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军
摘要: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而且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慢慢的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生活现象。
《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要突出于生活实际的联系。要体现出启蒙性、基础性。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生活现象。”化学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现代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并且为人类解决资源、环境、粮食危机、卫生以及健康等很多重大问题提供了可能解决的方案。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用化学知识解释社会生活现象,对学生学好化学知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新课程提倡“生活化教学”,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把社会生活引入到化学教学中,构建“生活化课堂”,可以使化学教学变得活泼而有趣味。通过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为切入口,创设问题的实际应用情境,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去观察、分析、解释周围各种实际情境的能力,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要联系生活
我们知道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完美的课堂导入则是一堂高质量化学课的关键。初三的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对于他们来说,学习化学既陌生又新鲜,它要求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心里特点、对生活的认识需求以及教学内容和目的等,挖掘相应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现象、应用作为导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能在一瞬间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本堂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一节高质量、高效率的化学课奠定基础。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打开啤酒盖和易拉罐饮料是出现的现象,可以用来引入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在讲“燃烧和灭火”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1)在火灾中如何逃生?(2)如何救火?(3)面临煤气泄漏或是炒菜时油锅着火,又该采取什么措施?(4)在夏天的晚上,野外的“鬼火”是怎么回事?(5)当我们身在煤矿井下、加油站、酒厂、面粉厂时为什么要禁止烟火?这些问题都是来自于人类的生活,将会引起学生的激烈讨论,并且是分小组讨论,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合作学习。
二、生活化实践,促进对化学知识的形成、掌握
新课程理念提出化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学生未来的生活世界。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是有限的,并且在学校学习的都是理论知识,但是以后他们所面对的是未来长期的社会实践。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引导学生的实际应用,那么肯定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结果。所以,教师在保证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感受化学,让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能够得到升华和延伸。唯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充分的、巧妙的把所学的化学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所学化学知识的价值。
三、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家庭小实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强调“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结合实验探究,利用家庭小实验去探索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让学生讨论怎样除去烧水用的铝壶或热水瓶内胆中的水垢,学生通过讨论、查资料,并且请教家人做许多尝试,这样既带动学生思考、学习,又促使学生自己动手,同时对相关的化学知识理解得更加的深刻。
学生通过做家庭实验不但深刻的理解的化学概念,掌握了物质的性质,而且也良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结合社会热点,布置课外调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读书、看报、看电视、上网,甚至是聊天都会接触到化学知识,一个优秀的化学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就能够很好的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增长知识。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假期作业,让学生做一些社会调查。
比如:(1)什么是白色污染?为什么我们国家要出台“限塑令”?(2)什么是温室效应?(3)化学盐的成分是什么?(4)神舟七号运载火箭的燃料是什么?飞船中运用勒那些金属?这些问题只要学生在生活中稍加留意就可以找到答案。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化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善于学习的好习惯,而且也能够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发展的优良素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化学教学具有生命力,初中化学是生活的中心学科,无论是在新课标理念的要求下,还是从化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出发,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非常必要的,携生活于化学,将生活引入到化学课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使课本贴近生活、融入生活,让学生意识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生活,让学生能够巧妙合理的的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去体验感悟,牵动心灵、引起思想共鸣,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發展。也唯有如此,初中化学课堂才会更加的生动精彩,效果才会更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