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梅,周丽平
1 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 (江西宜春 336000);2 宜春市中医院骨二科 (江西宜春336000)
床单位是病床上枕芯、床垫、垫絮及被褥等用品的统称。目前,临床上多通过日光暴晒、紫外线照射及换洗等方法对床单位进行消毒处理[1],但上述方法仅有浅表消毒作用,无法达到彻底灭杀潜在病菌的目的。为进一步提高床单位的消毒效果,本研究选取医院所采集床单位用品共56份,分别给予紫外线照射消毒及臭氧消毒机消毒,旨在探讨两种方法对床单位的消毒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医院所采集床单位用品共56份,包括14份枕芯、14份床垫、14份垫絮及14份被褥,随机分为臭氧组和紫外线组,各28份,分部包括枕芯、床垫、垫絮及被褥各7份。所选臭氧消毒机为老肯牌LK/CXD型臭氧床单位消毒机,输出臭氧浓度为≥6 000 mg/m3,所产生浓度为300 mg/m3,环境泄漏为0.2 mg/m3。所选紫外线照射设备为KY-XJ紫外线床单位消毒机,紫外线灯管功率为30 W,辐射波长为253.7 nm,辐射度为≥100 μW/cm2。
1.2.1 消毒方法
臭氧组待患者转出后,立即将其单个床单位按顺序一次铺放在病床上,然后使用专用的消毒密封袋覆盖整个床单位,密闭消毒袋口,并将袋四边压在待消毒床垫下;消毒袋气嘴插入输气管,连接臭氧床单位消毒机的电源,设置消毒时间为30 min,开始消毒。
紫外线组铺放床单元方法同臭氧组,启动紫外线灯,亮灯5 min后开始计时,消毒时间为30 min。
1.2.2 采集及消毒效果检测方法
根据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标准,消毒前后对枕芯、床垫、垫絮及被褥的表面选取采标点,分别为标本左上、左下、中间、右上及右下5个方位,用无菌棉签对样本表面各方位5 cm×5 cm面积采样,总采样面积应≥100 cm2;采样后置于普通平皿,放入37 ℃冰箱存放,计算48 h每平方厘米的菌落数,并取其平均值。
计算并比较两组消毒后枕芯、床垫、垫絮及被褥的消毒合格率(根据卫生部所颁布的相关消毒效果标准,物体表面的菌落数≤10 cfu/m2,即为合格);测定两组消毒前后各床单元菌落数。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臭氧组消毒合格明显高于紫外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消毒合格比较[份(%)]
消毒前,两组床单位用品菌落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毒后,臭氧组床单位用品菌落数显著低于紫外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医院作为各类患者集中诊治及康复的场所,其人口密度大的特点非常利于感染性疾病的传播[2],尤其是住院患者的床单位,不仅是患者休息、治疗的场所,还是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治疗、护理的场地,若未能做好床单位消毒处置工作,则会增加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既往临床采用常规日光暴晒、紫外线照射及换洗等方法对床单位进行消毒处理,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床单位中被褥及床垫等物品的体积过大[3],加之其材料为棉花,常规消毒效果并不理想。
表2 两组床单位用品菌落数比较(cfu/cm2, x-±s)
紫外线消毒具有经济、便捷及安全的优势,可在一定条件灭杀各类病毒、芽孢、细菌繁殖体、真菌及支原体,但该方法具有辐射能量低,穿透力较弱的缺点[4],且紫外线容易被尘埃物体遮挡,有效距离仅2 m;此外,紫外线会对人体产生一定损伤。臭氧消毒机产生的臭氧属于弥散性气体,其穿透力远远高于紫外线,且臭氧是高效广谱杀菌剂,对各类病毒、芽孢、细菌繁殖体、真菌及支原体均有显著灭杀效果,可在短时间内发挥消毒作用[5],且效果理想。本研究结果显示,臭氧组消毒合格率明显高于紫外线组,且消毒后床单位用品菌落数显著低于紫外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臭氧床单位消毒机用于床单元消毒的效果优于紫外线床单位消毒机。
综上所述,紫外线照射与臭氧消毒机用于床单位消毒中,均可取得一定的消毒效果,但臭氧消毒机消毒效果更理想,可作为床单位消毒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