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可欣
【摘 要】当下的电影体系当中的迪士尼电影产业,产出了无数部家喻户晓的家庭电影。以米老鼠起家的迪士尼公司,自20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推出了多种以动画形式所展现的动画电影。从迪士尼公主动画系列,到目前转型制作的《沉睡魔咒》《灰姑娘》等真人影片,它们之间有何区别,转型对于儿童的接受度来说是何种趋势,这是本文研究的起点和主要内容。
【关键词】迪士尼动画电影;家庭电影;真人动画电影
中圖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4-0059-03
一、迪士尼电影的老少皆宜的“笑文化”
迪士尼电影的发展距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作为最“元老级”的一批动画电影制作工厂,迪士尼的动画电影之所以能够流传许久、老少皆宜、雅俗共赏,是因为它的喜剧性和轻松幽默的氛围,以及它将高雅喜剧和低俗喜剧进行有机结合所制造出来的独特的“笑文化”。倘若它只有滑稽的身体语言和匪夷所思的动作,只通过荒唐的语言设计和无聊的对白来填充整部电影,那么它必然只能够成为一时的笑料电影,而绝非流传许久的、可以直接进行真人角色定位设计的经典作品。插科打诨的方式和打闹动作的手法,是这些喜剧电影达成喜剧效果的途径,同时,电影中对于人生的透视,对于亲情、爱情、友情等情感关系的放大,对勇敢、善良、宽容、奉献的人性特点的赞颂,对影片中的人物在逆境中克服困难走向大团圆结局的关注,都对电影寄予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例如,在电影《阿拉丁》中,阿拉丁面对精灵时所提出的三个愿望,一步一步地反映了他在不同的境遇中所做出的不同选择。从一开始为了对公主的爱慕之情而进行身份的转变,到后来阿拉丁身陷险境,在得到公主的私心与放精灵自由地选择当中展现了属于人性中的利己主义和纠结的心理,都克服了人物形象的样板化和死板性,让剧情更加合理,也使得人物更加饱满了。电影最后,阿拉丁运用自己的智慧转化了矛盾,并且克服了危机,获得了大团圆的结局,这是喜剧电影的基本定势,但是也说明了迪士尼的动画电影并没有因为将受众主体定位为儿童和老人就摒弃了电影的精神内核,放手让它沦为一场荒诞的闹剧;相反的,在《阿拉丁》《玩具总动员》《灰姑娘》这样的电影中,都融入了角色在不同的剧情阶段所具有的不同心理,展现了角色在过程中的犹豫的痛苦和抉择,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对角色的命运走向充满了关注与怜爱,焦急地期待着剧情的发展。上到老人下到儿童,通俗易懂的剧情为受众的整体观影水平进行了匹配,同时又尽力地调动观众的共情性,这使得整部电影更加地生动和吸引眼球。角色的复杂心理,成了角色行为的驱动力和产生条件,也更是对儿童受众的一种最初的心理启蒙,让他们接触到何为友情、亲情、爱情等必备的情感关系,同时正能量和乐天派价值观的传递又帮助他们在观影中树立起正确的观念。惩恶扬善的电影主题、赏心悦目的场景设计,善恶分明的性格塑造,这些是迪士尼“笑文化”的内涵和必备的条件,它们让整部电影鲜活而具有思想,带领儿童在观影中体会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因果逻辑,从而让他们在这种轻松的情节氛围中成长,从而赋予了它一定的教育性和启发性。这也是迪士尼动画电影最典型的标志。
在这种标志的驱动下,迪士尼家庭电影不再只是低俗的笑料和闹剧。或许在形式上,它有时依旧沿用了低俗闹剧的民间狂欢形式和略显苍白的对白,但正因为它的人物有可塑之处,主题也可以进一步地延伸和挖掘,因此具备了向真人电影发展的条件。
二、迪士尼电影深入人心的形象优势
迪士尼电影的许多角色都耳熟能详。迪士尼在1931年开创的一系列米老鼠动画片,不仅在一个世纪前是开创性的创作,更在当下的动画电影市场中依然保持着极高的流传度。米老鼠的形象,是一种对现实生活中动物的意象化,它采用了具体动物的形象特征,同时又赋予了它们人一般的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如此种种的卡通形象,让电影具备了这样的特点:它们不仅仅是某种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改编和还原、某种卡通形象的延伸和再创造,更多的是或多或少地将现实世界中人性的闪光点和弱点与角色的形象进行了融合。这些特点或放大,或缩小,让原本机械的动画形象焕发了生机和欣赏的趣味。这也是为什么迪士尼的动画电影能够在后期开始向真人电影进行转型制作的原因。在家庭电影市场中,有颇受喜爱的公主系列、米老鼠系列、维尼系列,它们的成功塑造让整部影片饱满立体,成了电影的灵魂,更在上映后带动了整个迪士尼家庭电影产业播出效果的火爆。
