紧张。这种紧张不是说父母不爱孩子,孩子不爱父母,而是在过高的期待和过重的任务下,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父母就成了监工,各种强压或天天陪读。孩子失去了独立和快乐,父母也失去了时间和自由,双方身心疲惫,一系列不良情绪大爆发,关系也就很难融洽了。

我们常说,良好的关系是教育的前提。如果父母和孩子整天剑拔弩张,又何谈教育呢?只有双方都放松下来,尤其是父母先放松下来,双方才有机会沟通和交流,在融洽的关系中实施教育。

四、丰富的家庭生活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它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也就是我常说的,家庭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然而,由于前三个方面没有做到,导致家庭生活不像家庭生活了,孩子无法感受到快乐。为什么很多孩子喜欢玩儿手机,不是因为手机好玩,而是因为生活不快乐,手机能够给他家庭生活中没有的快乐。为什么很多孩子抑郁、叛逆出走,甚至自杀,说到底也是因为生活不幸福,只能用自己的方式逃离。

只有把日子过好了,才能搞好教育。所以,父母要让家庭生活归位,改变单一、枯燥、无趣的家庭生活方式,不再只围着自己的工作、孩子的学习打转,尝试开拓更加丰富多彩、更有趣味的生活内容。既是对家庭教育资源的丰富,也能为孩子完成其他目标,如学习,提供保障和动力。

五、科学的方法

如今,很多父母都有保护孩子权利的意识,不怎么打孩子了,但是又出现了一个新难题:不能打,怎么教育呢?唠叨,不停地唠叨,不分场合地唠叨。好像除了唠叨,别无他法。果真如此吗?其实,家庭教育的方法很多,言传法、身教法、锻炼法、立规法等。为什么很多父母的方法越来越匮乏?从根本上来讲,期待错了,任务布置太多,也就没有什么好方法了。

要调整方法,就要按照科学规律来。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给予合适的期待、布置适度的任务,在张弛有度中,方法自然而然就会出现了,不妨试试看。

六、良好的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潜在的教育资源,却常常被忽视。家风是一个家庭的文化传承,也是一个家族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对孩子的社交行为、生活习惯等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不需要父母多说什么,只需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即可,远比空洞的大道理更有效。需要注意的是,家风既要讲传统,如要诚信、和谐邻里关系,也要讲现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强调法治精神、儿童权利等。

学校教育的合作者

孩子日常的教育,特别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在学校里完成的,学校是在代替国家履行教育职能,所以,父母要当好学校教育的合作者。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家长提出了3条意见:未成年人的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未成年人的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进行教育;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给孩子提供受教育条件,目前已经基本做到了。这里着重讲下第二条,也就是父母如何做好学校教育的合作者。

要做好学校教育的合作者,前提是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学校、老师。

一方面,要信任学校。不要光听孩子说自己在学校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就火急火燎地去学校大吵大闹。我们要了解事情的全貌,实事求是地沟通。另一方面,要信任老师的专业。如今,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瞧不起老师特别是小学幼儿园老师的现象显现。有的背着老师建家长群,议论老师这不对那不好。有的直接在孩子面前吐槽老师:“别听你们老师的,他说的都不对。”还有和老师唱反调的,老师说做人要讲诚信,父母却跟孩子说:“老实人吃亏,不要那么傻。”

学校不公正、老师水平良莠不齐等问题的确是存在的,但我们要相信,学校在总体上是公正的,老师也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如果真有问题,就像夫妻分歧不要暴露在孩子面前一样,家校分歧也不要暴露在孩子面前。父母要学会用合理的方式来表达和维权,比如通过家长会、微信、电话等方式私下沟通。如果跟科任老师沟通不好,还可以跟班主任、年级主任等逐级沟通。

有了尊重和信任,才能够更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教育,履行自己的职责。

父母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的方式有很多。首先,积极配合学校完成适当的学习任务,比如了解孩子学习的状况,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合理评价,保护好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等。其次,根据自身状况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比如完成亲子作业、做家长志愿者等,为学校教育建言献策等。

然而,有父母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儿,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试卷或作业随便签个字就糊弄过去了。还有父母以工作忙为由,应付学校的差事,要么不去,要么让爷爷奶奶甚至保姆去。之所以出现这类问题,是因为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增进父母对孩子了解的过程。通过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可以知晓孩子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参与学校的活动尤其是志愿服务活动,会对孩子的服务精神、奉献精神很有启发。有调查显示,父母经常参与学校活动,会对孩子产生父母关心自己的积极暗示。此外,参与学校教育对老师也是一种肯定,可以让老师更愿意主动提升和改进工作。不仅如此,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凡是能够跟学校保持良好关系、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的父母,其孩子成绩一般都很好;凡是漠不关心、背后喜欢议论学校甚至诋毁学校的父母,对孩子的成绩会产生非常负面的作用。

社会教育资源的选择者

教育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整个社会都是丰富的资源。孩子要积极融入社会当中,而父母则要根据孩子的发展状况,学会利用社会教育資源。社会教育资源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无偿的,一类是有偿的。

对于无偿的社会教育资源,父母要学会充分利用。

首先,是整个社会大环境,包括自然的,比如动物园、植物园,领略自然风光,认识植物动物,了解人类演变等;包括社会的,比如通过旅行了解社会习俗、人文景观、社会变迁、社会文明等;包括公共服务,比如在电视上看到好的或不好的现象,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分析。在这里特别要提醒的是社区,这个时代,邻里之间好像都不怎么关注。但其实,社区是我们了解和适应社会的重要渠道。邻里间的交流与沟通、协作与互助,对孩子都至关重要。

其次,是具有教育功能的社会机构和场所,像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等。我们都知道博物馆是无声的大学,但很多父母怕孩子吵闹,干脆就不带孩子去,错失了很好的教育机会。

我想这些资源不少人都知道,也可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利用过,比如很多家庭都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亲子游。但同样是亲子游,父母不同的做法效果可能会大相径庭。比如有的父母只是带着孩子走马观花地拍拍照、打打卡,而有的父母则是有意识地带着孩子去感受自然风光、人文风采。所以,是否有这种教育和引导的意识很重要。

对于有偿的社会教育资源,父母要学会合理选择。

主要是一些付费的社会教育资源,比如培训机构等。关于培训机构,目前呈现出两种极端反应:一种是盲目报班、模仿报班、超前报班、超高消费,以为把孩子交给课外班就高枕无忧了;还有一种是把这些机构一棍子打死,认为只要是培训机构,都是不好的,统统不能报。客观来讲,这些教育资源是有其专业性和合理性的,可以丰富孩子的教育内容,是对家庭教育和校内教育的补充,但前提是,不能替代也不能干扰到家庭教育和校内教育。

我把这类社会教育资源分为三类:第一是扬长型,孩子在某一方面有天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能满足的,可以选择。第二是避短型,必须要学习的任务,但孩子确实跟不上,比如数学不行,一时也无法达到,就可以在培训机构当中选择最适合自己孩子的。第三是应急型,比如高考前的突击班,可以帮助孩子做些考前梳理。父母可以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进行针对性选择,以扬长为主,不要给孩子添加更多的任务,确保其身心能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显责任重大,必须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家长学校
家长错了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犯错误找家长
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认识与实践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