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峰
【摘 要】当下广泛普及的手机,由于其小巧精致的外观,自然地具备了隐藏性、低侵犯性和非专业性的特点。当其迅速介入到纪实摄影领域的时候,相较于单反,它更容易帮助拍摄者处理好与创作相关的不同“关系”,进而逼近真相,实现纪实影像的终极追求。本文主要从创作关系的维度,分析手机纪实摄影不同关系的处理带来的结果差异。旨在在结果中发现影像不同层面的真实,进而指导手机纪实摄影根据具体的拍摄情境,来平衡创作关系,选择与主题最相符的事实。
【关键词】手机摄影;创作关系;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J4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4-0192-02
一、手机与纪实摄影的天然联姻
纪实摄影一直是摄影领域的重要分支,长久以来扮演着许多重要的角色。首先,纪实摄影是将发展着的不同时代的人物定格成一卷卷历史相册,形成民族记忆,让历史和文化有了直观留存的可能。其次,它的选题大多关注的是社会现象、焦点和问题,展现的是人类生存的状况,带来的是对人与社会的赞扬、批判和反思。最后,它的创作逻辑和艺术价值体现在用外在的社会真实,表现拍摄者内心的思想和情感。外在的纪实性,并不能掩盖拍摄者思想的光芒。纪实摄影的魅力就在于用有限的现实符号表达无限的抽象思考。
以上纪实摄影的历史价值、现实价值和艺术价值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关心历史、关注现实、关照内心的摄影人投身创作。但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这种看似最简单的现实再现,却也成为最艰难的挑战。如何能够捕捉真实,如何才能企及本相,这是每一个纪实摄影人需要深思的问题。
很多纪实摄影师在使用单反进行创作时,就遇到过很多困难。譬如,在旁观式拍摄的过程中,单反显得过大,拍摄工具和拍摄者都容易被发现,失去隐藏旁观的可能。再如,单反在生活当中并不常见,具有一定的侵入性,会让被拍摄者表现得不自然,失去被拍摄者生活层面的真实性。还有就是单反作为专业的摄影工具,会在潜意识里暗示创作者,要作为一个“专业人士”去固守某些创作理念,在此过程中,有可能会舍本逐末,以致最终获取的也仅仅是影像的真实而非本质的真实。以上的问题,常常会成为纪实摄影师逼近真实的阻碍。
当下手机的广泛普及,也使之迅速介入到纪实摄影领域中。由于其小巧精致,于是就具有了隐藏性、低侵犯性和非专业性。在实践过程,用手机进行纪实摄影相较于单反创作,它更容易帮助拍摄者处理好与创作相关的不同“关系”,更易于把握纪实摄影的精髓,更进一步地逼近真实。以下就从关系角度,分析用手机进行纪实摄影的创作思路。
二、创作关系对手机摄影真实性获得的影响分析
对于纪实摄影来说,它的首要目的是要能动地逼近真实,逼近真实的核心技巧大多不是在于摄影的外在技术,而在于处理好不同的创作关系。有些时候,要建立与拍摄对象之间一种疏远的关系,在关系中隐藏自己才能捕捉影像层面的真实。有些时候还要建立与拍摄对象之间亲密的关系,如此才能与拍摄对象一道创作出其生活层面的真實。另外,纪实摄影师还要建立与客观事实的恰当关系,敢于有所争取有所放弃,才能在创作中收放自如,最终追求影像本质的真实。而手机介入纪实摄影,在这一过程中,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一)手机摄影不做介入地冷眼旁观:捕捉影像表层的真实
纪实摄影大师卡迪尔·布列松非常推崇这种摄影理念,他也用一生来实践着他的信仰。他常常如幽灵一样出现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凭借条件反射式的思维和莱卡相机精确的快门结构,捕捉了无数震撼人心的“决定性瞬间”。生活中的他总是拒绝别人给他拍照,他声称如果大家通过照片认识了自己,以后就不能在芸芸众生当中做一个“隐形人”。这种旁观的思路,偷拍式的创作,的确捕捉了摄影史上一张又一张经典。当下手机的小巧精致性,可以进一步帮助摄影师隐藏设备、隐藏自己,将这种旁观式的抓拍理念发挥到极致。而巨大的时代变迁,也正需要手机来继承和发扬这种理念,为这个时代建立更丰富的历史相册。
但这种拍摄思路是有使用范围的,对于记录正在发生的、现场急剧变化的事件,它的作用功不可没。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事件现场视觉造型丰富,人物情绪难以控制,本能地通过表情迸发出来,所以捕捉的画面极具动感,冲击力很强。但是,对于记录已经发生的事件,或是表现事件人物的内心图景,这种旁观式的抓拍常常会无功而返。
当然有人会提出异议,人物表情如果不佳,这完全可以使用场景氛围来做渲染,正所谓一切的景语皆是被摄者的心语,现场环境一经构图就变得震撼了,人物表情自然也没有那么重要了,这不正是摄影师基本的艺术功力嘛。话虽如此,但这终究只能是退而求其次的视觉弥补。外在环境展现人物内心,固然是重要的艺术手法,但毕竟不能取代直观震撼的人物表情,因为表情背后是复杂的心灵符码,眼睛背后是一个个不可替代的深邃灵魂。所以真正流芳百世的纪实艺术一定是两者的结合,并且真实记录在前,艺术表现在后,谁也不可替代谁,两者在一番精妙地融合后,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艺术效果。
(二)手机摄影介入被拍者的生活:发掘生活层面的真实
手机摄影在大多数时候,可以遵循布列松的创作思路,隐藏自己进行客观抓拍。但在操作过程中总会存在具体的实际问题,比如,当拍摄者被发现的时候,被拍摄者表情和肢体动作必然会变得不自然。再比如,对于一些纪实性人物专题,其故事不一定是即时发生的,人物也不一定擅长流露情感,这无疑给纪实摄影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很多人会好奇,同样的拍摄对象、同样的摄影理念、同样的摄影器材,为什么大师就能捕捉出触动人心的真实呢?其实有的时候,摄影的秘密在摄影之外,跟技术和器材无关。
很多成熟的摄影师在纪实摄影创作中,都尝试与被拍摄主体建立关系。在关系中理解、在关系中发现、在关系中参与、在关系中创作。譬如,直截了当地告知拍摄的目的,打消对方的疑虑。譬如,与对方建立友谊,创造更多发现的可能。再如,了解拍摄对象的内心诉求,并与之一道实现纪实的再现与表现。在这种信任基础上,拍摄对象更容易释放自我,真情流露,甚至参与进来,主动展现他生活中的真实。例如,新疆本土的摄影师牛思源,他擅长使用小巧的手机进行创作,并且注重与拍摄对象建立亲密的关系,最终凭借真情流露的《老人与鹰》夺得第九届IPPA摄影大赛总冠军,并登上了美国的《时代周刊》,这样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