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峰
中俄两国媒体是连接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在推进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并且已经成为推进中俄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中俄媒体合作作为中俄人文领域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助推器,为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深化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成为中俄两国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支持者和参与者。
中俄两国的媒体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十月革命爆发以后,一部分具有先见之明的知识分子就开始意识到十月革命带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掀起了学习、宣传和研究十月革命的热潮。媒体成为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了解和学习马列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重要渠道。苏联时期,中苏两国间媒体合作伴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波澜起伏,合作模式比较单一,内容相对简单。苏联解体以后,中俄两国媒体合作全面复苏,媒体间各层级各领域合作广泛接触,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客观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制约,两国媒体间的合作可以说虽然接触比较广泛,但是合作模式相对单一。普京担任总统以来,随着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两国媒体间的全方位合作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尤其是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俄两国媒体更是成为两国人民加强交流、增进了解的重要途径,成为中俄两国“一带一盟”倡议的建设者和宣传员,也必将成为在两国关系发展史上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一、中俄媒体合作的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曲折发展期(1949年-1991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从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中苏两国关系的起起伏伏,两国媒体和新闻界的交往也经历了由热到冷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中国媒体先后在苏联设立了记者站;苏联的《真理报》、塔斯社等国家级媒体也相继在中国设立了记者站。双方媒体的深入交流,不仅加快了两国间信息的对等交流,同时也促进了两国人民对彼此的相互了解,更有助于两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但是,当时中国驻外记者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往国内发稿费用很高,而且还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同时,两国新闻机构还形成了规范化互访交流机制,每年两国新闻界都会以官方或者非官方身份进行互访交流,并取得一定成效。
1954年7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温济泽率领“中央广播事业局代表团”赴苏访问,回国后编印了《苏联广播工作经验》一书,这是中国广播代表团第一次访问苏联,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并学习了苏联广播的情况和经验;同年12月21日,由新华社社长朱穆之率领的新华社代表团赴苏联访问,回国后编印了《塔斯社工作经验》一书。与此同时,苏联新闻工作者也多次应邀到中国访问并介绍经验。1954年10月15日,应《人民日报》邀请,苏联报刊工作者代表团由团长波德库尔科夫率领到北京进行访问,代表团访华期间的报告和座谈记录等由《人民日报》编成《苏联报刊工作经验》一书;1955年底,苏联广播工作者代表团访问中国,向中国广播界介绍了苏联广播工作经验。1957年,俄语版《苏中友好》杂志在北京出版,该周刊主要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成就和经验进行报道,供在华的苏联专家阅读,并向苏联国内发行。苏联在莫斯科也编辑出版了中文版《友好》杂志,该刊物主要刊载新华社俄文广播稿和塔斯社消息,苏联政府派一位新闻专家和两位翻译帮助办刊,主要目的是向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读者客观地介绍中国情况,以增进中国同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人民间的友谊,该刊物在中國、苏联及当时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行。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前10年,伴随着中苏关系的不断深化,两国媒体和新闻界交往也不断深入。但是,随着后期中苏关系不断恶化,两国新闻界交往由热到冷,甚至一度中断。由于中苏双方信息沟通渠道不畅、信息认知错误、缺乏沟通机制等,导致信息沟通不畅,两国互不信任,矛盾愈积愈深,两国传媒合作遭遇重大打击,中苏传媒交往几近中断,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苏传媒领域的合作交流才得以恢复。
中苏媒体合作虽然受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一时中断,但从整体上看,两国新闻界的合作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为当代中国传媒业发展积累了经验,为中俄两国媒体再次合作奠定了基础。中苏媒体合作为中苏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增进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同中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为新中国的外交和国际形象的塑造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第二阶段:恢复接触期(1992年-2001年)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成为苏联的实际继承国,中苏两国关系变更为中俄关系。在叶利钦担任总统期间,两国媒体开始广泛接触,探讨合作,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并未取得太多实质性成果。叶利钦担任俄罗斯总统以后,俄罗斯大力推进私有化进程,传媒行业也不例外,传统的俄罗斯媒体行业大部分都被私有化,完全靠市场化运作。从1992年开始,两国媒体开始尝试再次进行接触。1992年,俄罗斯公共电视台第一频道率先在北京建立了记者站,其他几家实力相对比较雄厚的电视台也筹备在北京建立记者站。当时,国内媒体在俄罗斯设有记者站的主要有《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和《经济日报》。1997年11月,新华社和塔斯社签订了合作协议。1999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推出了网上俄语节目。两国媒体记者为两国人民及时发布关于对方国家各领域的相关情况,增进了两国人民对彼此的相互了解。
