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勇,张雪源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天津 300270)
英国的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孕育了英语国家中最古老的几所大学,例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为世界上其他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决定性基础。[1]为吸引输入国生源、赚取更多学费和教育经费、提升英国高校的声誉和知名度,以及进一步扩大与输入国的合作机会和可持续发展,英国政府从19世纪开始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鼓励一部分高等学校向英国本土以外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输出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推动海外教育的发展。[2]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海外分校(Branch Campus)的建立和迅速扩张,这种趋势也是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流发展态势和主要表现形式。[3]
1. 经济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凸显,每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想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各国政府都意识到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不单单是国家间经济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对于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型以及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工具,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由于英国高等教育一直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并且长期以来对于国际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英国在过去几十年中逐渐成为世界上主要留学目的国之一,高等教育已经成为英国最重要的产业服务之一。加大招收国际学生的数量,一方面,可以为英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以此来弥补英国高校科研经费的不足而面临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英国各高校还可以进一步传播自己的优秀口碑和声誉并提高其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进而招收更大规模的国际学生和国际人才,为各高校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撑和经济保障。[4]
部分英国高等学校在积累了多年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成功经验后,开始把目光放眼海外办学,即在英国本土之外的其他国家或地区创办母体校的分校。一方面,建立海外分校,特别是对于英
国名校而言,不仅能够为输入国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而且还能够更好地在输入国传播母体校的声誉,从而在当今国际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赢得更高更好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在输入国创办海外分校能够更直接地获得经济利益,为英国的母体校带来更丰厚的经济创收。[5]
2.政策因素
作为老牌高等教育强国,英国政府高度重视开办海外分校,自从撒切尔夫人执政以来,历届英国首相及政府均大力支持高等教育国际化,因此出台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保守党政府虽然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没有新的政策出台,但是信奉并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给英国高等教育带来了较为重大的变化:要求政府减少公共开支,大力削减政府给高等教育提供的资金和经费,进而鼓励各高校通过其他合法渠道来拓展和增加收入来源。[6]在此政策和背景下,进一步扩大国际学生的招收比例,向支付比英国本土学生更高学费的国际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最大化实现英国高等教育的出口创收成为政府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目标之一。梅杰首相执政期间,英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签署《服务贸易总协定》,进一步参与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体系中,为英国各大高校积极参与海外办学提供了有力保障。首相布莱尔执政期间,工党政府成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并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制定出台了《高等教育海外合作办学学术质量和标准保障的实施准则》,为高等教育跨国发展提供了质量和制度保证,加快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也进一步鼓励高等教育机构向海外输出优质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在此背景下,不少英国高校都顺应这种趋势,制定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机构纷纷加入海外办学的大潮。
