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晚清时,大同县出了一位官居一品的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李殿林。
李殿林(1842~1916)清末大臣。字荫墀。大同县大王村人。曾任协办大学士、典礼院掌院学士、清宣统皇帝经筵侍讲官。遗作有《周易别》、《识史例纂》、《车酋轩杂记》、《铨政管见》、《云中草堂诗文集》等,惜书稿毁于兵祸。
殿林先生一生为人正直,自矢不骄,从政四十余年,以清廉勤慎著称。他虽位极人臣,但能做到一塵不染;手握重权仍保持两袖清风;地位显赫却始终慎独慎行,在朝野上下被传为佳话。
馈遗无受 请托无听
李殿林在任江苏学政时,许多人都想和他套近乎,谋取非法利益。江苏是个生产海盐的地方,一些盐商想通过李殿林获得“盐引”,以赚取高额利润。
他们千方百计,打通关节,请客送礼,重金贿赂,都被殿林先生顶了回去。殿林先生不但自己能做到请客不去,送礼不收,利益面前,不为所动,独善其身,同时对下属和身边的人员加强教育,史书记载:“严束仆从,不接盐枭。”
整饬吏治 革除积弊
在清廷,李殿林居官慎守成法,做事廉洁奉公,居高位而能自警,握重权而不乱用,一切照章办理,处处循规谋事,“清操尤为一时之冠。”
李殿林在江苏任职期间,为适应当时形势,经过深入调查和反复论证,奏请朝廷变更学制,“裁武试、废八股、用策论、改书院、设学堂”,并要求在江苏倡导实行,得旨允诺,积极推行,认真实践。促使朝廷于光绪27年(1901年)降旨废除沿袭了一千多年的八股取士制度,至今江苏文化界关于殿林先生舌战群儒的事仍被传为美谈。
两袖清风 回归故里
李殿林目睹晚清政府昏庸腐败,料知清朝气数已尽,难以挽回,只好上疏辞官卸任,回归故里。当时,按照1911年辛亥革命达成的条款,像李殿林这样的大员,完全可以享受清廷老臣的待遇,坐享俸禄,但他却坚持要回乡。1912年2月3日离京,一路车马劳顿,2月8日,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大王村。
在此期间,曾于西册田村桑干河铁索桥北岸,亲笔书写普济桥碑文。石碑正面写有“普济桥”三个大字,其字体浑雄有力,气势宏伟,为世上罕见,石碑后面刻有铁绳桥诗一首:
层冰开沍客心惊,
每到春秋阻旅行。
西望河源来马邑,
东连山势拱燕京。
悬崖陡立千寻峭,
铁索凌虚一道横。
步步舆梁无痛涉,
回头共说险途平。
体恤民情 平易近人
李殿林回乡后,闭门谢客,深居简出,著述写作,研究书法。但每天早晨和傍晚,一定要到他院子东边的小山包上活动活动身子。
抬头远眺,注目沉思,日出时触摸清风朝露,日落时观看夕阳晚照,回顾一生所走过的历程,享受平淡人生的惬意,远望桑干河奔腾不息的流水,近瞧村中父老乡亲家中升起的袅袅炊烟。
时间久了,他就能知道谁家的烟囱不冒烟,一定是遇到什么事了,他便打发家人去过问一下,若是遇到困难,他就会予以帮助接济。
先生故去 美名传世
1916年,“两代帝师、一品大员”的殿林先生因病辞世,“身残之日,家无余资”。消息传到京城,已退位的末代皇帝溥仪深表哀悼,赐谥号“文僖”,追赠“相国”,拨付专款,为殿林先生修葺墓地,建立牌楼。
文革时,李殿林墓被挖,其随葬物品被劫掠一空。1989年大阳地震时,大王村被毁,大王新村就建在李殿林墓的四周。只是已被人为毁坏的墓并没怎么修复,坟堆好似沙丘,石碑支离破碎,散落于坟墓周围。
因为李殿林在李氏门中排行第六,故而,当地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六大人”。据村里人讲,每年清明,还有不少人远道而来祭奠六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