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喜纲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智慧旅游是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与现代旅游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从我国提出智慧旅游的概念以来,智慧旅游开始引起旅游管理、信息科学等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关注,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本文主要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对2011-2018年我国与智慧旅游研究相关的期刊文献进行梳理,以期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以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为基本研究对象,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知网),以“篇名”为“智慧旅游”为检索条件,剔除文件、访谈、新闻报道等,最终获得有效期刊文献1116篇。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我国智慧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进行绘制和分析。CiteSpace是美国Drexel大学陈超美教授团队开发的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可以对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并通过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聚类等绘制出相关研究的现状、热点和发展脉络。
图1 文献的发表时间分布(2011-2018)
国内最早关于智慧旅游研究的期刊文献发表于2011年,相关文献的发表时间分布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国内对于智慧旅游的研究大致可分为2个阶段,其与相关政策的引导息息相关。第一阶段(2011年至2015年),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在此精神指引下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率先提出了智慧旅游的概念,随着2011年国家旅游局正式提出“争取用10年时间,在我国初步实现智慧旅游”并将2014年确定为“智慧旅游年”,智慧旅游逐步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文献以较大的幅度逐年增长。第二阶段(2015年至2018年),2015年1月国家旅游局印发《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智慧旅游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智慧旅游作为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被研究者持续关注,每年的文献发表数量相对稳定。
国内发表相关文献数量超过5篇的机构如表1所示,洛阳师范学院及以该学院为牵头单位的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是发文数量最多的单位。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研究机构进行共现分析,可以得到主要研究机构的合作图谱。由发表相关文献的机构分布和发文数量来看,国内关于智慧旅游的研究集中在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国内知名院校的发文数量较少,也缺少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关注。从发文机构的院系分布看,相关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旅游管理领域,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研究领域的机构数量偏少。从主要研究机构的合作图谱看,各主要研究机构之间的连线很少,说明各主要研究机构很少存在合作研究关系,更缺少来自旅游管理、信息技术等不同领域的交叉学科融合研究。
表1 文献的主要研究机构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作者进行共现分析,可以得到主要作者的合作图谱。通过对作者合作图谱的分析,姚国章和刘加凤是发表相关文献最多的作者。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发文量应等于最高产作者发文量平方根的0.749倍”,可以确定发文在3篇以上的作者为智慧旅游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经统计本领域的核心作者共44人,其中发文8篇的2人,发文5篇的2人,发文4篇的13人,发文3篇的27人。核心作者发文数量总计为159篇,占总文献数量的14.2%,远低于普赖斯定律中“核心作者发文数等于文献总数一半”的结论。从核心作者发文的时间分布来看,绝大部分核心作者发文时间集中在2年以内,说明目前国内智慧旅游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数量不足,持续关注度不够,文献产出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从合作图谱中各节点的连线可以看出,核心作者大多侧重于自己的专业领域独自发文,相互之间的合作不多,还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科研团队。
