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龙丽佳,广西职业师范学院
关键字:纳税申报实训课程;问题;原因;差异
纳税申报实训课程的重点内容主要是各税种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的纳税申报知识讲授和纳税申报操作。而由于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前期基础理论课程掌握程度不一,导致了不同梯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实操进度有巨大显著差异。
纳税申报实训课程是一门难度系数较大的实操课程,其前期基础课程包括税收法律基础知识和会计学基础知识,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税款计算和会计核算知识才能完成实操申报工作,其中对税款计算规则的运用和申报法律法规的熟悉掌握程度要求极高。但是经调查发现,学生在前期税法基础课程掌握上存在较大差异。根据8 个教学班级调查数据,在主要税款计算能力调查中,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款计算正确率仅有31%,企业所得税全年税款计算正确率仅有33%,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计算正确率仅有37%;而主要税款计算实现全部正确率的学生仅有21%。学生对前期税法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差异巨大。
图1 纳税申报实训项目完成进度图
总结近几年纳税申报实训课程的授课经验,上课过程中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学生纳税申报实训操作进度存在巨大不统一。在授课过程中,部分学生已经完成某税种申报实训工作而另一部分学生仍处于该税种申报录入基本信息初始阶段,学生实际申报税款的操作水平差异巨大,进度严重不统一。根据教学调查数据(图1),在增值税纳税申报实训中,当2%的学生已完成3 个纳税申报案例时,68%的学生才完成1 个纳税申报案例;在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实训中,当19%的学生已完成2 个纳税申报案例时,81%的学生才完成1 个纳税申报案例;在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实训中,当3%的学生已完成3 个纳税申报案例时,65%的学生才完成1 个纳税申报案例。不同梯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实操进度差异巨大。
目前纳税申报实训课程教学中,不同梯次学生的学习进度有巨大显著差异,学习两极差距尤为显著,而不同水平的学生同在一个专业班级学习,统一的教学标准不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如果仍按照统一的标准、计划和进度教学,既阻碍部分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也无法激励、促进知识掌握较差学生的学习动力,将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是税法相关法规条例繁多且复杂,知识点多、计算难点多,导致绝大多数学生有畏难心理,对税款计算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知识掌握不牢,所以前期基础课程知识掌握的调查结果不理想。
二是税法等前期基础课程教学安排在第3 学期,而纳税申报实训课程安排在第4 学期,课题组对教学班级进行税法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调研时间为第4学期纳税申报实训课程首次课堂教学中实施,由于已经过了一个学期,学生对上学期的授课内容有遗忘现象,所以造成了调查结果并不理想。
目前无论是税法理论课程还是纳税申报实训课程,其实学生都存在着知识掌握程度差异化、进度不统一的问题。在理论课讲授过程中,由于大量的课程内容压缩于有限的课时安排中,授课老师在极为有限的课时中必须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授课,理论课给予老师和学生的自由时间以及机动性都较低,所以学生的差异化现象虽存在但并不导致为严重影响上课效果的显著问题。但在实训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该问题尤为显著,这是由于该类课程特点决定的,实训课有一个共性特点:上课过程中时间自由度高、课程机动性强、学生自我发挥程度高,所以导致了实训操作进度存在巨大差异的现象。
纳税申报实训课程是基于学生掌握前期税法理论课程知识才能进行授课的一门实训应用类课程,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税款计算,而由于学生前期理论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不同,对税收法律法规熟悉程度不同,导致学生税款计算能力不同,最终导致学生动手能力高低不同,造成了纳税申报实训课程中学生税款申报操作进度存在显著差异。
学生差异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即学生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是客观存在的,同时这也是纳税申报实训课程的课堂教学存在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如果课程差异化程度极为巨大,并非是轻微不形成显著问题的情况,那么则必然需要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加以解决。
基于前述内容可知,由于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前期基础理论课程掌握程度不一以及实训课自身特点等原因,纳税申报实训课程的差异化问题较为显著。如果对该问题置之不理,不寻求解决办法,将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对于纳税申报实训课程的学生差异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探索对不同学生差异化教学的实施,思考并尝试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梯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优化该课程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在纳税申报实训课程的教学改进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优化:一是优化课程体系的安排;二是教学模式的重新设计;三是利用信息化工具对课程差异化教学进行支撑;四是考核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图2)
图2 纳税申报实训课程改进思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