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生产力理论的本质意蕴

2020-04-15 03:59刘文芳
戏剧之家 2020年4期
关键词:自然界恩格斯生产力

刘文芳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生产力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而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人和自然的关系是表征生产力本质的重要特征。不同时期下,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在逐步变化,从中国古代的人与自然的原生态关系,到近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对立,以及新时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统一。这样层层递进的关系,鲜明地表现着生产力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生产力;人;自然

中图分类号:F01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4-0198-02

“生产力”从字面意义上来说是生产的能力,生产为动词,力则为名词。“生产”作为一个动词,它的实质内容主要以“生产劳动”为表现形式。谈及劳动,马克思曾论述道:“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从马克思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人类和自然同处于一个生存空间,人类作为生命的活动主体需要生存,同时自然也作为静态的生态系统需要被保护。它们二者应是彼此共生、和谐统一的。因此,生产力的本质即可概括为:人与自然之间现实关系的映现。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人顺从自然,二是人征服自然,三是人尊重自然。这三个阶段的现实关系映现,则是层层递进、步步加深的,前一个阶段都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而后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进步和升华。它们每一个阶段都深刻地表现了当时所代表的生产力本质的特征。

一、第一阶段:人顺从自然

原始社会中,人类一方面以打猎、捕鱼为生,靠着“动物式”本能维持生计,简单地从大自然中获得物质资料;另一方面对大自然中的日、月、风、雨、雷、电等自然因素充满着好奇和害怕,甚至出现了“自然神”的精神观念。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看,人类均以某种方式不同程度地依附于自然界。

(一)社会生产力低下

前农业社会时期,人类在自然界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连同动物一样只是大自然的采食者,只会简单觅食,无异于动物的生存本质。正如马克思所谈道的那样:“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2]虽然人与动物的生存方式较相似,但人类拥有生产工具的能力。由于受制于社会发展进程,人类只能创造出初级、简单的生产工具,因此这种生产工具所带来的生产力也是极为低下、落后的。在这种低层次的生产力中,人也只能被动地顺从、依附于自然。

(二)人类依附意识强烈

农业社会时期,人类使用自己生产的劳动工具进行农业活动,但人只是农业生产系统中影响较小的一部分,农业活动的大部分仍然是自然界中的静态的生产资料。在这样的农业生产中,人类只能靠天吃饭,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环境。因此,面对干旱、洪涝、蝗虫等自然灾害时,人类大多是无能为力的。在这样的农业生产背景下,人类被动地在物质基础上依附于自然,同时也在精神层面上寻求一种强大的力量,以此来保佑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远古时期的崇拜“自然神”、神话故事的创造到封建时期的“天人合一”观念、统治者为天之骄子代替天来管理人类,每一个时期都体现了人类在精神层面上对自然的强烈的依附意识。

二、第二阶段:人征服自然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以蒸汽机、万有引力、物理学等近代科学为引擎的工业革命迅速兴起,推动了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在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的层次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一方面,由于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不再完全依赖于自然;相反,科技生产手段正在大刀阔斧地改变着自然界。另一方面,机器的大工业生产也带来了利益的整番上涨,追求利益一时间成为社会的生存法则。

(一)科技生产手段的精进

工業革命以来,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出现和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表述的那样,“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在机器生产的工业革命下,人和自然的关系渐渐地表现为机器和自然的关系,而人只是在机器的背后进行操控。人类不再通过直接的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得生产资料,相反,只是以一种赤裸裸的工具无情地掠夺、征服自然。

威廉莱斯曾在《自然的控制》一书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征服、控制自然是劳动过程进化的一个要素。在发展的高级阶段,这种控制表现为科学和工业的富有成效的结合。”[4]作为生产力过程中的一个要素——科技生产手段,它原本只是作为客体而存在,但现在它却以主体的地位操控着生产力,对自然不加节制地进行索取。

(二)“利益至上”欲望的膨胀

市民社会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力一方面加快了社会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它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人与自然的矛盾根源在于资本逻辑。”[5]论及资本,它以追求利益、追求剩余价值为根本目的,以机器为手段对自然资源进行排他性地独占,更进一步加深人征服自然的程度。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资本所带来的利润、利益以及资本增值都在一步步地冲击着人类的欲望。“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6]在这样的生产力系统中,资本家利用一切的自然资源、加快流通手段、改进先进机器等一系列手段来获得最大利益、最大的剩余价值。在资本的操控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即“人征服自然”。

三、第三阶段:人尊重自然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我们的生态环境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理论上,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7]在实践中,我国以生态现代化为准则,实行一系列“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守护地球”的实际行动。

(一)生态危机的急剧加深

现代化进程中,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搭乘上工业革命这趟列车,而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以及第三世界的国家来说,它们的进程似乎就更慢了一些。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资本向大自然投放大量的垃圾,污染着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而后来赶上工业革命的国家,也必然要经历同样的发展和生态困境。这样,就导致大自然要再次受到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生态垃圾。一方面,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垃圾还没有得到处理和解决;另一方面,新的生态垃圾又在急剧地破坏着自然界。

早在两百年前,恩格斯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即《自然辩证法》中“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惩罚了我们。”[8]现如今,恩格斯的预言真实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个角落。例如,由于英国伦敦燃煤量的骤增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致使当时伦敦居民一度如同生活在毒气室中一样;由于工业废水无处理排放而引起的“日本水俣事件”;由于开设炼锌工厂污染土壤,导致骨痛病患者的激增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面对这样的自然惩罚、生态危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重新思考那种不顾生态环境的短暂性经济能走多远。

(二)“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新时代以来,面对我国严重的生态危机,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人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强调,“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9]在两百年前,马克思、恩格斯都认识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只有尊重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人才能与自然融合为同一共同体。同样,在两百年后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的“两山论”,即“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0]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到一个新阶段,不仅要求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共生,并且把生态作为一种生产力,做到“从生态中求生产,在生产中存生态”的合作共赢。

(三)共建人与自然生态共同体

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不再是寻求简单的数量上的多、速度上的快,而更趋向于质量上的好、未来前景上的可持续。面对这样的高质量发展,人类以往简单、粗暴的生产方式、无限制地攫取自然界的资源以及把自然当作对象化等方式都不再适用于当今的发展;相反,更以“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也是保护生产力”这一理念为准则。同时,这种发展也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向了一个新台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谈及“生态共同体”不仅意味着人类需要良好的居住环境、子孙后代的可持续生态发展,同时还要求人类给予动物、植物、自然界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人类和大自然能够相互包容、互相尊重、和谐共生,共同创造一个美丽的地球。例如,我国做出的一系列的退耕还林还草、保护野生动物、禁止滥杀滥捕、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区等维护生态环境的行动;还有人类从实行垃圾分类、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禁止焚烧秸秆、推行新能源汽车、绿色出行等生活小事中为生态环境贡献力量。从“自然属人”和“人属自然”两个方面践行了生態共同体的要求。

四、结语

社会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每前进一步,生产力就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形式出现。因此,从二者的关系中可以看出,越是善待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一体化,生产力越是发展得好,发展得日新月异;这也从侧面给我们以启示: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身。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5]叶冬娜.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02):6-9,60.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党的十九大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9]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0]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自然界恩格斯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