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基于标准成本法的精细化成本管控应用

2020-04-16 01:09黄志恒
经济管理文摘 2020年21期
关键词:制造费用工时定额

■黄志恒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1 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成本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传统认识,成本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财务部门仅从报销审核、成本核算和财务分析等方面来进行成本管理,往往收效甚微。而账面成本是对生产制造、工艺技术以及人力投入等生产要素的一种财务数据化表达,其源头在产品的设计、工艺、制造等方面。各业务部门之间管理脱节、业务协同不够,制约了成本归集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1.2 成本核算颗粒度不够

传统的成本核算主要以产品为核算对象,按材料、工资、制造费、管理费等费用类型进行成本归集,仅停留在笼统、扁平式的财务数据核算层面。财务数据不能满足对成本以外的其他相关信息的深度管控和收集,比如材料的耗用量、规格型号等。未按产品的树形结构,分级次、按工序,根据产品的生产进程实时进行成本归集反映。

1.3 事前事中的成本控制力度不够

过去由于事业的特殊性,单位在产品的设计、工艺、生产等各个环节,以保证产品的技术指标实现和安全、稳定、可靠等性能为主,经济性因素考虑的相对较少。财务成本核算模式更多的是事后的归集和反映,未从产品的设计阶段同步考虑经济性问题,存在事前未建立详细的成本控制标准,事中未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事后未建立相应的成本考核机制等问题,成本管理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2 选取标准成本法的原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事业单位的经济规模也在持续增长。由于单位长期受计划指令性任务管理模式的影响,在装备经济性考核和成本管控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在当前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国家财政要求“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要把钱花在刀刃上”,同时面临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和常态化高压的外部监督环境,单位持续增长的经济规模和相对粗放的成本管理模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单位的发展要求,迫切需要采用新的成本管理模式,实现人财物的全过程管控,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保障单位持续健康发展。

标准成本法是以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把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也是加强成本控制、评价经济业绩的一种成本控制制度。它的核心是按标准成本分析和反映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和结果,并借以实现对成本的控制[1]。选取标准成本法能解决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撑。

2.1 实现成本精细化管理,做实产品生产成本,彻底解决生产实施和财务管理脱节的问题

通过建立标准成本体系,并与生产管理、库存管理、工时管理等业务系统紧密结合,将成本开支与生产进度相匹配,按产品生产工序实时计列相应成本,解决提前或延迟列支成本的问题。同时解决多进、少进、乱进成本的“痼疾”,还原产品的真实成本。

2.2 通过成本动因分析,及时发现执行偏差并持续优化改进

成本标准是基于产品设计标准下,对生产制造、工艺技术以及人力投入等生产要素的财务数据化表达,包含价格定额和数量定额。将标准成本体系与实际成本执行进行实时对比,对成本差异动因(价格标准、消耗定额)进行分析, 可以对工艺执行、生产安排、质量控制等进行执行偏差分析,为优化生产、管理决策提供支撑。

2.3 形成产品成本库,为产品报价、审价、审计等提供基础数据保障

标准成本体系涉及工艺路线、物料清单、人工消耗等全工艺全流程的成本要素,通过构建和完善基于工艺路线的各种生产资料的标准用量和标准费用系统,可以准确高效的为报价审计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3 标准成本体系制定

3.1 标准成本体系框架

以标准工艺路线为主线,确定物料消耗清单和工时定额,结合标准价格制定各种成本项目的标准数据。

3.2 制定标准成本体系

从消耗定额和价格标准两方面建立标准成本体系。

消耗定额:根据产品工艺文件规定的工艺定额,确定物料清单(BOM)和工时定额。从供应链管理系统提取物料编码,作为建立材料消耗标准和型号规格控制的唯一标识。

价格标准:根据单位电商采购平台同期同类型材料市场价格确定材料价格标准。参考同类型或相似类型产品历史成本,基于一定的生产规模,测算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专项费用、管理费用的单位价格标准。具体如下:

3.2.1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制定

以工艺文件确定的材料消耗定额为基础,考虑使用过程中的必要损耗,再综合分析产品历史成本、工艺技术进步以及生产规模等边界条件的变化,将材料消耗定额修正为材料标准用量。按产品的树形结构分部组件级、分系统级、产品级,并按工序进行逐级明细汇总,形成产品材料的标准消耗量。

