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联合穴位刺激对重症合并发热患者的降温效果观察

2020-04-16 09:29邓洁红吴俊刘金洪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7期
关键词:灌肠穴位重症

邓洁红 吴俊 刘金洪

重症患者合并发热情况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较普遍发生,因此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有效退热、缩短发热时间与惊跳消失时间[1],为临床医护所研究的主要问题。相关研究表明[2],中药灌肠可平稳降低高热患者的体温,且不产生创伤。穴位刺激为我国传统治疗方法,通过局部穴位采用药物刺激,达到降温的目的。本文针对于此,探讨采取中药灌肠与穴位刺激联合治疗重症合并发热患者的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入住本院ICU 的50 例重症合并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 例。研究组男17 例(68%),女8 例(32%);患病时间1.2~17.6 d,平均患病时间(4.2±5.5)d;ICU 接受治疗时间0.7~3.6 d,平均ICU 接受治疗时间(2.2±0.9)d;发热时间0.9~23.7 h,平均发热时间(14.9±5.9)h;年龄19~79 岁,平均年龄(61.3±21.0)岁。对照组男16 例(64%),女9 例(36%);患病时间1.4~17.9 d,平均患病时间(4.4±5.4)d;ICU 接受治疗时间0.8~3.9 d,平均ICU 接受治疗时间(2.4±1.1)d;发热时间0.8~23.2 h,平均发热时间(14.1±6.2)h;年龄20~78 岁,平均年龄(60.7±20.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3]:ICU 收治重症患者;可接受直肠灌肠治疗与穴位刺激治疗;可配合护理;知情同意。排除标准[4]:血栓性外痔、出血、肛裂等肛肠疾病;近1 个月接受过类似治疗;认知障碍;皮肤溃疡、皮炎类疾病不适合穴位刺激治疗;精神异常;沟通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营养支持,合并感染应用抗感染药物治疗,体温高时给予物理降温或口服药物降温。对照组患者给予中药灌肠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刺激治疗。①灌肠治疗:采用金银花、石膏、芦根等清热解毒药物制成灌肠液。灌肠前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与心理疏导,告知其可以减轻患者发热症状,减少患者对灌肠的恐惧,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并注意保证患者隐私。适当卧位,臀部抬高10 cm,使用常规一次性灌肠管,将灌肠管前端进行润滑处理,以降低对患者肛管的刺激作用。告知将进行灌肠操作,嘱患者配合减少乱动行为,嘱患者缓慢深吸气将灌肠管轻轻插入肛管10~15 cm,处置后需保证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 cm,缓慢灌入药液。②穴位刺激治疗:采用生石膏、醋等磨粉调成糊状制成穴位贴,贴于涌泉穴。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发热消退时间、惊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 发热消退时间是指从用药开始计时至体温恢复至36.7℃所用时间。

1.4.2 满意度 采用本院自制满意度评分调查问卷,主要针对患者对治疗效果、态度、方法等接受和满意程度,采取0~100 分制,其中≤59 分为不满意;60~79 分为基本满意;80~89 分为满意;90~100 分为非常满意[5]。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发热消退时间、惊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发热消退时间、惊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发热消退时间、惊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发热消退时间、惊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n(%),%]

3 讨论

ICU 重症患者多可能发生合并症,其中以发热为最常见合并症之一,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而平稳降温对于ICU 重症合并发热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常规物理降温方式多采用冰敷、酒精等擦拭皮肤来散热,但是在此过程中患者容易出现体温反跳现象,因此效果欠佳[6]。本文研究中采用中药灌肠联合穴位刺激治疗重症合并发热患者。中药灌肠液采用金银花、石膏、芦根等清热解毒药物制成,简单易行,刺激性小,患者易于接受。直肠黏膜有很强的吸收能力,直肠给药后药液混合于直肠分泌液中,通过黏膜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中药灌肠既能保留中医辨证论治特色.又能避免因味苦引起呕吐难以口服之弊,其法具有给药方便,完全退热时间短,体温反跳现象少,无明显不良反应。穴位刺激采用生石膏、醋等磨粉调成糊状贴敷涌泉穴[7]。石膏是苦寒之品,可宣通内蕴之热,由腠理毛孔息息达出,有明显的退热作用,有透表解肌之力.为透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有效。涌泉穴又名地冲,属于足少阴肾经,为历代医家常用的穴位。涌泉穴是人体位置最低的穴位,可引气血下行,功擅主降,是升降要穴,既可针刺、按摩,也可外敷、艾灸,现代还可穴位注射,既可治疗急症,也可治疗慢性病[8]。穴位贴敷法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一种独特疗法,采用穴位贴敷法具有双重作用,既可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又可使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循经络传至脏腑,发挥药物的作用,以调节脏腑的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9]。两种方式联合使用,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关学者的研究[10]中指出,收集高热患儿,对照组给予全身温水擦浴,冰帽冷敷大血管处,口服2%布洛芬悬浊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灌肠处理,结果显示,观察组体温反弹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完全退热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发热消退时间(36.05±12.02)h、惊跳消失时间(25.03±5.18)h、住院时间(7.60±0.76)d 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8.62±13.70)h、(32.00±6.09)h、(9.28±1.0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研究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相近。

综上所述,针对重症合并发热患者采取中药灌肠联合穴位刺激治疗,可明显缩短患者发热消退时间、惊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效果理想。

猜你喜欢
灌肠穴位重症
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开塞露联合温盐水滴注灌肠法在脑卒中便秘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老年重症肺部感染临床诊治研究
重症不惑
灌肠疗法在犬病诊疗中的应用
夏季穴位养心
“灌肠” 治疗有副作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