相关文献的发表期刊主要以经济管理科学、社会科学类期刊为主,也有部分文献发表在信息科技、工程科技、农业科技类期刊上,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献共有92篇,占总文献数量的8.2%,国内发表相关文献数量超过3篇的核心期刊如表2所示。《旅游学刊》作为国内最主要的旅游类核心期刊,其发表的相关文献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在被引次数超过100次的9篇相关文献中,有4篇来自《旅游学刊》,如表3所示。从核心期刊发表的相关文献数量、分布和被引次数来看,国内智慧旅游研究的高质量论文数量较少、学术影响力较低。另外,除姚国章、李云鹏等少数作者外,绝大部分高被引文献作者在相关领域的发文量都在2篇以下,也说明国内智慧旅游领域仍缺少持续、深入的高水平研究。
表2 国内发表相关文献数量超过3篇的核心期刊
表3 被引次数超过100次的相关文献
文献的关键词可以体现其主要研究内容,因此通过对相关文献关键词的频率和中心度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并对“旅游业”、“旅游产业”等含义相近以及“对策”、“发展”等指向性相对笼统的词汇进行剔除,得到了相关文献高频关键词分析图谱。表4列出了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及其中心度。
表4 文献的高频率关键词及其中心度
通过阅读文献和对知识图谱的分析,国内对于智慧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和框架研究
在智慧旅游研究的初始阶段,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智慧旅游的概念、内涵、基本框架进行了探讨。张凌云等(2012)在对已有概念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旅游的概念,并构建了由能力、属性和应用三个层面构成的CAA智慧旅游构架体系[1]。姚国章(2012)认为智慧旅游的建设框架包括制度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信息资源体系、应用体系、应用支撑体系、服务体系、法规与标准化规范体系、信息安全与运维保障体系等8个部分[2]。李云鹏等(2014)从旅游信息服务的视角对智慧旅游进行了定义,并认为把智慧旅游定位于旅游信息服务,有利于通过智慧旅游解决旅游信息服务面临的各种难题[3]。邓辉(2015)认为应从旅游本质属性的角度对智慧旅游进行认知重构,智慧旅游应具有智慧的基础性、创意的主导性、技术的支撑性和体验的互动性[4]。从现有文献来看,目前国内对于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和框架仍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智慧旅游理论体系。
2.智慧旅游建设研究
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建设智慧旅游系统,智慧旅游建设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朱珠等(2011)展望了智慧旅游感知体系构建目标,提出了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的智慧旅游管理平台架构模型[5]。周相兵等(2012)通过云计算的IaaS、PaaS和SaaS模式将旅游资源虚拟化构架了一种智慧旅游云平台,并利用Openstack和Hadoop进行了智慧旅游云的设计[6]。杜鹏等(2013)提出了包含智慧旅游社会支撑体系、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智慧旅游功能应用与创新体系的智慧旅游建设策略[7]。王艳军等(2014)设计了面向服务的智慧旅游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并重点实现了景点管理、景点搜索、全景影像关联、三维景观引导等功能[8]。张红梅等(2016)在探讨智慧旅游云服务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对智慧旅游云服务体系进行了创新[9]。张建涛等(2017)剖析了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构建了以大数据平台为依托包括政府旅游部门子平台、旅游企业子平台、旅游者子平台和社区居民子平台的智慧旅游应用模型[10]。张秀英(2018)从信息生态视角,通过构建智慧旅游信息生态系统和生态链,提出建设智慧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各信息主体间的合作、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等智慧旅游构建与发展路径[11]。
另外,也有很多研究者针对不同地区智慧旅游的建设进行了研究。龙毅等(2014)以南京市城市智慧旅游体系建设为例,构建了基于GIS的城市智慧旅游服务体系[12]。郑耀星等(2014)从管理机构、旅游企业、旅游者、目的地居民角度出发,提出了武夷山风景区智慧旅游开发的对策[13]。廖维俊等(2017)以江苏省为例,通过深入访谈发现智慧旅游存在知晓率低、便捷性不够、信任度低等问题,并针对性的对智慧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架构进行了研究[14]。袁晶等(2018)以江西省为例,探讨了智慧旅游平台终端存在的APP建设不完善、用户体验不佳、旅游信息缺失等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建议[15]。
目前国内对智慧旅游建设研究的成果较为丰富,既有总体架构和模型设计,也有具体方案和应用实践。随着我国智慧旅游的初步实现,近年来相关研究逐步细化,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设计和优化,进行微观层面研究成为趋势。
3.智慧旅游相关主体的研究
智慧旅游的主体主要涉及旅游企业、游客、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部门和当地居民,近年来对智慧旅游相关主体进行研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黎忠文等(2014)从“数据流动”视角对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了探讨,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了参考[16]。冯珍等(2014)通过对智慧旅游服务供应链的进化博弈分析,认为采取合作的资源开发策略是相关竞争企业的最优进化稳定策略[17]。潘虹(2016)认为智慧旅游时代农村旅行社可以通过探索个性差异服务渠道、构建集团智慧旅游项目、实现旅游运营模式转型、推动信息资源全面整合实现转型升级[18]。杨蕾等(2016)基于智慧旅游背景,使用SEM模型分析了老年群体出游障碍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完善公共服务环境、降低旅游信息获取门槛等帮扶策略[19]。周波等(2017)对智慧旅游背景下增强现实对游客旅游意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旅游景区应提供不同意愿水平的定制化服务,激发游客使用新技术的意愿和旅游意向[20]。徐菲菲等(2018)基于游客视角,研究了景区智慧旅游系统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提出景区智慧旅游系统应具备实用性、便捷性和简单易用性,并尽量满足游客个性化的体验需求[21]。目前研究者已从不同层面对智慧旅游涉及的旅游企业、游客以及政府部门进行了研究,研究方法也逐步丰富,但对于当地居民的研究明显不足。