火爆的标志最典型的就在于“电影—电视电台—衍生产品—迪士尼乐园”的完整产业链的形成,这是迪士尼电影产业的一大特色,也是以迪士尼为首的好莱坞动画电影成功的标志。这些电影人物深入人心,几乎每一个儿童都接触过和其有关的卡通形象及其衍生品。这也为真人电影的筹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由“三次元”的俊男美女组合的演员们,来塑造孩子们内心栩栩如生的一个个动画人物,这不仅又一次刺激了儿童受众们的二次消费,而且还能够引起成年观众们的关注,对现代人进行心理补偿。迪士尼家庭电影工厂在挑选合适的演员进行试镜和候选时,往往会采用一定的宣传手段进行“造势”,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观众的呼声来票选出塑造这些经典动画故事最佳的演员人选。在这样的过程中,既克服了孩子们与网络接触不够密切、难以宣传真人动画电影的困难,又让网络舆论的主力军力量——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参与到了电影的“制作”当中来。这种将经典形象与现实中自身极具热度的演员话题相融合的方式激发了更多的观众数量、更广的受众面、更深的观影层次的关注和好奇,也让电影的格调由单纯的水彩喜剧、动画闹剧升华为了梦幻华丽的史诗大片。《灰姑娘》《美女与野兽》的真人版都十分注重场景的高度美化效果,就是为了能够保证还原和打造一个理想中的童话世界。真人电影能够利用现实技术和场景更加淋漓尽致地渲染出影片的氛围和情感,而这也正是动画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比不上真人电影效果之处。迪士尼家庭电影的美工制作本身就是极尖端的水平,真人电影能够做到和现代电影技术进行结合,从而进一步拓展动画电影的视听呈现效果,这不能不说是动画电影的一种延伸和发展。
当一部经典作品将被“真人化”时,仅仅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调动起整个市场的观众的眼球,才能将经典的电影推向全世界,使其更加广为人知,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迪士尼作品的定位正在不断地改变着。儿童观众、青少年观众是最坚实的基础,成年观众则是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的主流群体。动画不应该拘泥于儿童,而是能够迎合每一位观众的童心和儿时记忆。从这个特点出发,迪士尼家庭电影的角色形象设计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提高,不仅仅满足于儿童的审美,更要满足成年观众的情感需求。例如《花木兰》《小美人鱼》在角色造型上的创新和突破,把古典的历史童话故事加上了新的点缀,木兰的细长眼型、黑长直发和小美人鱼简洁大方的贝壳内衣,都是迎合了当时时代潮流和美国大众审美的一种造型方式。故事中的经典形象能够在“众望所归”中实体化,是真人动画电影能够诞生出来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原版动画电影所具备的基本文化内涵。
三、受众不断进阶的情感需求
正如上文所述,當下家庭电影已经不能只满足于孩子们的受众和消费阶层,成年观众正在逐步被家庭电影市场所吸纳。家庭电影与成人受众并不存在冲突,并且从另一方面来说,成年观众的童心和纯粹的情感需求更不能够被忽略。但是相较于我国目前发展还较为薄弱的国产动画片来说,迪士尼动画电影相比之下就更为成熟,也更为老少皆宜。例如,迪士尼率先试水的大型家庭电影类型的商业片《沉睡魔咒》《灰姑娘》分别在2014年和2015年上线了。这两部经典动画作品的大型改编,是迪士尼在动画电影的转型上所迈出的重要一步。这样描述的原因在于,这两部真人电影都有着不凡的突破。首先,在创作上,两部电影就有1959年《睡美人》和1950年《仙履奇缘》这两部典范动画电影作品的基础,而在此基础上,《沉睡魔咒》又做了大量大胆改编,即转变了叙事视角,对反面角色梅尔菲森特的身世进行了展开,交代她背后的故事和前因后果;《灰姑娘》则是斥巨资要求高度完美还原《仙履奇缘》的原版场景。无论是哪一点要求,它的完成度的压力都是巨大的。无须过度夸张的宣传手段,仅此两点,就使全世界的迪士尼观众对最终的成片报以了极大的关注和期待,其中《灰姑娘》尤为如此。“水晶鞋”“魔法礼服”的传奇桥段流传了近半个多世纪,观众们童年时的美好幻想和憧憬因此重新打开,迪士尼强大的电影工厂也因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付出。