由于上述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布莱尔工党政府进一步加强英国高等教育的输出,重点关注并要求到海外办学的英国母体高校和输入国的教育机构建立并保持持久的伙伴关系,以最大程度保持英国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中的领导地位,从而使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得到良性发展。首相卡梅伦执政期间,英国商业、创新与技能部于2013年出台了新的教育战略,其中提到,英国高等教育出口值从2008年的141亿英镑增长到2011年的175亿英镑。[7]可以看出,政府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纳入产业战略,充分证明高等教育对于英国经济的贡献和带动作用,也进一步证明英国政府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经济地位。首相特蕾莎·梅执政后,政府出台并颁布了《高等教育与研究法案(2017)》,明确要求,对于母体高校在输入国开办海外分校的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部门需要进行严格监督与审查,以此来保障并提升英国高等教育海外办学的质量。[8]
3.国际市场的需求
进入21世纪以来,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国际竞争也愈发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当今世界,保持强劲的经济地位才能够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保持住优势。因此,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科技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助力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很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阿联酋、马来西亚、南非等,虽然最近十年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更主要依靠的是以劳动密集型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方式。就其科技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来说,这些国家自身的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并不是特别高,科技人才的质量与竞争力以及科技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较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迫切希望并需要世界一流大学在教育资源方面的大力支持,通过借鉴并引进像英国“罗素大学集团”这样世界一流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来大力提高本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培养更加优秀的具有国际化能力以及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人才,进而提升本国整体的高等教育质量,最终带动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7]只有这样,发展中国家才能顺应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发展趋势,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保持住自身的优势,适应国际市场瞬息万变的机遇与挑战。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虽然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整体上较高,但要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一直保持领先地位,缺乏过硬的高素质和高技术人才也显得杯水车薪。所以不少发达国家也需要世界一流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来取长补短,以便适应国际市场出现的新趋势、新挑战。
英国海外教育发展历史悠久,迄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第一所在海外办学的高校是伦敦大学,始于1858年。此后,英国政府成立了海外教育办公室,进一步促进英国教育模式在海外的扩张,向外传播资本主义思想文化,获得更多资金。由此,英国海外殖民地相继出现了海外教学中心和大学分校。从19世纪至今,英国本土高校海外办学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和蓬勃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1850-1950年)
19世纪初期,英国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海外殖民地。为了满足迁入殖民地的移民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海外教育办公室开始推动英国大学在各个殖民点设立教学中心,通过函授和面授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伦敦大学建立了第一批海外教学点。[9]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学历证书的公信力,伦敦大学坚持让海外学生在伦敦本校进行注册,大学的招生标准和师资聘用也完全参考母体校进行。与本土高校相比,海外教学点学费低、授课方式灵活,很快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伦敦大学随后在印度、新西兰、加拿大和美国等一百多个殖民地设立授课地点,海外修读学分、授予学位的方式开始建立起来,这成为英国高校海外教育的开端。到1887年,伦敦大学正式成立了函授学院,以远程教学的方式提供学位教育和职业培训。在此期间,英国杜伦大学也在海外成立了第一所教学中心,提供学位课程,但办学规模、知名度和学生数量都难以匹敌伦敦大学。[9]总体来看,19世纪的英国海外办学规模较小、办学高校数量、入学人数较低,仍处于海外办学的萌芽阶段。