4.与其他热点相结合的研究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和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研究者开始将智慧旅游研究与乡村旅游、全域旅游结合起来。彭丽等(2014)等阐述了乡村旅游与智慧旅游的互促价值,探讨了智慧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22]。韩学伟(2017)以智慧旅游与“美丽乡村”双重背景下的新一代农家乐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新一代农家乐智慧旅游建设思路[23]。廖维俊(2017)基于旅游消费者角度,架构了以移动智能平台为核心的全域智慧旅游服务供应链模型[24]。邓晓磊等(2018)通过用户旅游体验、优化服务流程、品牌塑造、情感化设计等方法,设计了智慧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生态服务系统[25]。李占旗(2018)分析了智慧旅游背景下智慧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规划、人才培养、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提高服务管理水平等发展路径[26]。吴海燕(2018)梳理了智慧旅游和全域旅游的理论研究现状,对以智慧旅游为切入点发展全域旅游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27]。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不难看出,随着目前国内关于智慧旅游的研究虽然已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是高水平的研究总体偏少,在研究主体、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智慧旅游所涉及的专业领域较为广泛,目前相关研究虽然已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相关研究机构仍主要集中在旅游管理领域,来自知名高校、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研究者数量很少,各研究者之间也鲜有联系,研究主体的结构单一化较为明显。因此进一步加强不同专业领域研究者的多元合作,实现智慧旅游相关各方研究力量的整合,是提高相关研究广度和深度的有效途径。
虽然智慧旅游研究的相关文献总量不少,但同质化较为明显,研究内容有待丰富,主要表现在:第一,虽然已有很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于智慧旅游的概念、内涵等进行了研究,但目前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智慧旅游的建设和运营仍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第二,智慧旅游涉及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虽然目前研究者对智慧旅游的相关技术有所研究,但研究较为单一,缺少综合性的技术体系研究,对于相关技术在智慧旅游建设运营各环节中的具体应用研究也不全面。第三,对于智慧旅游当地居民的研究明显不足,对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部门、旅游企业等的研究也更多停留在宏观层面,缺少具有真实数据支撑的实证性研究。第四,在智慧旅游运营、智慧旅游评价、相关人才培养等方面,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另外,将智慧旅游与其他研究热点深入结合,实现相关研究的多元化也应是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由于目前相关研究者多侧重于自己的专业领域,研究视角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要提高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需要加强跨学科交叉合作,如可以从技术视角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旅游业各主体、各环节之间的深度融合及创新发展进行更广泛的研究;也可以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进行旅游业与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其他产业的交叉研究,促进智慧旅游系统在产业融合中的应用;另外,也可以从统计学、心理学、法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对智慧旅游所涉及的“绩效”、“动机”、“信息安全”等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
目前智慧旅游研究大多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在具体的技术层面分析、区域智慧旅游建设、游客主体研究方面少量的用到了问卷分析及定量研究的方法。引入各类实证性研究,用更为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现状、总结规律和指导实践是提升研究质量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