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梁
【摘 要】从文化内容的表现和传播的角度来看,动漫是当今炙手可热的表现形式和传播符号。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蒙学经典文本为对象,论述蒙学经典的动漫化表现和传播的方式及优势,为蒙学经典中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播提供一种更符合当代传媒语境的途径。通过动漫化的表现和传播,蒙学经典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能够为更多的青少年所理解和接受。
【关键词】蒙学经典,传统文化,动漫化
中图分类号:J218.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3-0124-02
一、蒙学经典
蒙学,是我国传统儿童启蒙教育的统称,广义上是指传统启蒙教育,狭义是指我国传统的儿童启蒙教材。“蒙学经典”则是指中国古代经典的启蒙教材,其中广为流传的有《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小儿语》、《增广贤文》等。其内容上具有基础文化知识教育与品德教育的双重功能性。[1]
二、蒙学经典的动漫化
(一)从蒙学经典文本中提取故事
儿童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是从故事开始的。而人类文明本质上也是由许许多多的故事组成,人们从虚构开始,再通过虚构的故事把握真实的世界。蒙学经典文本中多是陈述性语言,需要从中去发现一些有趣的故事,将其整理或改编。同时可以提取其主题思想,用生活中的故事来讲述。
蒙学经典文本中包含了许多典故。以《弟子规》为例,它是儒家思想落实到生活规范的蒙学三言韵文,其主要用途是蒙学训化和习惯养成,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来说,仍然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总叙部分“弟子规,圣人訓,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概况了其包含的七个部分内容,即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七个部分的主体思想就有很多对应的典故。比如,陆绩怀橘的故事对应的就是“孝”的思想,孟母择邻的典故对应的是“亲仁”这个主题思想。
传统学习蒙学经典的方式是,让小孩背诵这些经典,这样的方式或许适合部分儿童,但背诵之后能否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能否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那就不一定了。讲故事相对于背诵韵律文,就能吸引儿童,潜移默化吸收其思想。因此,提取有趣的故事是有必要的,这也为之后将蒙学经典转换成动漫的形式做好前期工作。
(二)从故事文本到漫画
蒙学经典最早是以文本的形式呈现,之后出现了一些图文结合的传统蒙学图文读物,这些图文读物早期是以连环画为主的上图下文方式呈现。到了现代,特别是近一二十年,以现代卡通的形式出版的蒙学读物越来越普遍。相对于文字语言来说,麦克劳德认为漫画描绘的是人们的内部世界,因为它“给物质世界重新赋予概念化的外貌”,他认为:“卡通风格生来就是有这种产生观看者身份认同感的特点,这就是它能够轻易占领全世界大众文化高地的原因。” [2]
在当代将传统文化以漫画的方式对经典文本进行重新创作并传播,最为成功的是蔡志忠的国学漫画。蔡志忠在《我为什么要画庄子说》中说:“一本文言文的古书很难引起一般读者的兴趣,但是一本改编古书的漫画就不同了,它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好奇,进而翻阅,进而详读,进而对该书原文产生兴趣,基于这个理由,我开始尝试改编历代经典名著……”[3]蔡志忠的国学漫画涉及儒释道文化思想,涵盖哲学、美学思想,用漫画配文字。其国学漫画中的角色和场景都参考古籍资料后结合现代的艺术审美造型进行设计,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符号意象。他的作品线条温润流畅,幽默搞笑,语言简单明了,广受欢迎。作为启蒙读物,儿童在自主阅读时,可以全方位理解先贤圣书,汲取人生智慧。