就服化道的筹备来说,一万多颗施华洛世奇水晶镶嵌而成的礼裙、女演员为了还原故事背景中女主角身材而只能连续吃流食来保持纤细的腰身、水晶鞋采用了最尖端的特效,保证它呈现时的精致度和惊艳效果……这些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简单来说是不辜负观众的期待,而本质来说,这是为了满足现代观众日益增长的情感需求和日渐精益求精的审美标准。所以,也是在这样的付出下,最终《灰姑娘》的票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片中华丽的场景和极为用心的细节圆满了不知多少观众曾经的“少女梦”。而《沉睡魔咒》的改编也并没有使观众产生排斥心理,反而在创新的剧情中感受和体会到了剧中人物心理的复杂状态和不为人知的苦衷,给观众们对于《睡美人》这个经典故事的认知开拓了新的思路。通过这样的成功,迪士尼电影产业感受到了时代潮流对于真人动画电影发展的重要性。
而反观当下阶段我国的国产动画,不乏急功近利、故事线单一、角色脸谱化、粗制滥造、强行加入和灌输精神价值观念的问题和缺陷。虽然近年来不断产出的《大圣归来》《白蛇·缘起》《捉妖记》等制作精良的影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和高度的评价,但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受到客观条件限制而难以迅速更改的弊病依旧会使原本满怀期待的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无法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无法从电影中获得符合自己年龄段定位的信息和情感反馈。当孩子看得津津有味时,年轻家长只能在旁边昏昏欲睡的情况比比皆是;当年轻观众走进影院而无法理解低能生硬的情节时,愿意主动去观看国产动画电影的观众也就因此少之又少了。这成了国产动画无法达到预期的制作效果和市场反馈的重要原因,在这样一个电影环境下,迪士尼家庭电影产业无疑占据了我们目前家庭电影市场的重要份额。成年观众们在饱受爱情片、文艺片、悬疑片、恐怖片等一系列类型片的视听和精神刺激之后,更希望能够在家庭电影商业片中去寻找自己最美好的童年回忆,在快节奏和繁复的视听片段中看到干净纯粹的内容。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儿童受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一味地制作呆板的动画形象必然无法在电影产业中生存。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加入最新的内容,囊括更多的观众需要,才能够让动画电影实现长足发展。所以,在2017年,最新的《美女与野兽》真人版电影接力上映,这一次直接启用了在世界影坛中影响力极高和号召力的女演员艾玛·沃德森,更加先进的制景和特效,更是使这部第三个转型的动画电影大放异彩。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迪士尼的家庭电影产业在转型和延伸发展之路上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老道,他们懂得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想观众所想、做观众所需,思考如何满足当下社会中观众日益进阶的观影的内心需要。
综上所述,迪士尼家庭电影产业所产出的动画电影,从20世纪初刚起步时的青涩和简陋,到现在已经制作出了层出不穷的、海纳了众多地域文化的成熟动画电影,真人家庭电影是动画电影在时代进步下所催生出来的商业产物,但也是更加新颖、更加升华的一种使经典作品转型和重新焕发生机的方式。在这种方式的催化下,迪士尼家庭电影产业在不断地发展,而在这种潮流裹挟下的我们,要充分发扬自己传统文化的优势,关注观众心理需要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创新方式,让中国的国产动画也能够具有真正的大众意识和产业功能,早日迈上电影强国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杨晓林.迪士尼动画电影导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2]周鲒.动画电影分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3]唐忠会.动画电影艺术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
[4]吴振尘.动画视听语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