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徐榕 李晶 方子玥
【摘 要】时间观念需从小培养,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对儿童未来的学习生活都大有裨益。本文首先分析了目标儿童用户特点,并着重关注了5-7岁儿童的时间认知特点。接着,本文对市面上现有的帮助儿童建立时间概念和规则的产品进行了竞品分析,将其划分为三个类型并进行雷达图分析。最后,通过客户旅程图对产品设计进行了分析,提出产品的设计概念。
【关键词】时间观念;儿童;交互设计;减少拖延
中图分类号:TB4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4-0110-02
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加,时间观念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提升儿童的时间认知水平,不但可以减少儿童的拖延习惯,还容易让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大有裨益。不能够正确认知时间、不能准确感知时长等,容易导致儿童产生拖延症。如今,虽然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儿童时间观念的培养,但缺乏科学易行的方法。市面上这一方面产品较少,趣味性和功能性也都有所欠缺。本文从时间认知和减少拖延两方面出发,探讨提升5-7岁儿童时间观念的交互设计产品。
皮亚杰认为,儿童身上存在一种早期对速度的直觉,而对时间的直觉则似乎总是与速度联系在一起。黄希庭等[1]曾对5至8岁儿童时间知觉进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5岁儿童对时间知觉极不准确、极不稳定。7岁可能是儿童时间观念发生质变的阶段。但如果不重视对儿童时间认知方面的训练,儿童对时间理解的过程会非常缓慢。由于时间管理是与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分不开的,因此对学前儿童时间认知的引导也是家庭和学校的任务之一[2]。
一、用户研究
针对5-7岁儿童时间观念的现状,我们进行了访谈和家长问卷调查。线上问卷共回收88份,男女各半。绝大多数5-7岁儿童在校时间为6-8小时。调查发现:在对时间的认知情况方面,大多数儿童有时间概念,半数以上的儿童有一定的时间概念,但做事拖拉不重视时间,而不清楚时间概念的儿童仅占18.6%;在对时间的自我控制力方面,65.12%的儿童有一定的时间意识,但有时会有拖延现象,会自我反省,或者在他人教导下改进提高;在孩子的时间安排方面,接近半数的家长认为儿童需要小改进(个别活动的时间易拖延,影响其他任务),34.88%的家长认为需要重新安排(例如比较贪玩,玩乐占据了过多时间等)。说明儿童在5-7岁阶段对时间认知和把控的可塑性较强,市场需求较大。过半数的家长对孩子的在家时间进行指导,但不过多干涉,25.58%的儿童在家时间基本由家长安排,仅有13.95%的家长选择基本放养。说明家长对孩子的时间安排较为重视,愿意对孩子进行引导。而家长为儿童布置的任务,大多数的儿童通常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二、5-7岁儿童的时间认知特点
心理学认为,在速度-空间-时间三者关系所构成的作业中,5-6岁儿童主要以空间特征为参照判断时距,7-8岁儿童多以速度特征为参照判断时距。这种特点可能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密切相关。
5-6岁儿童的认知特点属前运算阶段,其思维的主要特点是直观性,即通过感知事物所获得的形象来认知事物。而对不具直观形象的时间的认知,他们需要依靠事物表现出来的具体形象来认知。皮亚杰通过实验认为五六岁儿童的表象具有静态性质,他们判断时距所能依据的参照就只有空间特征,即物体运动距离的长短、面积、体积变化的大小等。七八岁以后(即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表象才具动态性质,因而他们在判断时距时可能会考虑到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特征,如速度特征,以物体运动变化的快慢为参照判断时距。
5岁的儿童能够知道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概念。注意力开始增加,如果任务合适的话,注意力可以保持10分钟左右。6岁的儿童开始理解数学的丈量意义,比如时间、体重、长度、容量。注意力的专注时间可以保持10分钟以上。7岁的儿童可以认识钟表上的时间。
三、竞品分析
目前市面上帮助儿童建立时间概念和规则的产品主要包括儿童钟表(如儿童手表、钟表等)、儿童行为规划和记录产品(如一天日程规划的日历、记事产品)、速度类趣味产品(以时间为主的竞技类产品)等三大类。儿童钟表类产品通过模拟时间走向,教儿童认识时间。这类产品具有直观、方便、实用的优点,但是游戏方式往往单一,容易让儿童产生厌倦感。儿童行为规划和记录产品主要通过卡牌等方式让儿童认识时间与事件之间的联系,让儿童对时间的认识具有事件关联性,功能常具有多样化的优点。速度类趣味产品利用“闹钟”的概念,将不同的习惯安排制定相应的时间范围,便于培养儿童自控能力,让儿童学会安排自律的生活习惯。
