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斌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胜坨镇实验小学 山东 东营 257000)
小学数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科目,是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的基础。但是由于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当中很难掌握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再加上传统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单一和死板,不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相关教学工作者充分理解新课程改革理念,明确新课改教学目标,制定有效的措施,立足于教学目标,创新教学策略。不断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让学生在高效的课堂当中实现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自身的成长。
在学生生活当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在数学知识当中也有学生生活的影子。数学科目具有较强的工具性,这种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学生掌握了某种数学知识之后,就能够利用这种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当中的一些数学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着重突出数学科目的工具性,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学生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当中。与此同时,教学工作者还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的生活和数学知识进行有效联系,让学生在生活当中学习数学,在数学当中认知生活,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进一步实践和应用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学“和与差”等相关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经常进超市买东西的这个生活场景引入到课堂当中,构建一个购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顾客和收银员。在扮演顾客的学生购买一些“货物”之后,收银员根据货架上的金额收取相应的款项[1]。比如小红在这个“超市”当中买了一瓶红牛饮料,6块钱买了一包薯片,7.2元钱,10个练习册9元钱,这时小红的身上一共带了25块钱,那么请问小明带的钱能够支付他所买的商品吗。在这个情景当中就是对“收银员”数学知识的一种应用考验,同时也是对“顾客”自身所带金额的评估考验。在该情景当中,双方都必须要进行计算,才能够知道自身所带的钱能不能够支付所买的“商品”。通过构建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实例,让学生站在生活的角度结合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些数学问题,从而突出数学知识的工具性。而且通过这种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接受数学知识,产生亲近感,攻击学生的学习压力,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这和小学阶段学生的感性思维有很大差异。所以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的时候,由于缺乏一定的逻辑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导致对很多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从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不高。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不失时宜地引入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将数学知识通过声音、图片、影像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所接触到的数学知识是形象的、立体的、有趣的。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丰富的数学资源当中去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PPT的形式,呈现出钟表的一个图像,并且还可以利用动画的方式具体的展现出某个时间,下面是钟表的图片,上面是数字显示的时间,通过这种对比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对时钟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知。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PPT展现出一天当中太阳的位置所对应的时间,通过这这样结合学生生活的教学,通过多媒体图片、动画这些生动形象教学元素引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去认识这一内容[2]。
积极的提问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在数学教学当中,教师要不失时宜的给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学习任务。比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避免学生由于教学内容较为枯燥而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设计一些问题,多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能够在不经意间就能够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进行互动的时候,问题探究的时候,就能够学习和实践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也能够满足新时期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的需要。
总而言之,新课改下打造高效课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相关教学工作者必须要依托于信息技术以及构建生活化情境,通过积极的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打造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相关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