借鉴蔡志忠国学漫画,漫画的角色形象设计可以在传统绘画中寻求灵感源泉,同时结合现代设计语言,形成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艺术语体的融合,构成具象的童真世界。图文结合的漫画可以更为简洁清楚地表达思想,扩大受众群体。正如19 世纪的漫画家特普费尔所说:“艺术批评毫不关心而学者也很少注意故事画一直具有巨大吸引力,的确比文学本身的吸引力要大,因为能看画的人比能读书的人要多,况且它特别吸引儿童和大众,这一部分人特别容易被引入歧途,也就特别需要加以教育。故事画有比较简洁而且相对比较清楚这双重优点,因此在同样情况下,它就要排挤另一种形式,因为它能更生动地向更多的心灵讲话,而且无论怎样较量,使用这一种直接手段的人都要胜过那些用章节表达思想的人。” [4]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漫画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这种变化也使得漫画的内容更加丰富,甚至是漫画的版式也随着媒介的形态在发生变化。手机的便捷和功能的进步,使得它成为了漫画阅读的重要工具,网络媒体为漫画的传播提供了平台,漫画可以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三)从漫画到动画
有漫画的基础之后再进行动画创作,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漫画本身可以当成动画创作的分镜头,再加上已经有的形象设计和场景设计,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对于以蒙学经典为内容的动画片来说,它的主要功能是教育。动画相对于漫画,对于还不识字的儿童来说,能培养他们的语言思维和能力。
通过研究网络上的以中国蒙学经典为题材的动画,发现最大的问题在于其说教的方式缺少趣味性,这样就不能发挥动画的优势。蒙学经典对应儿童最大的作用是一种引导,让观者直接感知和模仿,如生活习惯的养成、行为的引导等。考虑到这样的主旨,英国动画片《小猪佩奇》是一个非常好的启发案例。这个系列动画片一集大约5分钟,仔细观看《小猪佩奇》可以发现,其故事非常简单,没有典型的经过设计的戏剧化的情节或动画片中常见的奇观性的画面。它讲的基本都是儿童在每天的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琐事”,将儿童世界的日常生活包括家庭、学校等主要生活圈发生的事件,用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这部动画片不仅受到广大小朋友的喜爱,同时也受到了成年人的喜爱,说明其通过动画形式呈现的真实世界触动了人们的内心。如《小猪佩奇》第一季的第一集《泥泞的水坑》,讲的是佩奇和乔治喜欢在泥坑里蹦跳。妈妈说如果要在泥坑里蹦跳,必须穿上靴子。最后是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在泥坑里蹦跳。“没事,只是泥而已!”爸爸说。这和我们平常的思维和生活习惯不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看到孩子在泥坑里玩耍,首先想到的是衣服会被弄脏,或者是孩子太调皮。但没有考虑到这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充满活力、不考虑利益得失的纯真。简简单单的情节,不仅儿童喜欢看,成人也被这简单的画面和情节所感动。儿童在观看动画片的时候都有移情心理,将自己想象成动画片中的人物。因此,设计创作动画片的时候,动画的核心应该是人物形象设计、动作表演设计、故事情节设计,使得观看者有代入感,从模仿中接受启发和教育。
动画的表现手段包括美术设计和视听语言,它呈现给观众的形象和故事更加直观和直接。观众无需借助任何中介便获得形象,过程比漫画要简单得多。观众所意识到的和所感知到的是同一事物,任何接触都是直接的,是同一种存在。 [5]另外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动画也比漫画具有更为广泛的传播平台和渠道。因此,将蒙学经典漫画进行动画化符合时代的发展与需求。
三、结语
动漫作为一种媒介,是一种新型的文化表现和传播载体。在当今社会,动漫成为了最重要的文化再现和再生产的一种形式,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动漫的这种发展现状使得其必将承担着传统文化表现和传播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刘懿.从文本到图像—“蒙学经典”形象化的当下诠释研究[D].重庆大学,2016.
[2]斯科特·麦克劳德.理解漫画[M].万旻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39.
[3]刘春.国学经典漫画化传播研究[D].云南大学,2015.
[4]聂欣如.什么是动画[J].艺术百家,2012,28(01):77-83+95.
[5]廖娟娟.从漫画到动画的艺术创作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作者简介:周 梁,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研究生,重庆工程学院数字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