2.初步发展阶段(1960-1980)
英国开放大学的成立标志着英国海外办学正式进入常规发展轨道。英国开放大学于1969年成立,1971年开始招生。学校课程设置齐全,办学设施先进,学习形式和授课方式灵活多样,并开展在职教育。开放大学成立之初只招收英国本地学生,随着办学的深入和办学经验的积累,大学逐渐扩展招生规模和学生来源,先后对欧盟地区和世界各地学生开放申请。得益于第三次工业革命,英国开放大学能够运用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包括电视广播教学、计算机网络等,来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使得学习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0世纪80年代,英国开放大学全面走向海外,在欧洲、亚洲和美洲地区设立招生机构,并和当地院校合作,共同开展学位教育和职业教育。例如,1971年,开放大学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合作,共同提供学位教育。1971-1972年,开放大学有50 000名学生注册入学;1973年,开放大学的入学学生数量增长一倍。在此期间,英国开放大学成长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等教育机构。目前,英国开放大学已经发展成拥有2 000多名教职工、17 000名注册学生的高等教育机构,办学成果斐然。[10]英国开放大学1960-1980年的快速扩张标志着英国海外教学得到了初步发展。
3.蓬勃发展阶段(1990-)
英国开放大学海外办学的顺利扩展使得英国政府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看到了海外办学的希望和经济效益。政府随后出台相关文件,鼓励其他高校招收国际留学生,创办海外教学点,开展教育合作,推动英国高等教育产品和教学经验的输出。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国也纷纷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而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自然获得各国政府的重视。在此背景下,英国加入了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高校招收国际留学生,为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才。通过和当地政府或者高校合作,截至2011年,英国共建立了73所海外分校的,经营着1 395个跨国教育项目;2015-2016年,共有703 000名学生在英国高校开班的分校项目中接受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的教育; 加上在英国本土求学的国际生,英国高等教育机构注册在学的国际学生人数达到了110万人,而英国本土学生的数量也只有190万人。[11]这些数据表明,1990年以后,英国高等教育海外办学规模宏大,学生数量可观,标志着英国正式进入海外办学高速发展阶段。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为了顺应政府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提升自己大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及增加自身的收入和经费来源,英国的一部分高校积极在海外建立起自己的分校。截至2017年1月,在英国本土之外建立的海外分校一共有42所。[8]由于“罗素大学集团”联盟代表英国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并且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中拥有很高知名度和大量生源,所以本文选取“罗素大学集团”联盟中开办海外分校的大学进行说明,详见表1。[6]
表1 “罗素大学集团”联盟海外分校情况[8]
从表1中可以看出,英国“罗素大学集团”联盟中的一部分高校,除了谢菲尔德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末最早开办海外分校外,其余高校都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迅速开办海外分校。有些高校,如曼彻斯特大学,在海外已经开办多所分校。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东南亚和中东两大地区是英国“罗素大学集团”联盟中多所高校开办海外分校的热衷和集中区域,充分说明了这些地区的国家对世界一流高等教育的期盼,希望得到世界一流大学优质教育资源的鼎力资助和支持,以及这些地区的输入国渴求世界一流教育资源的潜在巨大市场。
1.董事会
英国海外分校可分为英国高校独立投资建校、第三方投资人建校以及当地政府和教育机构合作共同建校。例如,宁波诺丁汉大学就由浙江万里学院和英国诺丁汉大学合办,西交利物浦大学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建立而成。总的看来,合作办学模式日益成为主流。此模式下的英国海外分校管理方式和本土学校基本相同,均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一般包括12~24人,其中一半由校外工商界有名望的人士来担任,其余名额由大学校长、副校长和各学院教授组成。董事会负责学校的管理事务以及与当地政府、投资人进行沟通和合作,建立招生制度,适应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平衡各方的利益和诉求。董事会的职责还包括制定大学章程、明确大学办学理念、审理大学年度收支预算、进行人事任免、审核和确定行政人员的报酬。[12]
2.学术评议委员会和校务委员会
学术评议委员会和校务委员会负责教学的开展、课程设置和教学科研质量监督。海外分校的学术委员会负责制定学术科研政策和发展战略,申请和设立学术课程和专业,并制定和执行考试纪律。学术委员会主席一般由副校长来担任,成员由学校教授、非教授职称的教师、职员和学生代表组成。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英国海外分校的学术委员会还邀请母体校的副校长、院校负责人和学术委员会担任成员。校务委员会主要负责监督学校运行和行政管理部门,领导由学校秘书长或校长担任,成员来自当地工商界和政府当局。校务委员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监督并审议学校发展战略的实施、财务、招聘等事宜。毋庸置疑,英国海外分校的董事会、学术委员会和校务委员会构成了海外分校运营的三大机构,它们共同管理学校,以确保海外分校在办学质量、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等方面达到母体校的标准,并满足学生和家长的期待。
