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松
【摘 要】利用外资40年的伟大历程,是我国改革开放辉煌业绩中最为经典和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因此,我们应该从积极改善投资环境、采取BOT项目融资方式、完善产业园区建设3个方面着手,有效提高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保证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外资;中西部地区;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0)02-0045-02
0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转让及跨国公司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尽快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中,改革开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1978—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奠定了中国改革开放从探索到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绩深入人心,我国从贫困、封闭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名副其实的第二大经济体。不可否认的是,外资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然而外资对经济的拉动效存在区域差异,通常上认为外资对东部地区的经济拉动效果较为显著,对中西部地区经济的拉动效果有待改善。因此,研究为什么外资对经济的拉动效用存在区域差异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研究该课题可以帮助我们形成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合理利用外资的战略理论体系,为我国实施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提供依据,同时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提供借鉴。
1 文献综述
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外资对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有积极作用,其正向效应十分突出。Cradoso(1989)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外资的进入使得拉丁美洲的经济得到快速增长;Greenaway通过对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密切的关系;Isiam(1995)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公式,测算了中国FDI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Ghatak & Haligiogluf(1996)将外商直接投资视为物质资本、技术及管理经验等要素的载体,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国内许多学者也做了有益的探讨,这些学者大多支持外资能促进经济增长。在此基础上,邓宏兵等学者(2007)、马煜民(2014)、马建峰和陈晓婷(2018)等学者都认为创造良好的外资引进环境、提升外资投资质量及提高外资引进效率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长期任务。随着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程度的加深及领域的拓宽,外资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也日益凸现,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于津平(2004)认为外资增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对内资产生“挤出效应”及威胁我国经济安全等;沈桂龙和于蕾(2005)分析指出外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被夸大、外资使用成本过高、加剧了国内区域和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利于增强经济自身的内生增长能力及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赵欣娜和雷明(2012)认为各省利用外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存在差异;黎峰(2017)指出外资进入及市场兼并行更多地打击了国内价值链的上游环节,影响了国内价值链分工的深化。
2 外资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试图从3个角度解读外资在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存在经济拉动效应差异的原因:一是投资行业的差异;二是不同来源国的外资所蕴含的技术和管理的知识水平存在差异;三是经济发展方向和目标存在差异。
(1)外资投资的行业存在差异。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利用外资在所有行业中占比最高,且主要集中在机电制造业、音像设备制造业及零附件制造业,而在东部地区例如广东和浙江外资主要流向通信设备和计算机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相比较而言,东部地区利用外资所获得的产业附加值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外资投向行业的差异是造成中西部地区外资拉动经济乏力的原因之一。
(2)不同来源国的外资所蕴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存在差异。以2013—2016年我国利用外资情况为例,中西部地区利用来自亚洲地区的外资占外资总额的六成以上,来自欧美发达地区的外资占外资总额的比例低于10%。同时期,江苏省和浙江省利用亚洲地区的外资占总额的比例都维持在43%左右,欧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外资占外资总额的比例则在20%以上。通常我们认为,来自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外资技术外溢效应大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外商投资的外溢效应,这直接导致中西部地区长期以来外资企业技术水平不高、外资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不充分。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外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门槛效应”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溢出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未跨过外商投资起积极作用的“门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較高、工业化程度、财政资金充足,外资产业园区的入驻率和企业经营效益都较高,其对发达地区高端外资产业的吸引力更大。二是东部地区对外资的市场准入和审查力度比中西部地区更为严格。市场准入指东部发达省份对外资企业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减少低技术、高污染外资产业的进驻,保证外资的质量,而中西部地区对外资采取“全盘接收”的态度,众多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支撑中西部地区经济实现持续发展并达到发达水平,甚至陷入贫困化增长陷阱。外资审核指的是对外资真实度的审核,相比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缺乏对外资审核的经验,相当多的外资实际上是国内资金利用FDI渠道重新进入中国。这些“伪外资”很难与高水平技术联系起来,会造成内资与外资在产业结构方面可能非常相近,而这些外资往往利用在国外渠道的政策优势挤出内资企业,而非通过技术优势确定地位,由此产生外资对经济拉动作用不明显的态势。
(3)经济发展策略和目标差异。对我国而言,除了技术差距外,每个地区经济发展策略对外资拉动经济的效果都具有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地区对于外资在经济中的地位、外资与内资资源分配等存在巨大分歧。虽然外资对江苏省、广东省和浙江省等东部省份的经济拉动效果显著,但都有与各自省情相适应的发展策略。例如,广东省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外资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流入广东,内资企业无法与外资企业展开公平的竞争,导致内资企业被大幅度挤出,外向型经济的产生决定了广东省外资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江苏省乡镇企业模式奠定了引资前内资的良好发展状况,为江苏传统产业能够延续优势赢得了先机。中西部地区的内陆地理位置决定“以内资促发展”是其首要经济策略,这也是导致中西部地区的外资拉动GDP比较乏力的重要因素。2000年以后,中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远不及发达省份,但GDP却保持快速增长水平,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旅游业和大数据产业的崛起说明GDP主要是受内资的推动而上涨的。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得国家投资政策大幅度向西部倾斜,中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了GDP的增长。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调区域发展,中西部地区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1)积极改善投资环境。一是政府部门要营造开放的投资环境。中西部地区紧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机遇,大力宣传改革开放意识。二是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优惠的政策和完善的法律服务是吸引外来投资的重要手段。中西部地区政府需要给外商提供透明、高效的法律保护措施,增加投资者的安全感;同时,给予外商一定的市场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2)积极采取BOT项目融资方式。BOT项目融资方式的基本运作是政府或所属机构与外商签定合同,并授权该项目融资和建设,并在建成后,外商获得合同规定的经营权,但合同到期后无偿转让给政府。中西部地区可以采用BOT融资,政府承担投资风险,吸引外资投资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和大型制造业,使得中西部地区有机会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留住核心生产技术,为将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积极完善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园区是区域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园区外资的进驻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忽视。在完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对产业园区的规范性建设的同时,加大对特色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外资引进力度投入。鼓励旅游、医药和能源等优势行业入驻产业园区和大力引进外资。要利用外资减少传统初级产品的加工,以达到提高产品整体附加值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邓宏兵,李俊杰,查晶晶,等.中国外商投资环境竞争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7):55-60.
[2]马建峰,陈晓婷.我国外资引进环境与引进效率的评价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与两阶段DEA方法[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8(1):98-110.
[3]于津平.外资政策、国民利益与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2004(5):49-57.
[4]趙欣娜,雷明.外商直接投资引进效率机制研究——基于数据包络框架下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J].中国管理科学,2012,20(S1):433-438.
[5]黎峰.外资进入如何影响了中国国内价值链分工?[J].财经研究,2017,43(11):70-83.
[6]程鹏,柳卸林.外资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影响的差异性研究——基于广东和江苏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9):7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