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玲
摘要:笔者认为,网络游戏是一把双刃剑,对青少年既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表现在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妨碍青少年角色同一的建立;积极影响表现在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培养青少年的合作意识。在简要分析网络游戏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后,笔者还提出两个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措施: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意志培养以及精神文明的建设;转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引导青少年辩证地看待网络游戏。
关键词:网络游戏,青少年,消极影响,积极影响,预防措施
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数量庞大,在这庞大的数字中,青少年利用网络进行网络游戏的规模不在少数。所谓的网络游戏,指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的旨在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个体性多人在线游戏。网络游戏以其超时空、开放性、互动性、虚拟性、仿真体验性等特点吸引着广大青少年参与其中。那么,网络游戏对青少年会产生什么影响?有没有针对性的措施能有效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呢?笔者就此问题展开论述。
一、青少年沉迷游戏的原因分析
网络游戏具有超时空、开放性、互动性、虚拟性、仿真体验性的特点,其理念设计迎合、满足了青少年猎奇的心理,深深地吸引着学生。除了网络游戏本身之外,还有青少年自身的因素。第一,青少年好奇心强。面对新生事物,青少年往往有较强的探究欲。第二,青少年的自制力不高。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接触网络游戏时,便被网络游戏精彩的画面、逼真的环境、新颖的情节所吸引,自制力不高的青少年若没有他人的帮助,难以客观地看待网络游戏。第三,青少年释放压力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可能会因为学业不理想、亲子关系紧张等而压力过大,便选择玩网络游戏来宣泄心中的情绪和压力。另外,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得不到父母、教师、同伴的夸奖,甚至还会遭到师长的责备,这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妄自菲薄,认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价值;但在网络游戏中,青少年会因为游戏技术水平高超而受到网络游戏中的伙伴的赞赏,甚至崇拜。这样一来,在现实中过得并不如意的青少年在网络游戏的快感中实现了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弥补了其空虚的情感世界,因而网络游戏越来越受到青少年的追捧。
二、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消极影响
1.身体方面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而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长时间地坐在电脑前或者盯着手机,更有甚者,为了闯关或者提升排名,几天不眠不休地沉浸在网络游戏中,对其肩部、颈部、腰部的肌肉及其视力、脊椎等有较大的伤害,极其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2.思想价值观方面
根据心理学可知,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作图式;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将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其思想尚处在不成熟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网络游戏中不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规则,要玩好网络游戏,青少年则必须遵守其相关的游戏规则。这样青少年会不自觉地接受,甚至内化网络游戏里的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价值理念,进而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引发青少年做出非理性行为。
3.角色认知方面
埃里克森将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青少年处于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这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个体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开始考虑“我是谁”的问题。青少年可以在网络游戏中扮演任何角色,时间一久,青少年很可能会混淆游戏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不能建立角色统一性,导致生活无目的、无方向感,时而感到彷徨。
(二)积极影响
1.自信心方面
由于学业不理想、亲子关系紧张等原因,部分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价值感不强。在网络游戏中,游戏高手往往能得到他人,尤其是同伴的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青少年“自尊与爱”的需求,有效地增强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感,逐渐建立其信心,并将这种信心转移到现实生活,以追求更高级的需求。
2.人际关系方面
网络游戏为青少年提供沟通交流的虚拟平台,青少年可以通过游戏平台,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以及不同年龄段的人在线展开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青少年的交际圈,提高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开阔青少年的视野。另外,现实生活中有了网络游戏这一共同话题,则更容易展开同伴之间的交往。
3.合作意识方面
许多商家在设计网络游戏时,会有意识地融入团队合作理念,也就是说,较多的网络游戏需要玩家组队合作。为此,青少年在玩网络游戏时往往需要与他人一起配合才能完成任务。通力合作顺利通过游戏关卡时,青少年能切身地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进而逐渐形成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三、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对策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到,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群体的不良影响,陆续展开相关行动,不断改善未成年人群体的游戏环境。一是监管政策上,《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等相关文件发布,要求企业不得宣传、介绍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二是行业自律上,人民网联合十家大型游戏公司发起《游戏适龄提示倡议》,尝试建立不同年龄段游戏内容和运营等方面的行业标准;三是企业运营上,多家游戏厂商通过升级健康系统、成长守护平台等功能强化家长和教师对学生游戏行为的监控。此外,运营商也开始涉足这一领域,通过设计定制手机卡,帮助家长实现对未成年人游戏行为的管理和保护。
笔者认为,学校教育也应积极行动起来,为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助力,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意志培养以及精神文明的建设
道德意志薄弱的人不能用正确的道德意志战胜不合理的欲望,不能抵御各种诱惑因素而出现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等。为此,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学校与教师要注重培养和磨炼青少年的道德意志,增强青少年的自制力,以自觉抵抗不良诱惑。另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知,青少年最缺乏自尊与爱。若在现实中,青少年的这一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转向从网络世界中寻求。换句话说,精神世界的贫瘠会将青少年推向虚拟的网络世界。为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青少年的需求,尽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其中,促使青少年在多样的活动中不断丰盈自身的精神世界。
(二)转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引导青少年辩证地看待网络游戏
教师必须转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应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联系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努力程度来评价。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以此树立学生的信心。我班的转学生小林,他爱捉弄同学、上课扰乱课堂纪律、沉迷网络游戏。摸清原因后,笔者设置了每天五分钟心算比赛,并设置了奖项。小林几乎每次都能拿到奖励,最重要的是收获同学的信任。在取得他的信任后,笔者与他约法三章,每个周末可以玩半个小时的游戏。在笔者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下,小林逐步树立信心,后来被评上“三好学生”。
另外,正所谓“堵不如疏,堵则溢,疏则顺”,一味地禁止青少年接触网络游戏只会适得其反。为此,对待网络游戏,教师要辩证地看待:一方面,允许青少年适度地通过网络游戏释放心中的压力,引导青少年认识网络游戏;另一方面,收集相关资料向学生展示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
網络游戏对青少年既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只有充分了解青少年沉迷其中的原因,才能找到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