1.授课方式
英国海外分校的授课方式包括远程互联网教学、面授和远程教学。数据显示,远程或互联网教学大概占40%,面授占42%,面授和远程教学结合的方式占比18%。[13]面授仍然是最主要的教学模式,这体现出海外分校更加倾向于师生互动性更强的面授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师生的欢迎。为了适应互联网教学, 68%的英国高校教师正在学习互联网教学技术,以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求。[13]
表2 英国海外分校学科和学生数量[13]
2.学习层次及科目
英国跨国教育从学习层次上分为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从在学人数来看,本科项目人数最多,占72%。授课型硕士人数近年来增长迅速,占比26%;博士层次占比最低,仅2%。从专业来看,本科教育和硕士教育阶段最受欢迎的科目是商科,占总课程项目的比例高达31%,在学人数占比高达46%;其次是数学、计算机和建筑工程,在学人数分别占学生人数的12%和10%;社会学、法学和教育学等学科学习人数最少,占比也较低。[13]硕士和博士阶段,读商科的学生人数也最多,读社会学、法学和教育学的学生数量最少,这和本科阶段的规律基本相同,详见表2。
3.学习模式
海外分校学习形式灵活多样,既有全日制学习,也有在职学习。海外分校还提供混合制学习方式,即学生可以选择全职在校学习一段时间,剩余时间在职学习;可以选择在海外分校学习一段时间,在英国母体校学习一段时间。海外分校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技术和教学管理方式为多样化的学习提供了质量保障。如宁波诺丁汉大学就通过Moodle网上系统开展教学,教师在平台上布置作业,发放学习资料,学生完成作业,上传材料,导师进行打分和提供反馈。[14]该系统要求学生每月向导师反馈一次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方便导师追踪学习进度,降低学生肄业率。同时,学校管理部门也可以监督导师是否履行相应的教学和督导职责。英国母体学校和海外分校都配备有先进的远程教学系统和教务系统,方便师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保证了教学的质量。表3提供了英国海外分校全日制、在职和混合学习模式的具体分布情况。
表3 英国海外分校学生学习模式[13]
在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及国际高等教育市场需求因素的刺激和影响下,英国高等教育海外办学自19世纪中叶以伦敦大学创办海外分校为开端,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漫长探索和初步发展,最终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以“罗素大学集团”联盟为主导的众多高校也抓住机遇,纷纷加入海外办学阵营,抢占国际高等教育海外市场。为了能够给输入国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并且尽可能满足当地学生的学习需求,各海外分校均采用与英国本土学校基本相同的管理模式,即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术评议委员会和校务委员会负责教学各环节的监督。与此同时,教学模式也基本上按照母体校实行,即采用远程互联网教学、面授和远程教学,学习层次依旧分为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学习专业主要涵盖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基础理科和工科。输入国学生的学习形式同样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主要包括全日制学习、在职学习和混合学习。
英国海外分校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面临一系列挑战。首先,英国海外分校往往由英国母体学校和分校所在地政府或者企业合办,分校管理权、决策权和利益分配往往通过协商决定。这意味着办学合伙人之间的沟通合作至关重要。但由于语言、文化和政策的差异,合伙人在管理方式、课程设置、发展策略和收益分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沟通不畅和纠纷。一部分海外高校因为水土不服而不得不缩小办学规模或终止办学。[15]第二,海外分校办学成本较高,但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大部分来自学生学费,只有少部分来自当地政府科研经费和补贴。为了维持管理和教学的运转,办学机构往往收取高额的学费,给学生和家长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在中国的跨国教育机构中,如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和上海纽约大学,学生学费不断上涨,目前已经达到每年8~10万元人民币,远高于中国普通家庭的收入水平。高额学费意味着高校可能在生源多样性和质量上做出让步。很多学业优秀但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不得不选择就读公立院校,因为公立高校的收费大约只有海外教育机构的1/10。第三,随着新兴经济体政府对本国高校投入不断增加,本土高校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了迅速提升。如中国政府通过实施“985”、“211”工程项目和 “双一流”高校建设计划,大幅提高了高校办学经费,有效提升了高等教育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促使越来越多的中国高等学校进入世界领先行列。这无疑加剧了输入国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总而言之,海外分校在输入国仍然面临一系列发展瓶颈,要想实现可持续化发展,海外分校需要适应输入国文化、政策差异,完善合伙人合作办学机制,扩大办学经费来源,克服本土高校崛起带来的挑战。