通过分析产品的游戏方式、功能、优劣势,将这三类产品按照难易程度、趣味性、耐玩度和个性化进行雷达图分析。可以发现,这三类产品在兼顾耐玩度和减少儿童拖延的针对性方面尚有不足。
针对现有产品的趣味性较低、功能单一的不足,本文通过设计一款提升5-7岁儿童时间感知力和防拖延能力的趣味交互产品,以期提升儿童对时间的认知和控制力。在形式上需要参考已有时钟和拼装玩具等形式,以玩具的形式达到目的效果。内容上将认识时间和提升孩子注意力相结合,尤其针对目前市场上防拖延类玩具的缺失,增强对功能的趣味性和针对性[3]。交互上需要满足游戏形式简单、易于孩童上手的同时,要使玩具内容趋于多样和变化,以此提升耐玩度,防止儿童产生厌倦心理。
四、产品设计研究
(一)客户旅程图分析
笔者以客户旅程图为载体,从用户需求、行为、情绪体验、阶段、痛点和机会六个方面对提升儿童时间观念的产品交互设计进行分析[4]。从用户行为可以看出,具有良好时间观念并且没有拖延习惯的儿童,在时间安排与亲子关系等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学习生活都可以良性发展,形成良性循环[5]。相反,没有时间观念且习惯拖延的儿童经常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引发焦虑、暴躁、易怒、倦怠等恶性情绪,家长教育不当后,儿童进而产生逆反情绪,形成恶性循环。时间管理问题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早到晚的各个活动阶段都受到时间观念的影响。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几个痛点:一是家长缺乏科学方法解决儿童的拖延问题,易发生冲突;二是市面上此类玩具趣味性较低,儿童容易厌倦;三是功能单一;四是针对性不强等。针对用户需求和痛点,在设计产品时要注意增强趣味性与交互性,加强亲子互动;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儿童拖延问题进行引导;给产品设计一定的迭代空间等[6]。
(二)产品创新设计
根据研究与分析,笔者设计了一款宠物养成类型的智能玩具,目标人群是5-7岁儿童,目的在于提升儿童的时间认知和减少拖延。让儿童在对时间认知不断加深的同时,感受和体悟生命的成长。
该交互产品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儿童的时间观念,意图则分为认知时间与减少拖延两部分。第一部分有三種模式,通过蛋壳的震动、音乐、语音、闪光等方式激发儿童兴趣,给儿童及时带来正误反馈。第一部分旨在鼓励儿童进行尝试,尽快掌握时间认知技巧,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儿童多次重复、加深记忆,因此不设置惩罚措施,答对即获得一定的奖励。第二部分有两种模式,融入了情感化设计的理念。通过小鸡眼睛颜色的变化,以及音乐、语音等方式对儿童的拖延问题进行引导。在第二部分设置了惩罚措施,当儿童在计划定时环节未按要求完成任务时,小鸡眼睛变红,次数达到三次,小鸡回到孵化前状态,需连续多次达标后小鸡才能再次孵化。
产品设计的创意方案分为两种状态(孵化前与孵化后),分别对应儿童关于时间观念培养的两个阶段(时间认知期和减少拖延期)。第一种状态中,交互界面有投影屏和按键两种方式。在投影屏上可以观察到以下一些信息:显示时间和输入的数字、孵化进度条、交友界面和设置。而按键则可分为确认键、功能选择键、退出/取消键和电源开关键。按下功能选择键后,可以在三种游戏模式中进行选择,即知识讲解(各个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生命倒计时(每日更新,在24小时之内各个色块颜色逐渐消失)和钟表读数模式。在第二种状态中,交互界面分为三块——触摸屏、眼睛和按键。在该种状态下,触摸屏具备计划定时、生命倒计时和成长进度条三种功能,按键则分为电源按键和模式切换按键。
五、结语
时间观念需要从小培养,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对儿童未来的学习生活都大有裨益。本文从时间认知和减少拖延两方面出发,探讨提升5-7岁儿童时间观念的交互设计产品。通过分析5-7岁儿童用户的特点、认知特点,以及市面上现有产品的竞品分析,提出了时间观念培养两个阶段的产品概念设计,分别从时间认知期和减少拖延期进行了相关产品功能设计,以期为培养儿童时间观念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张增杰. 5-8岁儿童时间知觉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79.
[2]师晔兰,郁舒兰,萨兴联.产品设计中的“时间”思考[J].设计,2016,(17):22-23.
[3]李若辉,关惠元.基于设计创新驱动的中小型制造企业生态化发展策略[J].企业经济,2017,36(10):9-14.
[4]戚裕敏,高娃,武莉.面向室内生态环境健康的智能家居产品客户端交互设计[J].设计,2018,(17):136-138.
[5]任新宇,王倩.论绿色产品设计的特征及策略[J].设计,2018,(08):108-110.
[6]赵寅,吴文爽.产品创新设计与材料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8,(10):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