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萍
【摘要】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体现,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用好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落实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核心素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初中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 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 2020) 06-094-02
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体现。当前中学生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侵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有待加强。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坚持对初中学生的思想引导,彰显人文性,更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谈几点做法:
一、用优秀传统文化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
巧妙设计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注意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课程要求,恰当地运用名言、警句、古诗词、典故、古典音乐作为导入,既能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又富有感召力,气势磅礴,形象生动,学生乐于接受,让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地导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用成语导入
如在讲七年级下册第四课《青春的情绪》时,用“课堂成语大赛”作为导入环节,让学生用竞赛的方式写出“喜、怒、哀、惧”的四字成语。教师巧妙地运用成语将人类“喜、怒、哀、惧”的四中基本情绪展现出来,又能将传统文化与课文内容巧妙结合。
(二)用诗句导入
在讲七年级上册《深深浅浅话友谊》时,教师设计了用李白的《赠汪伦》诗句作为导入,学生顿时脑洞大开,在教师引导下立即说出其他有关友情的诗句,如:“落日见秋草,暮年逢故人”及“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等诗句。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了部编教材在培养人文素养的要求。
(三)用古典名曲导入
在讲七年级上册《和朋友在一起》时,用《高山流水》乐曲导人新课,让学生感受这首古典名曲的优雅与美妙。教师接着提问:“你知道《高山流水》背后的故事吗?”学生随之回答后,老师引出“高山流水比作知音,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朋友那些事。”这一课教师用优美的乐曲及感人的故事引出了朋友与友谊话题,营造了优美的教学意境,又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
二、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运用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源
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出现了新变化,各册教材较多的引用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经典名句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积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利用它们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为了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源,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经典诵读与释义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經典是以文言文形式出现,初中生在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经典诵读和古文释义等形式进行教学。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名句需要诵读,更需要反复诵读。例如:“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些诗句对仗工整,朗朗上口,反复诵读,意思理解了大半,同时也让学生体味传统文化的精妙并产生热爱之情。教师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领悟,有必要进行释义。教师可以解释关键字眼,让学生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意思,有助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
(二)感悟经典故事
《道德与法治》中许多经典名句的背后有着发人深思、令人感叹的故事,蕴含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和传统美德。在教学中可以深度探寻经典故事,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六课《中国人的家》,教材选用明朝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朱伯庐倡导的家规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道理,引导学生探寻“孟母三迁“及“岳母刺字“的故事。从典故中学生领悟到良好的家风家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三、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强化德育和价值引领
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重视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初中学生品德发展,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引领。例如:七年级下册中引用《大学》中的“止于至善”,它是倡导“文明”核心价值观,鼓励人们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在于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这也是文明素养提升的过程,也是强化价值引领的过程。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教材中引用《韩非子-有度》中的名言:“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实际也是倡导“法治”核心价值观,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八年级上册第四课《诚实守信》中的“探究与分享”引用了《史记》记载的“季布一诺”的故事,引发学生体会“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道理,体会诚信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同时,在教材中也引用了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也”,让学生明白不讲诚信将到处碰壁,甚至无法安身立命。由此可见,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通过成语故事及古典名句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四、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课程,在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因此,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达到知行统一。例如:教师在讲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时,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品味中华文化”,让学生利用课前查阅、搜集传统文化相关素材如:书法的分类与演变、国画的代表作、民族音乐、民俗活动、武术、曲艺等方面的材料,了解中华文化的组成,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第二环节,“探寻中华文化”,让学生查找孔子的儒家思想及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中国与哪些国家互办过“文化年”,了解互办“文化年”的目的、作用及影响,最后播放“汉语言桥”的活动视频,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增强文化自信。第三环节,“弘扬中华文化”,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交流会,寻找最感动、最美人物事迹,让学生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起到了情感升华和道德践行,达到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五、将潮汕文化资源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
潮汕文化是隶属于岭南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遗存,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潮汕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实际就是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及深刻弘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感受、了解、体验各大潮汕文化元素,如:潮汕工夫茶、潮剧、潮州音乐、潮汕英歌舞、潮州工艺、潮汕民居、潮州方言、传统节日中潮汕的习俗等方面,让学生从身边的文化氛围中感受、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丰富多彩,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总之,在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作用,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情感依托,找到做人标尺。让学生知明礼、达诚信,知耻、自尊、自立、自强,学会感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同时,有利于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优秀传统美德,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做自信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史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3).
[2]熊诗龙让经典绽放夺目的新光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旬,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