英国海外教育的蓬勃发展给本国带来诸多益处。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英国政府不断削减高等教育办学经费和科研经费;再加上英国政府正式启动脱欧程序,英国高校是否能继续从欧盟获得竞争性科研资助仍是未知数[16]。在此背景下,英国高校希望通过开展海外教育,吸引国际留学生,获得资金收入,弥补教育经费不足。此外,英国政府通过开展海外高等教育输出,促进人才引进、教师培养和经济文化交流,提升英国的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毫无疑问,海外教育的发展对于英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大有裨益。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双一流”高校的建设也已经提上日程,实现创造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目标指日可待。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光明的发展前景要求我国高校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提升国际影响力,实现科研、师资和教学的双向流动。在教育“走出去”过程中,英国海外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可以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1.完善政策法规,引导我国高校推广海外教育
英国海外教育的成功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支持。早在19世纪,英国政府设立海外教育办公室,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海外教育所需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到20世纪,政府制定《高等教育海外合作办学学术质量和标准保障的实施准则》,确保海外办学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学术标准。进入21世纪,《世贸服务协定》的签署进一步为英国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各国扫清了障碍。毋庸置疑,英国海外教育的成功发展离不开明确的、合理的政策支持。相比之下,我国高校海外办学仍然处于基础阶段,缺乏相关政策法规。令人欣慰的是,教育部已经开始从政策层面研究如何促进海外教育发展。比如,2018年,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发布了《高等教育境外办学指南》,初步规定了我国海外办学的管理模式、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和评估机制。《指南》的颁布有利于有条件的高校积极走出去,探索建立海外分校,但《指南》比较笼统,未能给我国高校海外办学提供系统、全面的指导。此外,《指南》在办学经费、人才管理以及地方政府和国家部门协调机制上未做明确说明,难以推动高校积极寻求海外办学。[17]国家、地方政府和高校在未来需要制定更为详细的政策法规,明确各自义务和职责,完善资金投入、人才出入境管理、配套设施建设、学术标准和教学质量监督等方面的规定,以鼓励高校大胆尝试,积极创办海外分校。
2.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加强师资培训
英国海外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国际化的教师队伍的支持。第一,英国高校师资国际化水平极高,教师不仅来自英国本地,还来自欧盟、北美洲和亚洲等地区。海外分校的建立进一步提升了英国高校师资的多样性,开放的政策和较好的工资福利也吸引了各国顶尖人才前来任教。第二,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英国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师招聘、考核和培养机制。高校在教师学历、资历、聘用标准、选拔方式和在岗考核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英国大学在招聘岗位类型上进行详细划分,教师一般被分为教学岗和科研岗两个方向,每个方向都有一套完整的聘用标准和晋升机制。[18]教师一般要求具有博士学历和国际学术视野,英国Times世界排名前200高校的教师具有博士学历的人数比例高达95%,其晋升机制和职称也和国际接轨,教师职称在全球范围内被认可。[19]第三,英国大学注重提高师生比例。如英国剑桥大学共有学生18 000多名,教职工总数达到8 900多人,师生比例接近1∶2.1。较高的师生比例意味着学生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学服务和学习指导。[20]英国的教授都配有助教,助教协助教授进行教学,搜集学生反馈,解答学生疑问,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第四,英国高校注重教师的职业发展,并及时提供教师培训。英国设有全国大学教师发展培训联合会和教师工会。这些机构代表教师和高校进行协商,确保教师获得足够的个人职业发展空间。英国高校教师在任职若干年后可以申请长达1年的学术假期,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在国内外访学、开展科研、撰写专著等。教师每年会获得学校资助,去参加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和同行展开交流,掌握本专业最新动态,获得国际化学术视野。
相比之下,我国高等教育师资水平虽然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整体教学、科研和教师国际化水平等方面仍然落后于英国高校;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和英国高校仍有较大差距,不利于吸引国际化人才;教师职位晋升途径单一,职称评定过于依赖科研项目和论文数量,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工会的职能有待完善,未能有效保护教师利益。这些因素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和海外教育的发展。我国教育部门和高校管理部门需要以“双一流”高校建设为契机,在师资国际化水平、教学质量、师生比例、教师待遇和教师职业培训等方面付出巨大努力,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和海外分校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