图1

材料的价格标准,参照单位电商采购平台的实际采购价格,同时考虑未来实际变化因素进行确定。

3.2.2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制定

以工艺文件确定的工时定额为基础,考虑工艺、技术进步以及生产规模等边界条件的变化进行修正,按产品的树形结构分部组件级、分系统级、产品级,并按工序进行逐级明细汇总,形成产品工时的标准消耗量。

人工的单价标准,根据单位职工薪酬总额和工时消耗定额进行测算,综合考虑历史工时单价、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规模变化等因素予以确定。

3.2.3 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

制造费用成本性态比较复杂,可以根据单位管理要求和管理水平进行简化或精细化测算。对制造费用体量相对较小的,可以根据历史成本和生产规模简化测算,即根据以往3~5年的制造费用总额和生产规模,结合现有的生产规模按照工时等分配标准测算年度标准制造费用。对制造费用体量较大、对产品成本有重要影响的,可以进一步划分成本性态,对车间管理人员薪酬、固定资产折旧、办公费用等固定制造费用可以基于历史成本测算,对低值易耗品等物料消耗、燃料动力费等跟生产规模有关的,按生产规模变化的相对比例进行测算。

工装等专项费、管理费用的标准成本制定参照材料、制造费用的制定方法执行。标准成本的总体建设架构如图2。

图2

4 信息化实现方式

通过建设成本管理系统,与单位生产管理系统(MES)、供应链管理系统、工时管理系统等业务系统集成,实施产品成本全工艺流程、全成本要素的精细化管理。为成本管理提供信息化实现工具,达成“实现真实成本还原,满足标准成本管控,支撑产品价格管理”的基本目标,为财务转型升级、加强业财融合提供支撑。

将标准成本体系预置到成本管理系统中,指导、控制实际成本核算。以生产合同(批次)作为成本管控的主线,根据生产管理系统(MES)的生产进程,向供应链管理系统发出库指令,供应链管理系统向成本管理系统推送出库信息,标准成本对实际成本从数量和金额两个方面进行控制。材料消耗必须指定到产品及合同号(或批次号),在材料出库环节,单据上必须填写“批次号”,成本管理以“批次号”为依据汇总成本对象的材料成本。

通过与供应链系统集成,直接导入材料消耗清单;通过与核算系统集成,直接导入待分摊间接费用数(研制费用、管理费用);与MES系统集成,直接导入工时信息;通过上述处理,定期生成成本核算单,直接推送到核算系统生成核算凭证。

5 建成效果分析

5.1 多维度提供数据信息,可深度追溯和加工

成本管理系统与业务管理系统深度融合,以产品和产品树为维度,全面展示成本情况和具体构成。满足对成本以外的其他相关信息的深度管控和收集,比如材料的耗用量、规格型号等。将生产要素信息和财务成本信息有效整合,能够满足内部管理、外部审计、报价审价等多维度的要素信息追溯和收集,基于不同的管理需求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深度整理和加工,实现更多服务价值。

5.2 提供有力的成本管理工具和方法

通过标准成本控制,可以规范和约束产品成本开支。通过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对比差异分析,可以精准的进行成本差异动因分析。基于信息化集成的成本管理系统,可以促进业务与财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为成本的精细化管理提供坚实支撑。

5.3 形成产品成本库,为报价审价提供信息基础

根据产品标准成本体系的实际执行结果,形成产品的实际成本库。实际成本库作为后续审计、审价的重要数据支撑,为价格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信息基础。

6 结 语

标准成本体系适用于工艺路线成熟、物料结构稳定的产品,对有产品生产任务的相关单位才能发挥实效。且需要结合单位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逐步推进。制定标准时应抓住关键重要材料或对成本影响较大的原材料制定详细标准,对消耗量不大,对产品影响较小的辅助材料可以相对简单设定标准。并根据生产管理实际,结合技术、工艺、生产等变化进行动态管理和持续改进。

综上,在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外部监督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原来粗放式的成本管理模式必须改变,需要找到一种适合单位自身发展的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体系,以提升单位整体的综合效益,同时也作为财务部门管理转型,促进业财融合的有力工具。

猜你喜欢
制造费用工时定额
浅析国有企业如何推行标准工时管理
建筑工程预结算中的定额与清单计价应用
中职成本会计教学探究
特殊工时制不能成为企业“变相剥削”的工具
“三新三化”在LNG接收站概算定额标准中应用的探讨
损害赔偿举证责任的双刃作用——对提高定额赔偿立法趋势的质疑
刍议生产制造型企业间接生产费用的核算方法
混凝土企业制造费用综合分配方法对成本的影响分析
混凝土企业制造费用年度计划分配方法探析
浅议定额换算规范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