从1992年至2001年中俄两国媒体的整体合作情况来看,双方媒体合作形式都处在初步接触探讨合作阶段,形式比较单一,合作模式比较简单,没有形成有效机制和常态化合作模式,但是正是由于这一阶段的广泛接触,相互了解,为下一步深入开展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第三阶段:全面合作期(2002年-2012年)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俄两国关系进一步深化。尤其是普京担任总统以来,随着两国关系不断深化,两国媒体间合作也驶入了快车道,进入了全面合作期。
媒体具有引导舆论的功能。由于受到西方媒体和部分俄罗斯媒体的渲染和污蔑,俄罗斯民众对中国始终都抱有防范意识。时至今日,两国民众仍有些许陌生,有关中国的负面言论仍然常见于各种媒体,这些负面言论严重损坏了中国的国家形象,损害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感情,对两国各领域合作都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为了防止“中国扩张论”和“中国威胁论”等再次复苏,中俄媒体有必要积极加强合作,互通有无,及时掌握了解舆情变化,采取有效措施将真相告知天下,以减少两国民众对彼此的误解,减少两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障碍。
2.合作效率低下,内容很难满足受众,成效甚微
中俄媒体合作表面上看是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和限制,能够吸引对方受众的产品很少,很难引起受众的兴趣,很多合作框架和内容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落实到日常的新闻制作过程当中去。中央电视台开播了俄语频道,但很多俄罗斯观众却从未听说也未收看过这个频道,同时俄罗斯开播的中文频道在中国的影响力也很微弱;中国黑龙江电视台制作的《你好,俄罗斯》节目,在两国媒体间流传广泛,但是俄罗斯的受众却寥寥无几。两国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领域均有合作,网络媒体受众群多是年轻人,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的受众则多是中老年人。但在2016年和2017年的“中俄媒体交流年”活动中,这些传统媒体几乎没有关于该活动情况的详细报道,两国合作媒体的受众群很小。
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信息传输更加快捷方便,中俄两国人民更想了解对方民众的现实生活、工作、学习状态,希望了解更多关于对方的经济、社会、民生等各领域的信息,尤其是当今两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状况,大部分受众只能依靠两国的媒体合作来满足在这方面的需求,而实际上中俄双方媒体对中俄大众感兴趣的话题报道很少。
三、推动中俄媒体合作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创建中俄媒体研究智库和研究机构,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形成高校和媒体合作联动机制,联合培养全方位跨国媒体人才。
当今世界格局风云多变,中国和俄罗斯都是世界大国,在全球媒体行业占据重要地位并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在国际媒体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俄两国媒体肩负着维护两国国际形象、传播两国声音、扩大两国影响力的历史重任。中俄两国间媒体不仅要互学互鉴、交流合作,更要携手应对由欧美国家主导的媒体格局,均衡国际传播力量。同时,由于媒体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人文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媒体的功能不仅仅是新闻报道,更是塑造公众舆论和国家形象的强有力资源,因此,构建中俄媒体研究智库至关重要。中俄双方可以发挥各自优势资源,组织政府、高校、媒体、研究机构等媒体研究资源共同打造媒体研究智库,共同研究媒体领域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针对性问题,为两国媒体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也为两国媒体的深入合作提供智力保障。同时,在该智库框架下,可以同时开展课题研究、人才培养、媒体咨询等多项服务。充分利用双方优势的媒体资源和高校资源,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多语种技能、精通媒体业务和国情专业知识的高级复合型传媒人才。
第二,搭建合作平台,推动中俄融媒体中心建设,互通有无,共享资源和渠道。
在全球传播格局发生变化的当前,跨国媒体间交往需要一个更宽松有效的联动平台,以实现有效合作。中俄双方媒体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两国主流媒体构建中俄融媒体中心,并在其中适时引入中俄媒体合作,集资源共享、信息采编、新闻发布与播出、信息传播等为一体的“云服务平台”概念。该平台应协同中俄媒体合作管理,是一个大容量的系统,以方便中俄两国媒体人在媒体信息处理方面的高效能。在中心建设方面,可以重点把握以下两点:第一,积极转变媒体报道方式,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針对现有信息,根据不同受众国家接受方式,反复多次高效报道。建立和完善信息采集中心和网络,依托各自主流媒体的布局和信息优势,分别制作出符合两国受众的不同产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工具和手段,实现产品的多次传播。第二,中俄双方共同派出专业管理团队,打破部门分割,实现人力资源跨地区、跨国别、跨行业流动和融合。由于融媒体中心的工作需要双方的密切配合,对人员素质要求相对较高,并且同时还需要协调双方相关机构和部门,所以该中心需要在中俄双方政府的指引下开展工作。
总之,中俄媒体合作已经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两国民心相通的重要抓手。中俄两国都是世界大国,同时也是媒体大国。两国媒体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相互尊重对方的历史文化,互相包容,促进两国人民民心相通,成为两国关系发展史上的记录员和宣传员。同时,两国媒体还应相互合作,在国际舞台上传播客观公正的声音,为维护国际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护两国的国际形象,维护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努力发声。
(本文系2019第一批“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创新项目”资助课题“俄罗斯媒体国际传播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BH2019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